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0): 1736-1743.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0016
李传武1,2, 梁双波3, 车前进3
LI Chuan-wu1,2, LIANG Shuang-bo3, CHE Qian-jin3
摘要: 以安徽省芜湖市为实证,以主体功能区为视角,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乡村地域空间适宜性评价,将乡村聚落地域划分为优先重构区、鼓励重构区、适度重构区、引导重构区和限制重构区五种类型,提出不同的重构模式和对策,为芜湖市乡村聚落转型与空间重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长江沿江地区的乡村聚落重构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
[1] 刘彦随, 刘 玉. 中国乡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35-42. [2] ARGENT N.Inside the black box:Dimensions of gender, generation and scale in the Australian rural restructuring proces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9,15(1):1-15. [3] HOGGART K,PANIAGUA A.What rural restructuring?[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17(1):41-62. [4] NELSON P B.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American West:Land use,family and class discours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1,17(4):395-407. [5] JOHNSEN S.The redefinition of family farming: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and farm adjustment in Waihemo,New Zealand[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4,20(4):419-432. [6] LOBLEY M, POTTER C.Agricultural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Recent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in England[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4,20(4):499-510. [7] GY R. 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2):93-97. [8] 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乡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J].经济地理,2011.31(3):476-482. [9] 李全林,马晓冬,沈 一.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10] 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130(2):91-97. [11] 马晓冬,李全林,沈 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12] 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等.县域尺度下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3,129(1):110-115. [13]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4] 刘彦随,刘 玉.中国乡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2 [15]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16] 陆玉麒,林 康,张 莉.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法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62(4):351-363. [17] 樊 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18] 樊 杰.国家"十一五"规划解析经济地理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与新命题[J].经济地理,2006,26(4):545-550. [19] 陈 雯,段学军,陈江龙,等.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53-58. [20] 陈 雯,孙 伟,等.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21] 陈 雯,孙 伟,段学军,陈江龙.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江苏省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科学,2007,27(3):312-317. [22] 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2):136-141. [23] 曹有挥,陈 雯,吴 威,等.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3):383-398. [24] 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等.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2007,62(8):787-798. [25] 孙 威,胡望舒,闫 梅,等.限制开发区域农户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J].地理研究,2014,33(9):1694-1705. [26] 薛俊菲,陈 雯,曹有挥.中国城市密集区空间识别及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对接关系[J].地理研究,2013(1):146-156. [27] 崔功豪.1999.乡村系统及其演变研究(序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乔家君.中国乡村社区空间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9] 张小林.乡村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0] 欧阳志云,王如松.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4-56. [31] 徐中民,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2):280-285. [32] 吴 威,曹有挥,曹卫东,等.长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地理学报,2006,61(10):1065-1074. [33] 李传武,曹有挥,吴 威,等.中部地区长江沿岸县域开发的功能分区研究——以安徽和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6):900-906. |
[1] | 卢德彬, 杨建, 毛婉柳, 禹真, 王祖静, 白彬. 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重构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38-246. |
[2] | 张明辉, 蔡银莺, 朱兰兰. 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及经济效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387-394. |
[3] | 张勤才, 马友华, 杨生华, 李小刚, 王静. 基于GIS的芜湖市耕地地力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226-233. |
[4] | 刘咏梅, 李 谦, 符海月| 江 南. 3S技术在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1003-. |
[5] | 冯文兰,周万村,李爱农,张宝雷,.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57-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