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地区城市活力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董婷, 田永淇, 曹卫东, 侯婉, 郦倩玉, 施开放, 朱晓强
    2025, (08):  1635.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1
    摘要 ( 6 )   PDF (7643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人为本”成为核心,“自下而上”的需求侧多维目标,为理解城市活力内涵提供了新视角。构建经济、社会、空间、文化和生态5个维度的城市活力评价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模型、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障碍度模型,探究1996~2021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活力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活力呈稳定上升趋势,经济活力在活力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2)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活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形成“Z”型空间集聚区,区域城市活力呈“核心-边缘”结构。(3)城市活力模式分类显示了明显的省际空间差异,江苏省活力自南向北递减,安徽省面临活力水平低的困境,浙江省显示较高发展潜力和稳定性。(4)空间、经济和文化维度是影响城市活力的关键维度,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专利授权申请量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城市活力有显著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策略需重视关键维度发展,加强对核心城市的支持,促进资源流动,以推动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和活力全面提升。

    199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时空分形特征分析
    王红, 甘晓静, 农吉静, 周涢铖, 陈泇利
    2025, (08):  1648.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2
    摘要 ( 5 )   PDF (5092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适配评价研究
    孔阳, 何伟军, 袁亮, 彭青玲
    2025, (08):  1662.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3
    摘要 ( 6 )   PDF (936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我国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供给不足转变为环境承载过度,不少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正处于超载或临界超载状态,难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亟需探究水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策略。基于此,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在辩证分析水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适配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模型研判该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构建水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二维脱钩适配模型,探究不同水环境承载力水平下的适配状态并开展区域划分,旨在为区域差异化“以水定产”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指导。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偏低且未呈现明显改善趋势,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水环境承载力省际差异明显且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此外,四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未对长江经济带的水环境承载力形成制约,而生态环境用水率和产业结构是对该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产业结构升级效果并不显著;11省(市)的水环境承载力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共呈现出6种二维脱钩适配状态,“高-适配”这一最理想状态并未实现。研究不仅丰富了“以水定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而且为区域差异化“以水定产”政策制定和水环境承载力分区调控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生态安全约束下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投资空间关联网络与驱动因素研究
    刘耀彬, 王梓畅, 骆康, 胡伟辉
    2025, (08):  1677.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4
    摘要 ( 6 )   PDF (6912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空间背景下企业异地投资为城市网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生态安全影响着产业投资网络的形成和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是人地矛盾敏感地带,自然生态底色具有湖域独特性。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流空间的研究框架,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刻画其产业投资流关联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其生态安全约束下产业投资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生态安全约束下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投资空间网络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且产业投资流的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网络结构愈发稳定;(2)少数经济较发达地区长期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同时扮演高效的中介角色,网络外围地区存在发展路径突破现象;(3)生态安全约束下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投资空间关联网络的板块特征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同一板块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呈现抱团取暖特征;(4)对外开放水平、政府调控、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相近性对生态安全约束下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投资的空间网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自然资源
    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适配性评价及影响因素
    于沛鑫, 王兆峰
    2025, (08):  1693.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5
    摘要 ( 7 )   PDF (3837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适配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适配性进行评价,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GTWR模型等方法,以揭示其时空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正式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经历了“不适配—较适配—不适配”的演变过程,离散程度呈“减小—增大—减小”变化;2010~2022年非正式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从较适配跨越为相对适配,研究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2)2010年正式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以极不适配为主,2016年以较适配为主,2022年安徽、四川的相对适配“领跑”特征显著;2010年非正式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适配性非均衡性显著,2016年大致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2022年仅有浙江、云南处于不适配阶段。(3)正式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适配系统中,城镇化、政府调控的负向影响由上游向下游递增,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全流域大多发挥正向影响;非正式环境规制与旅游业绿色转型适配系统中,城镇化、政府调控对大多数省份保持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对全流域适配性影响总体为负,金融支持仅对上游地区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长三角地区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模型研究
    褚克坚, 杨煊, 刘朗, 秦硕, 叶福竹
    2025, (08):  1708.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6
    摘要 ( 8 )   PDF (1394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集,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系连通性作为区域河湖物流、能流交互能力的关键表征,对其状况的科学评估,是构建长三角流域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环节。针对长三角地区河网水系连通性指标之间的强非线性关联本质,引入核主成分分析(KPCA)方法,构建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模式,以实现对非线性结构数据的有效降维与解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涵盖物理结构、发育特征、分形拓扑3个方面,共12项指标的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KPCA的长三角地区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模型。选择区域典型河网—句容河北支流域水系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查1960~2016年不同时期的水系连通性状况,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句容河北支流域水系连通性相对1960年近天然情形的变异度呈现持续上升情势,到2000年到达顶峰,而2016年则有所恢复,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该流域水系结构的演变过程;通过敏感性分析识别出驱动该流域水系连通性变化的关键因子为:水面率、河网复杂度、河网密度与湖、库、塘面积,发现了支流河道的损失是该流域水系连通性退化的重要发生机制。
    基于人均GDP累计增速对比法的水源保护限制发展机会损失研究——以十堰市为例
    丁昌峰, 许凤冉, 白音包力皋, 于宏宇
    2025, (08):  1721.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7
    摘要 ( 4 )   PDF (821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源保护是调水工程成功的关键,但水源区面临着相对更高的保护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水源保护限制发展机会损失的计算是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的难点。该研究提出基于人均GDP累计增速对比的水源保护限制发展机会损失计算方法,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十堰市为案例进行了计算。通过比较十堰市与湖北省人均GDP的累计增速差,计算出2006~2019年间十堰市因水源保护产生的发展机会损失。结果表明:十堰市在此期间发展机会损失整体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平均每年因水源保护而限制发展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约5.69亿元;与以往常用的人均GDP直接对比等方法相比,人均GDP累计增速对比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水源区实际经济损失,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补偿额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研究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及其他类似地区的发展机会损失测算和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基于风险-韧性的修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管控分区
    尹婷婷, 蔡海生, 张学玲, 何庆港
    2025, (08):  1729.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8
    摘要 ( 5 )   PDF (2613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理的生态管控分区对科学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修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风险和生态韧性双视角,综合评估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时空分异特征和空间相关特性,利用四象限法构建了基于二者的生态管控分区方案。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低、较低风险和高、较高韧性为主,生态风险和生态韧性分别呈现出以修河干流为主线的“南北低、东高西中”和“南北低、东西高”的态势,且都呈上升的趋势;(2)三期生态风险与生态韧性的莫兰指数分别为-0.597、-0.616和-0.663,二者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且负相关性在逐渐增强;(3)研究区共划分为四个生态管控分区,其中以低风险-高韧性区为主,占整个研究区的60%以上,呈增加的趋势,其余分区呈减少的趋势。基于“风险-韧性”的生态管控分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修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基于信息熵与洛伦茨曲线的湖北省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邹开鹏, 林秋成, 陈立斌
    2025, (08):  1743.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09
    摘要 ( 6 )   PDF (2561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区域用水结构变化,对落实“空间均衡”治水思路,推动区域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属于轻度缺水省份,用水结构失衡问题逐渐显现。基于信息熵和洛伦兹曲线理论分析了湖北省各市州2000~2022年的用水结构演变规律及各类型用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用水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用水结构比例相对稳定,系统均衡性逐步加强。至2022年,全省农业用水量占主导地位,基尼系数为0.193,其空间分布均衡;生活用水量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部地区,基尼系数为0.380,其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增大趋势;工业用水比例呈减少趋势,基尼系数为0.299,空间分布呈现较不均衡且差异性有增大趋势;生态环境用水量近年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基尼系数为0.543,其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呈明显增大趋势。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湖北省各市州未来调整产业结构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空间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市扩张与植被变化的时空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赣州市为例
    刘福寿, 赵锐锋, 陈喜东, 康丽芳, 杨琳绮
    2025, (08):  1754.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0
    摘要 ( 7 )   PDF (3099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赣州市2000~2020年植被变化趋势;同时利用改进的城市化与植被覆盖协调指数(UVCI)探讨赣州市城市扩张与城市植被变化关系的时空特征;最后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自然因子和人为活动等9个因素对UVCI的时空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城市内部区域(城市中心区与扩展区)城市扩张与城市植被变化关系的影响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赣州市植被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地区(主要是矿产采集区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2)赣州市城市扩张与植被变化关系在2000~2020年呈现两个时期的变化,表现为2000~2015年两者关系趋于协调, 2015~2020年两者关系逐渐恶化,并且各县域城市中心区情况比扩展区更为严重;(3)因子探测结果显示,气温、降水与GDP是影响UVCI的核心影响因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人为活动在扩展区的影响逐渐加强。未来推进赣州市城市植被与城市扩张协调发展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差异化对策,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淮河生态经济带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姚侠妹, 祁慧敏, 盛雨恬, 李蕙竹, 偶春
    2025, (08):  17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1
    摘要 ( 3 )   PDF (3766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地表植被群落生长状况和评估区域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植被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气候时空变化趋势与突变情况进行分析,辅以小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Sen+Mann-Kendal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淮河生态经济带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多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为0.754,总体上自西南向东部递减。(2)淮河生态经济带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高,2000~2010、2010~2020以及2000~2020年3个不同阶段的植被覆盖度改善面积均大于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89%、44.25%、71.6%。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安徽省北部以及江苏省苏北等地。(3)21a间淮河生态经济带气候环境逐步趋向暖湿化,植被覆盖度与降水量正相关的区域面积高于相对湿度、气温和太阳辐射,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偏相关关系地区差异性明显。(4)区域内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显著高于单个驱动因子,大部分呈现出非线性增强趋势,降水量的交互作用最大,高于其他驱动因子进行的交互作用。
    柑橘园土壤pH值与土壤-叶片-果实系统内中/微量元素的关系
    徐章倩, 周雨舟, 刘瑞, 唐豆, 欧阳凯, 崔浩杰, 周卫军
    2025, (08):  1782.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2
    摘要 ( 3 )   PDF (5889KB) ( 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弄清柑橘园土壤pH值与土壤-叶片-果实系统内中/微量元素的关系,对柑橘园土壤酸化改善、养分调控及果品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并测定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云南省6省的362组柑橘土壤-叶片-果实样本,采用灰色关联、相关性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柑橘土壤pH值分布特征、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柑橘园土壤pH值均值为4.92(酸性),变异系数为14.52%,属于小变异。酸性及强酸性柑橘土壤样点分别有213和92个,表明一半(84.25%)以上的土壤样点处于过酸状态,不利于柑橘生长。(2)不同土壤pH值分级(强酸性、酸性、弱酸性、中性、碱性)的Available Fe、Available Mn、Available Ca、Available Mg、Available S、FeLeaves、MnLeaves、CuLeaves、ZnLeaves、CaLeaves、MgLeaves、BLeaves、SLeaves、FeFruits、MnFruits、CuFruits、ZnFruits、CaFruits、MgFruits、BFruits、SFruits含量差异显著(p<0.05)。(3)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柑橘土壤pH值与MgFruits、MgLeaves和CaFruits含量关联系数最高,分别为0.850,0.814和0.775,而与MnFruits(0.629)、CuFruits(0.627)和CuLeaves(0.624)含量关联系数最低。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与土壤pH值的关联系数最高为Available B(0.727),最低为Available Fe(0.670);叶片中/微量元素与土壤pH值的关联系数最高为MgLeaves(0.814),最低为CuLeaves(0.624);果实中/微量元素与土壤pH值的关联系数最高为MgFruits(0.850),最低为CuFruits(0.627)。(4)基于土壤pH值与中/微量元素含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预测,显示MnFruits、CaFruits、SFruits受对应叶片元素含量影响导致解释度最高,分别为0.79、0.56与0.56。综上,柑橘园土壤需科学合理调控土壤酸碱度、均衡中/微量元素含量,以提高柑橘果实品质。
    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王锐婕, 王伦澈, 戴崴巍, 曹茜, 牛自耕,
    2025, (08):  1797.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3
    摘要 ( 2 )   PDF (3316KB) ( 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长时序监测研究相对缺乏,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为探讨长江流域199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选择1990~2020年生长季(5~9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平均贡献率为85.49%, RSEI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其他单一指标,验证了长江流域根据第一主成分构建RESI的可行性。(2)1990~2020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维持在良好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缓慢增加趋势,中下游生态质量普遍高于上游,南部高于北部。1990~2005年,轻度恶化区域较为分散,2005~2020年轻度改善区主要聚集在金沙江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不变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3)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海拔高度、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多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协同增强效应。(4)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RSEI均值最高,裸地最低。县域尺度上林地占比和RSEI的相关度最高,且对RSEI有正向影响,平均相关度为0.69;不透水面占比、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对RSEI有负向影响,平均相关度分别为-0.39、-0.43、-0.45。这一研究结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张宁, 邓清晨, 茹泓凯
    2025, (08):  1811.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4
    摘要 ( 2 )   PDF (2634KB) ( 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且最具活跃性的地区,对其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中国其他区域同类问题的思考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基于2006~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夜间灯光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1)2006~2021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呈上升态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长三角东部江浙沪交界地带呈现高-高集聚,而低-低集聚地区主要位于长三角西部安徽省境内。(2)标准差椭圆结果显示,碳排放增长在长三角的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显著,且重心有向西转移的发展趋势。(3)环境规制、绿化水平、研发投入与低碳试点政策对碳排放呈负向抑制作用,而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则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各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时空差异。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动态治理视角下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决定因素与组态路径
    申婧, 张敏, 张阳, 杨晨, 何理
    2025, (08):  1824.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5
    摘要 ( 1 )   PDF (1300KB) ( 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新范式,然而多主体并未处于最佳共治状态,探究多元共治影响因素有助于突破多元共治模式运行困境,推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立足于动态治理视角,将城市内河多元共治协同过程分为“形成”和“维系”两个阶段,基于SFIC模型构建多主体参与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根据长三角区域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影响因素路径及前因构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多元共治关系的“形成”阶段,主体间信任、市场合作、社会合作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对多主体参与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预期收益、治理能力、市场合作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对“维系”多元共治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2)主体间信任、高治理能力、预期收益、市场合作、社会合作、环境信息公开均无法单独成为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形成”和“维系”的必要条件,这些因素如何发挥作用需考虑与其他因素的联动组合。(3)存在4条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形成的等效组态路径和3条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维系的等效组态路径,多因素的有效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发展。研究结果为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基于碳汇目标的乔木林地树种规划研究——以三封寺镇为例
    邹宇, 徐峰, 陈英睿
    2025, (08):  1840.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6
    摘要 ( 2 )   PDF (3396KB) ( 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研究提出了基于碳汇目标的乔木林地树种规划策略,并以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为例,通过BP神经网络构建了适合本地环境的树种(组)生长模型,综合分析了不同树种(组)在各个小班的碳汇潜力。同时,利用D-ANP方法结合土地使用、交通区位、林地质量等多种因素,对1 862个乔木林地小班进行了造林适宜度评价,并制定了合适的树种替换顺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组)的碳汇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单一树种(组)造林时,研究区内楝类、枫香和檫木表现出较强的固碳能力,研究期内分别为202 242、184 669、177 884 tCO2e,而柏木和栎类表现相对较弱,分别为95 386、74 527 tCO2e。(2)优化的树种配置可以显著提升区域碳汇总量,通过科学的树种规划,2021~2041年研究区域的碳汇量可从116 924 tCO2e提升到259 590 tCO2e,达到现有水平的222.01%。(3)多因子综合分析有助于稳定碳汇增长,树种替换过程中的分阶段规划有助于保持碳汇量的平稳过渡,尤其是在碳汇效率较高的树种逐步替换低效树种时,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碳汇能力并确保区域碳汇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乔木林地的树种规划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基于SWAT模型的东江湖流域面源污染源识别与削减措施研究
    黎雪, 林岿璇, 李兴华, 包正铎, 陈宏, 刘录三
    2025, (08):  1855.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7
    摘要 ( 2 )   PDF (2217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江湖是湖南省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面临日益增大的环境压力,东江湖的总磷和氨氮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导致水质目标处于跨降类临界线上。然而东江湖的面源污染入湖途径复杂,现有的水质监测断面无法全面反映所有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为此,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东江湖流域面源污染模型,识别了污染源与核算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并评估了不同污染削减措施削减率。模型结果表明,氮磷负荷高值区位于流域东部以及光桥河、田庄河、长活河流域,低值区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源污染以城镇生活和农业施肥为主。基于对东江湖流域面源污染管理现状的深入调查,针对城镇生活和农业施肥污染源,实施了具体的削减措施,并在模型中评估了这些措施的效果。模拟结果显示,5种治理措施的效果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残茬覆盖>等高耕作>畜禽养殖>减少化肥施用量>城镇生活。与实际水质变化对比证明,建立的模型适用于东江湖流域面源污染削减措施模拟。此外,东江湖入湖口依旧存在内源污染风险。研究将为外源氮磷输入的控制和内源沉积物污染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农业发展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供应链韧性区域差异、时空演进及障碍因子
    王缙, 宾厚
    2025, (08):  18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8
    摘要 ( 2 )   PDF (1477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有利于优化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布局,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区域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新格局意义重大。结合中国式现代化5个特征,构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法、核密度估计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供应链韧性的区域差异、时空演进及障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水平在研究期内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各省市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水平显著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各区域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格局。(2)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区域间差异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3)各省市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水平具有较强稳定性,且高水平省市辐射效应显著。(4)区域发展出现严重不均衡及两极分化现象,且逐渐得到控制并向好发展。(5)地方财政支持、地方R&D人员全时当量、农产品进出口占比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供应链韧性水平主要障碍;地方R&D人员全时当量、农产品进出口占比、农产品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分别在上游、中游、下游省市障碍因子中平均比重最高。
    湖南省双季稻种植适宜性评价与空间优化研究
    颜佳鑫, 尹宇清, 李荣欣, 岳怡欣, 袁承程, 刘黎明
    2025, (08):  1881.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8019
    摘要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粮食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提高复种指数是挖掘耕地潜力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优化了水田双季稻种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多因素加权叠置法和四象限法等对湖南省的水田双季稻种植开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优化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双季稻种植适宜性整体较高,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占比分别为31.05%、35.83%、20.00%、13.12%。(2)2020年湖南省有2 540.07千hm2的双季稻面积提升空间,占适宜水田总面积的51.68%,其中水稻产量提升空间为531.26万t,占2020湖南省水稻总产量的20.13%,有巨大的提升潜力。(3)基于耕作现状与适宜性的组合差异,将湖南省划分为4个水田双季稻种植结构优化分区,即重点保护区、优先整治区、现状保障区和结构调整区,建议分区实施差异化的治理与管控。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实施差异化水稻种植补贴政策,优化双季稻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