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县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差异分解及空间集聚模式演变
    辛冲冲, 李玉姣, 张帅
    2025, (4):  705-720.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1
    摘要 ( 81 )   PDF (2139KB) ( 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转型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 069个区县碳排放强度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所辖区县碳排放强度总体均呈稳步下行态势,其离散程度和绝对差异也均有下降,绝对差异有所缩小,其中长江经济带整体与上中下游所辖区县的碳排放强度均存在多极分化现象但趋于弱化。(2)长江经济带所辖区县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地区不均衡程度总体居于高位但有所缓解,其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是超变密度,平均贡献率近40%,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平均贡献率约为33%,最后是地区间差异。(3)长江经济带县域尺度碳排放强度的区位分布呈偏东北-偏西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其分布重心表现为先向西南再折返向西北的趋势。局域空间集聚模式主要是以“低-低”型集聚为主,其集聚的区县较多且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游的四川东部和重庆西南部、中游的湖南和江西大部及湖北大部。基于此,应从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推进减排降碳工作,增强区县间的空间联动性和协调性,优化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与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等方面着力,协同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杨喜, 汪思辰
    2025, (4):  721-733.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2
    摘要 ( 42 )   PDF (4632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下,探究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21年108座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效率值由2003年的0.338增长到2021年的0.677,区域差异呈阶段性特征,城际差异呈扩大化特征,并伴随着极化现象。(2)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在全局空间上呈现出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空间上呈现出高-高、低-低、低-高和高-低的4种集聚类型。(3)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每提高1%,可带动邻近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提升0.155%。(4)空间效应分解结果上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具有不同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率”提升,需要考虑城际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城际之间协同作用。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逻辑与效果检视
    文宏, 辛强
    2025, (4):  734-743.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3
    摘要 ( 48 )   PDF (974KB) ( 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跨省流域间污染纠纷频发多发的现象,折射出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间长期存在的“重竞争、轻合作”的博弈问题,反映了加强协同治理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国推行了一项重大的政策革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那么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是如何实现流域协同治理以及其政策效应如何,亟需得到回答。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项准实验,探讨其实现流域协同治理的逻辑进路,并基于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可以很好的平衡中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方政府在流域治理中成本收益不均衡的问题,是实现流域协同治理的有效制度安排。(2)开展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显著提高了地区的水生态韧性水平,已然成为了当下流域协同治理实现互利共赢的新道路。基于研究发现,分别从构建我国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流域补偿体系,以及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法制化体系建设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自然资源
    长三角地区绿色金融的水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马骏, 陈秋谕
    2025, (4):  744-756.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4
    摘要 ( 40 )   PDF (920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良好的水环境质量是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作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对水环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绿色金融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基于2011~2020年我国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绿色金融的水环境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通过内生性探讨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二者关系依然显著存在。(2)绿色金融对水环境的治理效应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高的城市,绿色金融的水环境治理效应更为显著。(3)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科技创新和政府环境治理的机制促进水环境治理。(4)绿色金融对水污染的治理并不总是有效的,绿色金融对本地区之外的水环境治理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有益效应,甚至出现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向显著的情况。据此从鼓励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绿色金融和水污染治理跨地区联动、鼓励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苏南小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碳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郝社锋, 张楠, 李文博, 任静华, 刘玲, 王兆德, 刘成, 张雷
    2025, (4):  757-768.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5
    摘要 ( 47 )   PDF (1388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小微湿地面临土壤碳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不足的问题,制约着对湿地碳储量的精确核算及对碳汇潜力的认识。以苏南地区塘马水库流域河流、水库消落带、水库敞水区、淡水养殖场、农用池塘、稻田等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 m湿地土壤剖面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各类型湿地SOC为3.65±3.60~8.17±6.26 mg/g,C/N为7.7±4.6~10. 8±2.5,C/P为18.0±6.2~34.4±16.4, N/P为1.9±0.5~3.1±1.4;不同类型湿地土壤SOC、TN、TP、C/N、C/P、N/P之间差异显著(p < 0.01),整体而言,其在水库消落带、稻田较高,在河流、水库敞水区与淡水养殖塘较低。经核算,各类型湿地土壤碳密度为4.41±3.94~9.37±5.81 kg/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我国海岸湿地、及东部湖泊湿地处于同一水平,而同时较高的氮磷含量表明该区域有良好的碳汇潜力。
    基于水足迹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利用评价
    李继清, 赵新月, 薛智明, 龙健
    2025, (4):  769-780.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6
    摘要 ( 42 )   PDF (1105KB) ( 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水工程运行前后水源区的水资源利用评价对于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源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水资源可持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足迹理论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例核算了工程水源区2005~2019年的水足迹,构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生态安全性、经济协调性和社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水源区整体耗水情况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至2019年水源区整体总水足迹减少到73.16亿m3,绿水足迹占比偏高,变化幅度不明显,蓝水足迹在2005~2019年期间增长52.48%,灰水足迹2005~2013年呈波动减少趋势,2014~2019年呈显著下降趋势;(2)水资源匮乏度基本维持在0.3以下,反映出水源区整体的水资源生态安全水平较高、水资源与社会协调水平良好,随着2014年中线工程的运行,水源区水资源不可持续状态较为严峻,水资源与经济协调性逐渐弱化。为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可持续决策方案、管理方式提供方法理论与数据支撑。分析水资源使用情况并进行水足迹评价,有利于获取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方法,增强水资源保护,为有效配置水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1982~2022年丹江口库区NDVI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吴士文, 李成龙, 张战平, 王来刚, 郭燕, 郝仕龙, 张叶晨, 李秀萍
    2025, (4):  781-791.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7
    摘要 ( 45 )   PDF (5292KB) ( 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研究其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对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IMMS NDVI和MODIS NDVI数据基于逐像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了1 km分辨率的1982~2022年长时序NDVI序列,分析了丹江口库区NDVI的时空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丹江口库区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均NDVI以每年0.002 6的速度波动上升,NDVI空间分布表现出西北数值高而东南数值低的特点,低值区集中分布在汉中、安康、十堰等低海拔地区;(2)库区范围内NDVI总体改善,明显改善部分占总面积的98.23%,而退化部分面积占比不足1%;(3)年潜在蒸散发、高程和地貌是影响当地植被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其中日照时数与高程交互的q值对NDVI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关系。
    三峡水库近岸波浪力时空变化及频率分布特征
    谢航宇, 鲍玉海, 王英培, 杨洁, 吕佼容, 贺秀斌
    2025, (4):  792-802.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8
    摘要 ( 32 )   PDF (3004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波浪是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之一,研究近岸波浪力特征对消落带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三峡水库近岸波浪力时空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利用原位观测方法,按相关规范推荐公式定量计算并分析了三峡水库近岸波浪力在不同水位、干支流、不同库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近岸波浪力具有极显著的时空异质性(P<0.01),其数值在一个水库蓄水周期内分布在0.02~12.14 kPa之间,可用Lorentz分布曲线进行近岸波浪力频率分布的拟合。(2)近岸波浪力随着水位升高而增大,175 m水位近岸波浪力平均值分别为150、165 m水位的1.7和1.2倍,150 m水位时近岸波浪力主要介于0~1.5 kPa,其累积频率达到91.4%。(3)干流和支流的近岸波浪力差异极显著(P<0.01),干流平均近岸波浪力是支流的3倍。(4)不同库段处的近岸波浪力变化不规律,但相同水位时,靠近三峡大坝的秭归、巴东干流平均近岸波浪力显著高于距离三峡大坝较远的忠县干流。(5)典型日近岸波浪力各时段峰值与航运活动时间同步,航运活动强度是导致干支流近岸波浪力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可为三峡水库近岸水动力特性与消落带土壤侵蚀环境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乐安河圩区水体碳氮磷浓度及对水文连通的响应
    王丹阳, 李艳红, 蒋婕妤, 汤显强
    2025, (4):  803-812.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09
    摘要 ( 41 )   PDF (2725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圩区拥有沟渠、池塘、稻田等众多水体,是重要的湿地资源,适宜的水体中生源要素浓度对其生态功能发挥至关重要。以鄱阳湖流域乐安河沿岸圩区为例,通过采样测试,明确了圩内外各类水体中溶解态生源要素浓度分布,发现溶解态有机碳(DOC)、氮(DTN)、磷(DTP)呈稻田>池塘>沟渠>外河的空间梯度,平均浓度分别为9.5/13.8/19.0/34.2 mg/L(DOC),0.6/1.1/0.82/8.8 mg/L(DTN),0.016/0.025/0.036/0.12 mg/L(DTP);进一步以换水周期表征各类水体水文连通条件,发现生源要素浓度与水文连通条件有较强相关性,后者最高可以解释前者变化的25.4%,随连通条件改善,换水周期缩短,生源要素停留时间减少,周转加快,浓度下降。综合考虑圩区防洪和用水需求,在不改变现有水系格局的前提下,控制各级涵闸启闭的时机、时长以增强水文连通,同时制定生源要素的浓度和排放标准并配以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是控制圩区生源要素浓度的应有举措。
    齐口裂腹鱼栖息地产卵场水力微生境修复研究
    刘明洋
    2025, (4):  813-823.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0
    摘要 ( 38 )   PDF (2310KB) ( 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齐口裂腹鱼栖息地产卵场水力微生境具有多指标几何特征。姜射坝下游减水河段修建什么类型生态丁坝角度是合理的,如何衡量生态丁坝修复后水域是否具有产卵场的水力特征,这涉及到较多模糊概念的度量与表征;目前,仅依靠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或模型试验去确定不同河流的生态丁坝角度。基于Vague集理论建立栖息地修复后产卵场水力微生境相似度模型,参照国外产卵场修复案例,构建齐口裂腹鱼栖息地产卵场修复后微生境相似度标准;借助平均水深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对姜射坝齐口裂腹栖息地产卵场修复河段的水深、流速、涡量等水力微生境进行模拟,研究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生态丁坝对齐口裂腹鱼栖息地产卵场水力微生境的影响,再利用改进的Vague集验证生态丁坝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流量较小、生态丁坝间距一定的情况下,正交L形生态丁坝的修复效果最好;生态丁坝有效长度与有效河宽之比愈大的丁坝群,修复后的水力微生境相似度高。
    生态环境
    基于PLUS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模拟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程珂怡, 肖卫东, 渠立权
    2025, (4):  824-836.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1
    摘要 ( 50 )   PDF (3831KB)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过去20 a“三生空间”的消长变化,并以2020年为基准,利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LUS)模型,模拟并分析该地区2030年“三生空间”在自然发展、经济优先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的不同演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科学利用土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生产空间不断缩减,生活空间持续扩张,生态空间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837持续降至0.4765,低质量区域不断扩张。农业生产用地持续减少,林地和水域生态用地被占用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3)3种情景均存在生活空间扩张,生产空间缩减的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生产用地减少幅度最小。(4)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且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加强耕地与林地保护、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城市绿地等是生态保护情景下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应该坚持的思路。
    城乡融合导向下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以武汉市为例
    孙秋雨, 刘艳中, 陈勇, 张祚, 吴丹, 吕佩锦, 彭莎
    2025, (4):  837-850.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2
    摘要 ( 44 )   PDF (4663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构建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是中国缩小城乡生态安全水平差距,促进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生态差异性导致城乡生态融合发展进程缓慢。以城乡生态融合为导向,以武汉市为例,分析当前城乡生态融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测算生态融合综合影响度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中观尺度下的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和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利用水文分析模型优化廊道,从中观尺度构建了武汉市城乡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武汉市城乡生态融合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城乡生态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2)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生态环境和人为活动因素,社会经济影响较小;(3)构建了包括51个城乡生态源地,115条重要生态廊道,220条辐射廊道,129个生态节点的“三横两纵”网状生态安全格局;(4)城乡生态融合影响度指数修正的生态阻力面更符合城乡实际,由此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具有促进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作用。构建武汉市城乡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城、乡的生态空间优化提供更微观的理论参考,为促进城乡生态融合、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阳澄湖汛期水质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陈天鹏, 张樨, 谢阳村, 王晓慧, 张晶, 张霄林
    2025, (4):  851-861.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3
    摘要 ( 33 )   PDF (4143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阳澄湖是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基于2019~2023年阳澄湖水质逐月监测数据和2023年阳澄湖汛期水环境现场调查数据,分析阳澄湖汛期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并从外源输入、内源释放及水生植被的污染削减等角度分析了阳澄湖汛期污染特征的形成成因。结果表明2019~2023 年间汛期阳澄湖主要表现为Ⅳ类水质,水质指标浓度变化在一年之中的变化具有一定周期性,汛期水体污染程度同比加重。总磷是阳澄湖水质主要超标因子,湖区中总磷主要以溶解性无机磷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阳澄湖东湖水质优于西湖及中湖,各典型区域水质表现为非修复养殖区及水生植被修复区优于围网养殖区水质。河口点位的污染物浓度对阳澄湖湖区水质影响较为明显,河口点位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指标含量明显高于湖体区域,是影响阳澄湖水质的关键因素。沉积物总磷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围网养殖区沉积物磷含量较高。汛期温度升高,水体溶解氧下降,沉积物总磷具有较高释放风险。此外,水生植被种植对透明度提升、高锰酸盐指数削减及叶绿素a削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水生植被对磷的削减可能主要与溶解性总磷相关。
    湖北省4个重点湖泊近年来水质变化及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吴卫菊, 周大量, 胡红娟, 何乾坤, 贾佳, 陈晓飞, 曾强, 吴辰熙
    2025, (4):  862-870.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4
    摘要 ( 34 )   PDF (1516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分布有众多的湖泊。近年来,湖北省部分湖泊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选取湖北省面积最大的4个重点湖泊(洪湖、梁子湖、斧头湖、长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3年期间4个湖泊水质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恶化。其中,洪湖水质恶化最为明显,已由2016年的III类下降到V类,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是主要超标指标。2023年春、夏两季的调查显示,洪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长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梁子湖和斧头湖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4个湖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洪湖水生态环境质量状态为较差,梁子湖和斧头湖为一般,长湖春季较差、夏季一般。
    基于PSR-PLUS模型的昆明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李志英, 薛梦柯, 王绍邦, 杨柳
    2025, (4):  871-881.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5
    摘要 ( 34 )   PDF (8096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昆明市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生态保护间的矛盾突出。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2000、2010、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基于PLUS模型分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模拟2040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生态安全预警分析并提出调控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值呈现“中心高-外围低,北部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环滇池地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2)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低效土地利用方式是威胁土地生态安全的核心要素;(3)单一情景难以实现土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需考虑多情景的土地变化特征综合调控。探索有限资源承载力下的高效土地利用方式应成为昆明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路径,需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农业发展
    农户生计资本对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常德市为例
    文高辉, 黄丹妮, 栾若芳, 胡贤辉, 陈藜藜
    2025, (4):  882-894.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6
    摘要 ( 31 )   PDF (1382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气候暖化背景下农业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从农户角度提高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是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切入点。在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对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湖南省常德市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偏低,差异明显,以非农化和兼业化为主要分化方向,不同类型农户在生计资本水平、结构和具体指标方面均存在差异;(2)生计资本结构对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有影响,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对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农业主导户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受到5项生计资本的正向影响,兼业户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主要受到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的正向影响;非农主导户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主要受到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显著正向影响和人力资本的显著负向影响。(3)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具体指标对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因此政府应基于农户生计资本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出台针对性政策,通过增强农业主导户生计资本、鼓励兼业户生计多样化和促进非农主导户劳动力回流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
    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稳定性的影响差异
    张超正, 郑伟伟, 邓陈宁, 靳亚亚, 侯现慧
    2025, (4):  895-906.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7
    摘要 ( 40 )   PDF (1551KB) ( 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稳定性的影响差异,可为科学研判土地整治实践效应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为切实提高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提供新的证据。在剖析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稳定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湖北省949份农户调查问卷,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揭示土地整治是否实施和实施模式对农户生计稳定性的异质效应。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主导模式致使农户生计稳定性综合指数显著降低0.032,就分项指数而言,自然资源依赖度、生计丰富性和生计均衡性指数分别降低0.016、0.012和0.034,收入依赖性指数显著提高0.03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促使农户生计稳定性综合指数显著提高0.045,就分项指数而言,自然依赖度和收入依赖性指数分别显著降低0.055和0.039,生计丰富性和生计均衡性指数分别显著提高0.020和0.039;相比于地方政府主导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体主导模式促使农户自然依赖度指数显著降低0.055。未来应强化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以人为本的整治原则,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项目占比,以全面提升农户生计稳定性。
    四川盆地耕地土壤速效钾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
    成金礼, 陈丹, 李文丹, 徐子喆, 方秋露, 王童瑶, 谭菀琪, 赵彬, 李启权
    2025, (4):  907-919.  doi:10.11870/cjlyzyyhj202504018
    摘要 ( 36 )   PDF (2673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掌握耕地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田间养分管理和土壤资源保护。基于2017~2019年采集的4 409表层(0~20 cm)土壤样点,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10.00~373.00 mg/kg之间,均值为110.48 m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 mg/kg);变异系数为50.12%,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速效钾的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75,块金效应为62.9%,变程为23.5 km,表明其空间分布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决定。插值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斑块状空间分布格局。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土壤质地和pH是影响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速效钾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气温和降雨,而秸秆还田、钾肥施用量、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以上结果表明,土壤性质是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首要的控制因素。耕作条件下,调控土壤质地和酸碱度是增加耕地土壤速效钾的关键措施,秸秆还田和施肥等措施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和土壤类型的影响。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