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5, Vol. 34 >> Issue (07): 1470-.doi: 10.11870/cjlyzyyhj202507002
纪佳辰,许明旭,宿宝巍,张娅璐,焦赫,李升峰,高超
JI Jiachen, XU Mingxu, SU Baowei, ZHANG Yalu, JIAO He, LI Shengfeng, GAO Chao
摘要: 阳离子交换性能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揭示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区域空间分异和动态变化特征,可以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长江下游沿江平原圩区,通过构建跨度达3 000 a的土壤时间序列,分析了人为影响下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演变特征。随着耕作时间的增加,长江冲积物母质形成的沿岸平原土壤pH快速下降,有机碳含量(SOC)总体上逐渐提升。交换性Ca2+、Mg2+、盐基总量(TEB)和盐基饱和度(BS)分别下降了49.7%、60.7%、42.5%和69.9%,K+则增加了297%。阳离子交换量(CEC)先期持续上升,后期又出现下降趋势,与围垦2 000 a的圩区相比,3 000 a旱地和水旱轮作地CEC分别下降了25.2%和23.4%。研究区内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和SOC含量,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体现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复盐基作用提高了BS。利用SOC、质地、围垦历史和土地利用等因子预测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通过土壤时间序列分析,沿江平原区长期利用后阳离子交换性能和其它土壤质量指标下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