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5, Vol. 34 >> Issue (11): 2553-.doi: 10.11870/cjlyzyyhj202511014
余姝辰1,3,李长安2,贺秋华1,3*,邹娟1,3,王伦澈4,杨柳4,邹聪1,3
YU Shu-chen1,3,LI Chang-an2,HE Qiu-hua1,3,ZOU Juan1,3,WANG Lun-che4,YANG Liu4,ZOU Cong1,3
摘要: 洞庭湖通江水系包括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和调弦河及其支流,是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重要纽带。为深入江湖关系变化研究,基于民国中期以来8个时段的历史地图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与历史对比方法,反演通江水系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近90年来洞庭湖区自然通江水系呈减少趋势,其数量、长度和河网密度的减幅分别为68.00%、28.08%和39.54%;人工通江沟渠显著增加,其数量、长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增加了8.35倍、12.07倍和近10倍。通江支流和通江沟渠的发育系数均表现为增加特征,但二者的增加程度不同,前者的增幅为18.84%,后者的增幅达19.00倍,华容河流域衰减了17.98%,其水系结构堪忧。蓄洪垦殖、堵支并流、围湖造田是洞庭湖通江水系变化的主要驱动,基本农田整治和水系连通工程也是影响原因之一。研究成果为洞庭湖区河道整治和生态廊道保护修复提供了原创性资料。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