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阶段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地区差异,掌握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有利于耕地非农化指标的高效调配,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利用1989~2001年我国东、中、西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分省数据,测算了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和GDP增量为对象的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指标,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因素分解得到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类地区内部省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增大、中部减小、西部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鉴于此,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地区间公平发展环境的角度出发,耕地非农化指标调控的重点在于三类地区各自内部省份之间的调剂。
[1] | 庄汝龙, 宓科娜, 陈阳, 赵彪. 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171-179. |
[2] | 周琰, 张安录. 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动态研究——“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的比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43-1051. |
[3] | 曹贤忠, 曾刚, 邹琳, 刘刚. 基于面板数据的研发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208-218. |
[4] | 马才学, 赵利利, 柯新利. 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71-78. |
[5] | 于忠华, 李文青, 刘海滨, 秦海旭. 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以南京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698-1704. |
[6] |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994-1002. |
[7] | 张孝宇, 张安录.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81-788. |
[8] | 王俊松, 贺灿飞.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2排放量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18-. |
[9] | 杨志荣 靳相木. 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5): 409-. |
[10] | 刘 渝, 杜 江, 张俊飚. 中国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及验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593-593. |
[11] | 敖荣军,.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4): 420-420. |
[12] | 王宜虎,崔 旭,陈 雯. 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2): 142-146. |
[13] | 曲福田,赵海霞,朱德明,张效军. 江苏省环境污染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1): 86-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