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邢文婷, 李利娟, 刘明珠
    2025, (11):  2377.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1
    摘要 ( 31 )   PDF (2098KB) ( 21 )   收藏
     剖析生态建设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是引导区域协同共治的前提,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CRITIC权重法、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标准差椭圆、泰尔指数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态建设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协同等级从轻度不协同逐步转变为良好协同;(2)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整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格局,分布重心呈“西南-东北”向交互折返迁移的趋势;(3)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区域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区域间差异小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整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4)能耗强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与政府环境保护力度对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其中能耗强度、经济发展对二者协同水平提升表现为负向约束作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政府环境保护力度对其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
    绿色金融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时空特征考察及门槛效应检验
    谢琼, 张闪闪
    2025, (11):  2392.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2
    摘要 ( 18 )   PDF (1997KB) ( 9 )   收藏
    绿色金融具有通过引导生产要素绿色化配置推动产业生态化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学理基础。通过对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Kernel核密度估计、ArcGIS空间分布分析、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及门槛效应检验,发现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且绿色金融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存在分阶上升的双重门槛效应,也反映出当前绿色金融对于产业生态化的支撑整体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基于上述计量化的区域比较分析及现实例证,发现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绿色金融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方面都展现出一定的涓滴效应和示范效应,且绿色金融通过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出明显的产业生态效益。建议有序推进试验区升级扩容,优化绿色金融市场基础体系,以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强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为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区域一体化政策如何影响能源效率——来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杨仁发, 夏默凡
    2025, (11):  2406.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3
    摘要 ( 13 )   PDF (1067KB) ( 11 )   收藏
    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8~2022年26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能够显著提升城市能源效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对非资源型城市、沿江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的能源效率提升更为显著,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群能源效率提升效应均显著但存在差异。(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通过创新要素流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城市能源效率。
    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研究
    石彩霞, 贺小荣
    2025, (11):  2419.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4
    摘要 ( 16 )   PDF (2759KB) ( 10 )   收藏
     城市休闲化是助推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其经济结构与城市化进程差异使其成为研究城市休闲化与绿色经济效应的理想场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休闲化的内涵与外延亟待补充,对于城市休闲化能否释放绿色经济效应的研究仍待严谨验证。基于“人—地—业”视角,构建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门槛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休闲化指数从2005年的0.197上扬到2022年的0.661,绿色经济效率从2005年的0.502增至2022年的0.872,两者均呈波动增长态势。城市休闲化水平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绿色经济效率呈“外围低中心高”的特点,城际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2)城市休闲化对本地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明显,在150 m处达到最优阈值,其后呈距离衰减态势。(3)城市休闲化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非线性影响,城市休闲化水平越过双门槛值后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减弱。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视角下苏州市碳汇绩效评估与对策建议
    王宝强, 陈琦, 张艺宣, 周新刚,
    2025, (11):  2433.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5
    摘要 ( 20 )   PDF (5004KB) ( 5 )   收藏
     城市碳汇变化是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的结果。城市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从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交互的关系评估城市碳汇绩效有助于精准提出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路径。以高密度快速城镇化地区苏州市为例,采用InVEST模型对2002、2008、2013、2021年4个年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导向下的碳汇量进行时空尺度变化测度,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及重心迁移分析碳汇的空间演变规律,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碳汇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维度评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碳汇绩效。结果显示苏州市生态碳汇空间分布呈现“高值南部集聚,中低值交错分布”的特点,碳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持续增强,政策实施效果明显,但碳中和压力仍然较大。根据研究结果,从生态碳汇格局构建、划定碳汇单元、分解碳汇指标3个方面提出碳汇总量提升、质量优化与保障实施的碳汇绩效优化对策,可为水网地区碳汇效能优化与提升、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
    长江中游地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
    吴传清, 宋用九, 邓和顺
    2025, (11):  2445.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6
    摘要 ( 17 )   PDF (1338KB) ( 8 )   收藏
    研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内在机理,对促进长江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长江中游三省29个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水平,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长江中游地区双化协同水平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双化协同水平表现出良好增长态势。(2)核密度估计表明,双化协同水平的空间差异呈收敛特征,鄂湘赣三省极化现象差异明显。(3)Dagum基尼系数分解表明,双化协同水平的地区总体差异先升后降,并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4)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水平、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政府规制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是影响双化协同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并对各因素影响效应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提升长江中游地区双化协同水平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优化要素配置,消除城市双化协同的两极分化;采取政策引导,缩小城市双化协同的地区差异;强化因城施策,激发城市双化协同的内在动力。
    禁捕后南太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陈欢, 盛鹏程, 陈伟, 练青平, 张爱菊, 郭爱环, 孟周, 原居林
    2025, (11):  2459.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7
    摘要 ( 16 )   PDF (1708KB) ( 10 )   收藏
    为探究禁渔后南太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22年和2023年5月、7月、9月、11月对南太湖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8次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鉴定55种鱼类,隶属于8目12科39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数量最多(40种),占总数的72.73%。生态类型方面,南太湖鱼类以定居型鱼类(76.36%)、杂食性鱼类(40%)和中上层鱼类(40%)居多。优势种共3种鱼类,刀鲚(Coilia nasus)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78.90%,重量占比16.23%,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次之。生物多样性显示,南太湖水域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4.1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13;时间变化上7月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月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表明,南太湖水域处于未受扰动的状态,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与禁渔前相比,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现象减轻,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群落处于稳定、不易被扰动的状态,禁渔效果初步显现。建议继续做好禁渔工作,加强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加大监管力度,巩固禁捕成效。研究结果可为强化南太湖渔业资源管理,实施和调整禁渔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上游重庆段四大家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倪达富, 邓华堂, 谢伟, 唐成, 薛洋, 周春龙, 李云峰, 段辛斌, 陈大庆, 田辉伍, 吕红健
    2025, (11):  2472.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8
    摘要 ( 20 )   PDF (1564KB) ( 10 )   收藏
    为了解“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重庆段四大家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动规律,于2023年5~6月和10~11月对保护区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环境因子采集。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6种,隶属于6目16科43属,长江上游特有鱼类9种(16.07%),外来鱼类8种(14.29%)。群落组成以底层、喜静缓流水性、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似鯿(Pseudobrama simoni)、 (Hemiculter leucisculu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等小型鱼类为保护区优势种。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49~2.80、4.14~5.69、0.43~0.79、0.53~0.90。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流速、透明度和底质类型呈显著相关(P<0.05)。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显示保护区江段鱼类群落类型分为3组,洛碛和木洞为一组,峡门口、蔺市和乌江河口为一组,珍溪为一组。RDA分析显示流速和水深为显著影响保护区鱼类群落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P<0.01)。ABC曲线(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curve)显示峡门口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其余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均受到中度至重度干扰。与历史资料相比,保护区鱼类群落发生显著变化。研究系统分析了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补充了区域鱼类资源现状本底数据,有望为保护区渔业资源管理与“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初期的生态效应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基于ROC+FP-Growth算法的金沙江宜宾江段铜鱼繁殖水文需求组合优选研究#br#
    刘瀚, 朱其广, 林俊强, 姜伟, 戴凌全, 党莹超, 张启凡,
    2025, (11):  2491.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09
    摘要 ( 15 )   PDF (1664KB) ( 4 )   收藏
     为探究金沙江下游典型产漂流性卵鱼类需求环境条件,量化并组合适宜鱼类繁殖的环境需求阈值,完善面向鱼类自然繁殖需求的生态调度方案,以向家坝下宜宾断面为例,分析了不同时期铜鱼产卵量的分布规律,提出了一套解释铜鱼逐日产卵规律的单指标判别模型及组合规则优选模型。结果表明,当前的生态调度试验对铜鱼产卵均产生了促进作用,水位、流量、水温、初始水位、水位累积变化量、水位累积变化率、初始流量、流量累积变化量、流量累积变化率和初始水温等10个环境因子与铜鱼日产卵显著相关,水位、初始流量和流量累积变化量构成的组合是判别铜鱼日产卵的最适宜规则项集,以初始流量≥2 455 m3/s,流量累积变化量≥2 053 m3/s的调度条件作为铜鱼日有效繁殖判定标准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长江下游地区水环境治理效率的空间分析
    孔江涛, 曹罗丹, 朱骁, 傅慧珊, 李加林,
    2025, (11):  2500.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10
    摘要 ( 9 )   PDF (2250KB) ( 7 )   收藏
     水环境对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长江下游地区水环境治理具有长期复杂性。因此推动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效率,是实现长江下游水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2013~2022年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探究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93 1,整体效率处于中高水平,但区域差异明显。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呈协同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是导致整体效率起伏的主要原因。(2)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率整体发展趋势仍然向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然而,技术水平变化是导致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ML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成为制约该区域及内部环境治理全要素增长率较低的关键因素。(3)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空间差异较大,其中组间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相比之下,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呈现出“偏东北至偏西南”方向的收缩趋势,意味着稳定性和相关性增强,其重心始终集中在南京、镇江和常州附近。(4)技术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治理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发展,城镇化推进则对长江下游地区环境治理效率起到了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长江下游地区环境治理效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阈值研究——以滆湖为例
    蒋乔峰, 高鸣远, 盛路遥, 蔡永久, 程晨
    2025, (11):  2515.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11
    摘要 ( 11 )   PDF (1503KB) ( 5 )   收藏
    水体富营养化背景下,湖泊由“草型”向“藻型”稳态转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湖泊系统退化现象。以滆湖为研究对象,基于1986~2022年水文气象、水质、草—藻特征指标以及围网养殖面积监测数据,分析生态系统稳态转换节点、驱动因子及其阈值。结果表明:草—藻特征指标频数在不同营养水平的多峰现象,以及草—藻特征指标与典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明显跃变现象,表明滆湖生态系统多稳态性的存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结果表明总磷(TP)和透明度是滆湖草—藻特征指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基于滆湖水文、气象、水质和草—藻特征指标变化,以及TP和透明度阈值分析结果,可将滆湖生态系统转变分为3个阶段:(1)1986~2000年滆湖处于草型稳态,此阶段TP浓度<0.078 mg/L,透明度≥0.6 m;(2)2000~2007年滆湖处于草—藻过渡态,此阶段0.078 mg/L≤TP≤0.13 mg/L;(3)2007~2022年滆湖处于藻型稳态,TP>0.13 mg/L,透明度<0.6 m。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浅水湖泊稳态转换机制,为滆湖水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模式与影响因素——基于2000~2023年长时序遥感数据的实证分析
    薄立明, 赵浪, 尹力, 魏伟, 张轲
    2025, (11):  2526.  doi:10.11870/cjlyzyyhj202511012
    摘要 ( 18 )   PDF (8070KB) ( 8 )   收藏
     科学认知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演化模式及影响因素,有利于统筹谋划区域水资源开发保护布局、支撑国土空间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年度时序遥感数据,运用时空立方体、Mantel test分析及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综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减少0.33万km2,呈现“平地多、山地少”“平地减、山地增”的时空变化特征。水生态空间演化模式随时间跨度增加表现出累积效应,在长期时间跨度下冷、热点集聚特征不断增强。水生态空间主要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发生结构转型,两类空间的扩张分别导致水生态空间规模缩减2 765.30、616.14 km2。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受到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及社会经济维度多个因子的复合、非线性驱动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水生态空间红线划定、水生态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强水生态空间治理能力,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水生态服务功能需求。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