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15N同位素技术的地下河硝酸盐污染来源对比——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为例
王开然 | 贾亚男 | 胡大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06): 750-.  
摘要4092)      PDF(pc) (1450KB)(45703)    收藏

根据2008年3~11月逐月对青木关北段地下河水质的监测,以及2010年6~11月逐月对青木关南段地下河水质的监测,利用15N同位素技术并结合水化学指标,分析地下河的水化学特征以及硝酸盐来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北段和南段地下河出口硝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2035 mg/L和5077 mg/L,入口分别为320 mg/L和0842 mg/L,两段的硝酸盐平均浓度在出口处均比入口处高6倍多。此外,通过分析青木关整个地下河流域的SymboldA@15N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南段地下河水中NO-3δ15N值较高,且变化显著,最高值37825‰出现在9月21日丁家龙洞取样点,其硝酸盐来源可能是粪便和污水;而北段地下河水中NO-3δ15N值都比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均未超过10‰,说明北段地下河水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有机氮或农业氮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实测光谱分析和MODIS数据鄱阳湖叶绿素a浓度估算
张永杰|王卷乐|冉盈盈|杨 飞 |曹晓明 |郭海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08): 1081-.  
摘要3881)      PDF(pc) (11280KB)(5564)    收藏

基于遥感的大面积水体监测技术为水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以鄱阳湖为研究区,以反映水体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叶绿素a为研究对象,在测定研究区水体光谱及叶绿素a浓度和收集了相应时间的MODIS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浮游藻类指数法(Floating Algae Index,FAI)提取鄱阳湖水体范围,对鄱阳湖水体实测光谱数据进行剔除异常、归一化及光谱微分处理,构建波段差值、比值、归一化差值等光谱指数,利用最小二乘原理迭代分析水体叶绿素光谱响应特征,得出敏感波段范围:673~680 nm与650~665 nm、680~710 nm与650~670 nm、662~671 nm与700~720 nm光谱区间组合。选择最佳通道组合,建立基于MODIS影像的鄱阳湖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相关系数为067。应用该模型得到2011年秋季鄱阳湖的叶绿素浓度估算值,反演结果显示湖区水体叶绿素浓度总体不高,且在空间分布上湖区水体周边与陆地交界处比湖中心区浓度偏高。分析认为:通过对实测光谱的定量分析,获得对鄱阳湖地区水体叶绿素浓度的光谱特征认识,揭示出其反射光谱的长波漂移现象,为鄱阳湖这一富营养化程度底,且水体分布不均匀区域建立一种叶绿素浓度反演方法,可为该区域长期的水环境管理提供方法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 基于GIS和逻辑回归分析的山地城市洪涝灾害敏感性评估 ——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
曾忠平, 王江炜, 邹尚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 (9): 2090-2100.   DOI: 10.11870/cjlyzyyhj202009019
摘要496)      PDF(pc) (2629KB)(5137)    收藏
近年来山区洪水暴发频繁,严重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洪水灾害敏感性评价是预防和减轻洪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山区野外调查不足和资料的缺乏,是洪水敏感性制图中的重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用户产生的数据为洪水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以吉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洪水灾害数据,随机选取70%的洪水事件作为训练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曲率、降雨量、河流距离、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等8个洪水调节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洪涝灾害敏感性评价,并使用混淆矩阵、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地势低、距水系近、降雨量较大且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的区域,洪水发生的概率较大;(2)混淆矩阵得出分类总体准确率为80.6%,训练区(70%)的AUC值为0.888,验证区(30%)的AUC值为0.980,AUC值均大于0.8,说明模型评估精度较高;(3)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所占比例为28.71%,包含研究区80.99%的洪水事件,说明这些区域洪水分布较为密集,易感性较高。根据2020年6月1日~6月8日的暴雨洪灾情况验证,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表明在数据不易获得的山区,利用互联网上获取的用户数据可行,该评价结果可为吉安市土地利用规划和洪灾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Circuit理论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
李久林, 徐建刚, 储金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 (8): 1812-1824.   DOI: 10.11870/cjlyzyyhj202008013
摘要402)      PDF(pc) (4701KB)(4606)    收藏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矛盾,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安庆市为实证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识别区域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根据电流密度解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构特征,并提出区域生态网络与生态安全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安庆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24个大于1 km2的生态源地、3条潜在廊道、23个夹点区域以及3个重要的障碍点,生态源地主要由林地与耕地构成。生态资源本底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北部的大龙山森林公园沿线、东部开发区边缘地区及西部农场区域,中心城区生态资源流通受阻,生态廊道连通性较差,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该研究通过对不同阈值下的生态网络安全进行分析,提出对不同网络格局下的生态系统改善、修复策略,对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与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耦合PLUS-InVEST-Geodector模型的三峡库区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其定量归因
毛永发, 周启刚, 王陶, 罗泓然, 伍龙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 (5): 1042-1057.   DOI: 10.11870/cjlyzyyhj202305014
摘要287)      PDF(pc) (4152KB)(4483)    收藏
 探明区域长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耦合PLUS-InVEST-Geodector模型,探究三峡库区1990~2035年不同情景下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关系角度定量揭示其影响碳储量变化归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三峡库区碳储量表现为“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性,整体减少6.66 Tg,减幅为1.25%,其中耕地大面积转移至建设用地是导致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1990~2035年三峡库区碳储量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其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低北高且库首>库腹>库尾”的分布特征;(3)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7.53和0.37 Tg,生态保护情景较自然发展情景能显著降低库区碳储量损失;(4)影响碳储量时空变化因素较为显著,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其主导因子,其次则为温度、人口密度、高程和土壤类型,且各因子交互作用均对碳储量变化解释力增强。研究可为库区碳库管理以及碳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社会资本、感知价值对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影响分析——基于SOR理论模型视角
徐水太, 陈美玲, 袁北飞, 顾东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 33 (2): 448-460.   DOI: 10.11870/cjlyzyyhj202402018
摘要308)      PDF(pc) (1172KB)(4435)    收藏
农户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保障。基于感知价值和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模型,从社会资本和感知价值双重视角构建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及社会规范对农户参与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网络效应最大;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认知价值对农户参与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功能价值效应最大。(2)社会网络显著影响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认知价值水平。表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农户感知价值最为关键的因素。(3)感知价值在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大力培育农户的社会资本,提高农户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感知价值水平,进而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生态敏感性与景观连通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胡西武, 贾天朝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 (8): 1724-1735.   DOI: 10.11870/cjlyzyyhj202308015
摘要766)      PDF(pc) (2937KB)(3995)    收藏
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突出,构建和优化其生态安全格局意义重大。运用2020年土地利用及遥感数据,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引入形态学格局空间分析方法(MSPA),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基于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功能优化。结果表明:(1)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源地面积为26 833 km2,占总面积21.80%。(2)共提取重要生态廊道9条(536.62 km)和潜在生态廊道55条(6 080.15 km),其中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共提取潜在生态廊道45条(5 124.17 km)和重要生态廊道8条(522.10 km),黄河源园区提取潜在生态廊道10条(955.98 km)和重要生态廊道1条(14.52 km)。(3)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功能进行优化,划分核心保护区(39 613.58 km2)、生态保育区(67 261.84 km2)、游憩展示区(10 143.44 km2)、传统利用区(6 081.34 km2),分别占32.18%、54.64%、8.24%、4.94%。研究成果可以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空间规划调整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土地利用变化对丹江流域径流和泥沙时空格局的影响
张田田, 陈有超, 李潜, 赵铭石, 齐文华, 张全发, 张克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 (8): 1797-1811.   DOI: 10.11870/cjlyzyyhj202208014
摘要400)      PDF(pc) (1797KB)(3984)    收藏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京、津、冀、豫的用水安全。为了揭示丹江流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基于SWAT模型,结合了2000、2008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8~2018年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丹江流域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 400.98 km2,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938.20、400.04、43.53和12.44 km2;(2)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用地、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减少。整体而言,相较于2000情景年,2008情景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0.27亿m3(-2.16%)、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1.19万t(-6.74%);相较于2008情景年, 2018情景年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1.68亿m3(-13.73%)、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8.97万t(-54.46%);(3)丹江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呈现上游和下游较高而中游较低的格局;单位面积产沙量呈现上游和中游较低而下游较高的格局。研究可为丹江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南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李国莲, 李肖, 张玉, 李海斌, 谢发之, 舒莹, 李卫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 (6): 1267-1280.   DOI: 10.11870/cjlyzyyhj202306014
摘要334)      PDF(pc) (1678KB)(3978)    收藏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下游南岸南漪湖的水质恶化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为了解南漪湖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研究采集全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样品39个和主要出入湖支流表层水样6个,分析了南漪湖水体中重金属As、Cr、Cu、Mn、Ni、Pb、Zn含量和赋存形态以及沉积物中TOC、TN含量,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南漪湖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间隙水中Pb平均浓度值超过美国优先污染物国家推荐水质基准的连续浓度(CCC);沉积物中As、Cr、Cu、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倍数为Pb(3.36)>Mn(2.74)>Zn(2.51)>As(1.8)>Cu(1.4)>Ni(1.34)>Cr(1.13)。沉积物中重金属As、Cr、Ni和Pb以残渣态为主,Zn在东湖区非残渣态占比54%,Mn在东湖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比达37.4%,Cu在西湖区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占比为26.7%。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表明Pb在13位点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中等;重金属分配系数(lgKd)平均值及排序为Cr(4.80)>Zn(4.50)>Cu(4.43)>Pb(4.37)>Ni(4.31)>As(4.27)>Mn(2.73)。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布表明南漪湖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入湖河流汇集的工业废水、湖区水产养殖和水生生物降解以及周边农业和居民生活的面源输入。基于全湖区Pb生态风险较高,后续应持续关注重金属Pb对南漪湖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鲍 涵, 滕堂伟, 胡森林, 丁 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 (2): 273-284.   DOI: 10.11870/cjlyzyyhj202202002
摘要208)      PDF(pc) (1597KB)(3638)    收藏
绿色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事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选取2006~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SBM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利用Theil指数、Hurst指数等刻画绿色创新效率时空特征,并选择Tobit模型从“自然-经济-政策”3个维度系统定量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波动性上升,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明显。(2)长三角地区部分核心城市周围出现效率“洼地”,高效率分布区由自然禀赋优越区域向技术水平、产业结构高水平区域转变。(3)长三角中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有逆持续下降风险,东部沿海地带及江苏省外圈各市成为主要持续增长区域,呈带状和环状分布。(4)经济要素和政策要素较自然要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解释度更高,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明显,但各因素的作用均呈现出阶段性差异。这为制定因地制宜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策、促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垦殖后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途径——以长江新济洲滩为例
俞孔坚| 陈义勇 , 王春连| 李迪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10): 1255-.  
摘要3941)      PDF(pc) (41933KB)(3586)    收藏

长江南京段新济洲滩是一处由心滩不断扩大形成的洲滩湿地,由于人类长期垦殖、修筑垸堤等活动,导致洲滩湿地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发生根本性改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参照Steinitz景观设计六步骤模式,构建了描述、过程、评价、改变、评估和决策模型,探讨洲滩湿地的生态恢复途径,指出拆除垸堤、去除人类过分干扰是新济洲滩生态恢复的关键,恢复自然洪水过程、让自然做功、恢复季节性湿地及生境是其基本途径。模拟维持现状、拆除圩堤、拆除防洪堤3种预景,分析不同预景洲滩湿地面积、生物栖息地面积变化,结果表明拆除防洪堤将使洲滩季节性、洪水泛滥湿地面积所占比重分别将由5%、4%增加到56%、24%,长江鱼类、龟鳄类、涉禽类栖息地面积所占比重由7%、11%、5%分别增加到21%、75%、56%。湿地是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利用Steinitz六步骤模式进行生态恢复途径的探讨,对其他湿地生态恢复的规划和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Morris和Sobol的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刘 松, 佘敦先, 张利平, 丁凯熙, 郭梦瑶, 陈森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 (06): 1296-1303.   DOI: 10.11870/cjlyzyyhj201906005
摘要1291)      PDF(pc) (1246KB)(3310)    收藏
敏感性分析有助于识别模型相对敏感的重要参数,降低参数维度,为模型参数优化与不确定性分析提供支撑。该文以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为研究模型,汉江上游高滩流域为研究对象,选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DC和水量平衡系数WB及其线性组合作为目标函数,联合运用Morris筛选法与Sobol方法分析了新安江模型所选13个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流域蒸散发折算系数KC、自由水蓄水容量SM、壤中流出流系数KI/地下水出流系数KG、壤中流消退系数CI、地下水消退系数CG和地表径流消退系数CS属于敏感参数,其中KC为高敏感参数;不同目标函数下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有所差异,水量平衡系数对于KC更加敏感,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对于SM、KI/KG、CI、CG、CS更加敏感;部分模型参数(如SM)的交互效应超过其自身敏感度,主要以两两参数组合的二阶敏感性为主,证明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也是造成参数敏感性的重要原因。Morris筛选法减少敏感性分析的参数数量,Sobol方法准确刻画了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特征,两者结合提高了新安江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极化区功能识别与评价指标研究
虞孝感, 王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7): 775-.  
摘要4180)      PDF(pc) (73020KB)(3295)    收藏

城市密集化地区中具有国家战略和拥有重要国际竞争力功能的区域被称之为极化区。在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经济合作与竞争越来越加剧的背景下,各国都把加强极化区建设作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介绍并评述了德国评价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包括决策和控制功能、创新和竞争力功能,以及门户功能;其次,针对我国发展阶段和特色,构建了识别我国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并以极化区理论为指导,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规划的功能定位进行比较和评述。当前,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国务院批准了多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区域规划,是从我国东中西和各省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或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角度有国家意义的区域。通过比照极化区的功能含义,认为其中有的战略区功能定位与极化区的功能相一致,有的可作为新极化区培育,有可能发展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极化区,这两种是今后我国极化区研究的主要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1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理格局与地理集中
张维阳|段学军|高金龙|刘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7): 830-.  
摘要4078)      PDF(pc) (11519KB)(3168)    收藏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地理集中具有更加强烈的内在要求,这导致其地理格局与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差别。在产业集中指数等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从地理学视角,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08年断面数据,从整体产业和分行业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地理格局和地理集中的现状和变动趋势。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和陕、川两省,省区间差距悬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份额同经济发展显著相关。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时间尺度产业集中持续增强,近年来趋于稳定;地理格局逐渐清晰,核心省区凸显。不同行业由于产业性质、发展基础、资源需求和市场群体的差异,有其各自的集中态势和演变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5. 我国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策略思考
武清华, 姚士谋, 薛凤旋, 张落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4): 391-.  
摘要4271)      PDF(pc) (3658KB)(3161)    收藏

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中心城市实力较弱,辐射作用不强,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针对我国中部城市群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都市圈等中部6大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尽快建成我国中部经济发展轴,壮大节点的经济实力,努力建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区,发展传统农业,但要引导向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方向前进,强有力地提升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同时注重我国中部地区城乡统筹规划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本区域的旅游生态区、建成重要的国际旅游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城镇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6. 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
段学军, 张予, 于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7): 783-.  
摘要4121)      PDF(pc) (21598KB)(3120)    收藏

分析了长江沿江六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即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基于极化区理论,提出了国家战略发展区识别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产业和服务业区位熵的定量分析,初步识别了各战略发展区的功能,即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创新和门户功能,皖江城市带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带动和创新功能,鄱阳湖经济区主要承担生态保育和区域带动功能,武汉城市圈主要承担中部带动和创新功能,长株潭城市群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和带动功能,成渝经济区主要承担西部生态保育、西部带动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7. 旅游环境契合度、地方依恋与旅游者亲环境行为 ——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为例
程文谦, 王兆峰, 陈勤昌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 (8): 1879-1889.   DOI: 10.11870/cjlyzyyhj202108010
摘要268)      PDF(pc) (1013KB)(3107)    收藏
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对于旅游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旅游环境契合度与地方依恋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基于旅游环境契合度理论,以世界遗产地武陵源为数据调研地,通过对正在或曾在武陵源旅游的一千余名游客的问卷调查,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多层次假设检验以及中介效应检验,以廓清旅游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旅游旅游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旅游环境契合度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地方依恋也对亲环境行为有着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旅游者-环境契合度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据此给遗产地景区提出管理建议,引导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促进世界遗产地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长三角地区生态韧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陶洁怡, 董 平, 陆玉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 (9): 1975-1987.   DOI: 10.11870/cjlyzyyhj202209010
摘要403)      PDF(pc) (5357KB)(3046)    收藏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出发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从而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的提高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下降或停滞型城市数量占比小,波动低速上升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生态韧性抵抗力高于适应力和恢复力,研究期间生态韧性抵抗力呈波动下降趋势,适应力和恢复力波动上升。(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韧性高指数区经历了“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小集聚大分散——小集聚大分散程度加强——多地集聚”,中低韧性区覆盖范围始终较大,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GTW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区域内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波动方向各不相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四川城市对称性空间结构研究
孟宝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4): 397-.  
摘要4198)      PDF(pc) (3935KB)(2939)    收藏

城市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一直是城市规划者和地理学家研究的热点。早期关于城市空间分布的理论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网络结构理论等,现在研究较热的是基于人类空间行为自组织演化的分形理论。我国著名地学家叶大年先生于2001年提出我国城市分布对称的思想,并将其系统整理为关于城市分布对称的学术思想。成渝经济区的崛起,为四川省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带来了重要的契机。依据叶大年先生的城市分布对称理论,认为四川主要城市在地质构造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对称分布明显,且盆西平原城市在天然水系特征和陆路交通干线共同影响下呈格子状分布。针对当前四川省主要城市空间结构发育的不成熟,对成渝经济区影响下的四川城市空间分布形态重新进行空间构建,首次提出关于四川城市空间结构的“钻石模型”。分析表明,此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当前川内城市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分布对称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值得学者引起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0. 江苏省城镇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
钟业喜| 陆玉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8): 903-.  
摘要4286)      PDF(pc) (10496KB)(2910)    收藏

可达性评价一般包括网络分析、格网分析和栅格分析。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65个县(市)行政中心(城镇)为研究节点,利用江苏省1990、1996、2002和2008年的交通路网数据,对江苏省4个研究年度的城镇可达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可达性改善明显,整体可达性平均改善高达42.8%。江苏省三大区域可达性改善差异较大,苏南可达性改善最为明显,苏北次之,苏中在整个研究期间均落后于苏南和苏北。总体上,全省区域平均可达性逐步走向均衡,全省交通结构也逐步走向完善。通过分析江苏省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和可达性之间的相关性可得出结论,即交通建设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在交通欠发达地区投资的可达性效益要高于交通发达地区。江苏省可达性演变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发展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低碳压力下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及铀资源保障分析
姜 巍|高卫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8): 1013-.  
摘要4003)      PDF(pc) (6407KB)(2908)    收藏

发展核电是减轻我国当前碳排放压力的现实选择。通过分析世界和中国核电发展的历程、技术水平和规模,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核电,但是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总量仅占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1.1%和1.9%,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在技术水平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发第三、第四代核反应堆,而我国正在运行和多数拟建核电站都是压水堆技术为主的二代核电技术;在空间分布上,尽管我国很多省份都有需求,但我国核电站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能源短缺地区;从铀资源基础来看,我国仍属于贫铀国。鉴于世界铀资源分布和供给十分不均衡的状况,要保障我国核电产业持续发展不仅要加大国内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还需加紧拓展海外市场、建立资源储备和发展快堆技术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依托北槽、建设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关于长江流域开发龙头新基地的战略构想
陈吉余, 徐长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4): 385-.  
摘要4578)      PDF(pc) (13366KB)(2849)    收藏

当前正处于向长江口发展的最好时机。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展,长江口水流复杂、河势易变的局面正在改变,加之长江口越江通道的建成通车,在长江口外形成超深水泊位及超深水航道的条件已渐趋成熟。利用长江口外-15 m以深的天然水深建设海上人工岛,就可达到-20 m以深的航道水深,打造河口深水大港,使之成为长江流域水水中转、海陆联运的桥头堡;而整治、疏浚工程所产生的大量泥沙,又为促使横沙东滩及其邻近沙洲加快成陆创造了条件。通过疏浚、促淤、造陆的三位一体,预计可在未来20 a间长江口南港与北港之间、北槽主航道两侧形成500多km2的河口岛群,发育塑造成为长江河口的亚三角洲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太湖鱼类群落现状及其多样性
刘燕山, 李大命, 朱明胜, 陆建明, 贾文方, 张凤侠, 沈冬冬, 张 增, 吴天柱, 张彤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 (9): 1906-1917.   DOI: 10.11870/cjlyzyyhj202209004
摘要697)      PDF(pc) (1106KB)(2797)    收藏
基于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的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丰度/生物量曲线等对全面退捕前太湖鱼类群落的状态及其多样性等进行研究。共调查到鱼类9目17科51属65种,其中鲤科鱼类占55.38%,新记录太湖鱼类2种,为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和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按洄游类型、栖息水层、食性三类生态类型,太湖鱼类主要为定居性鱼类、中上层鱼类以及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刺网和地笼的CPUE平均值分别为 4 287.03±515.94和626.32±91.24 g·net-1·12 h-1。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nas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4、2.10和0.68,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一般,鱼类个体小型化。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太湖鱼类群落组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均显著(P<0.05)。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表明,太湖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研究结果为太湖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大冶湖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邹沈娟, 尹立强, 赵博礼, 肖思进, 陈培培, 魏蒲生, 马徐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 (2): 360-368.   DOI: 10.11870/cjlyzyyhj202002008
摘要646)      PDF(pc) (1082KB)(2789)    收藏
为了解大冶湖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探究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18年2月和2018年7月,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大冶湖水体中枯水期和丰水期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差异,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水体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冶湖的浮游细菌具有较高的菌群多样性(枯水期和丰水期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3.856±0.642和4.165±0.608)。大冶湖水体的主要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菌门(Chlorobi)、绿弯菌门(Chloroflexi)。其中,枯水期优势菌群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44.73%),丰水期优势菌群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31.39%)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1.37%)。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NO-3-N)、温度(T)和总氮(TN)为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创新要素集聚与产业升级: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
郝汉舟, 徐新创, 左珂怡, 黑 杰, 喻文隆, 黄文林, 朱轶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 (11): 2357-2368.   DOI: 10.11870/cjlyzyyhj202211003
摘要179)      PDF(pc) (929KB)(2765)    收藏
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已经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实现产业链攀升的客观要求。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当下,探明创新要素集聚向产业升级演进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及市场化程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采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要素、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探讨创新要素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所发挥的中介效应以及市场化程度所发挥的调节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要素集聚能够正向促进产业升级。(2)创新要素集聚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完全中介效应。(3)在创新要素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中,市场化程度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因此政府应推动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经济发达地区水环境约束分区与产业准入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
孙 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7): 879-.  
摘要4491)      PDF(pc) (39813KB)(2762)    收藏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协调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为流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水体为对象,较少关注水陆空间联系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胁迫作用。为此,综合考虑水环境容量和压力两方面要素,提出水环境约束分区方法,并以无锡市区为例讨论了分区评价单元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压力的矩阵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压高容区、高压低容区、低压高容区和低压低容区等4种类型区,据此提出产业准入与布局调整导向。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水环境关系、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以江苏宜兴市为例
曹伟, 周生路, 姚鑫, 郑群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5): 519-.  
摘要4174)      PDF(pc) (7074KB)(2743)    收藏

主体功能区划是协调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位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三角洲江苏宜兴市为例,在建立宜兴市主体功能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分别计算资源环境约束、现有开发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个投影值并划分高、中、低3个等级;根据各镇资源环境开发强度发展潜力组合类型,利用三维魔方图分类法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将宜兴市划分为优化整合区、重点拓展区、适度发展区、农林优先区、生态保护区5个主体功能区,分区结果更加突出主体功能区从开发型到保护型逐步过渡的“主体功能”特性。此外,通过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计算出的评价样本投影值用模的大小和评价样本与理想样本间的夹角余弦的乘积表示,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准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高铁时代到来的区域影响和意义
徐长乐, 郇亚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6): 650-.  
摘要4414)      PDF(pc) (10339KB)(2734)    收藏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高铁网络建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高铁之所以倍受青睐,是在于其显著优点:速度快、输送能力大、安全性好、舒适方便、能耗低、经济效益好。伴随着“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将步入高铁时代。高铁缩短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时空距离,开启了一个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因此,高铁时代的到来势必将具有深远的区域影响和意义。高铁将加速和放大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铁将加快中心城市引领的大区域板块的融合和共促共赢;高铁将促进旅游、房地产等沿线产业的升级,推进沿线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高铁将引发空、陆、水三大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重组,带来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8)
29. 基于适宜性分区的规划用地协调性与合理性评估
陈景芹|陈雯|孙伟|武清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7): 866-.  
摘要4035)      PDF(pc) (7042KB)(2722)    收藏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是我国目前主要空间规划,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两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空间适宜性分区的提出,缓解了“两规”矛盾的升级,极大促进了“两规”之间的联系,也为其协调提供基础依据。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案评估出发,探索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规划协调评估方法,并以无锡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评估结果分析表明:无锡远景规划在环境敏感地区建设用地增长较快,适宜开发地区增长缓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未来用地需求,约束建设用地扩张,不符合无锡现实发展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农户生计韧性驱动机理及其生计环境效应
汪樱, 唐兰云, 王卫雯, 王建英, 郑亮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 (3): 665-677.   DOI: 10.11870/cjlyzyyhj202303019
摘要476)      PDF(pc) (2758KB)(2717)    收藏
农户生计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增强其抵御内外部风险的韧性对于稳定扶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韧性评估框架,从生计资产、农业交流和学习、适应能力、社会安全网、基本服务可及性5个维度构建农户生计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湖北大别山区七里坪镇开展实证研究,以302份农户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索农户生计韧性的驱动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韧性整体处于中高水平,与各维度存在共生关系,呈梯度渐进增长态势,其中适应能力是农户生计韧性的短板。(2)健康状况、劳动力数量、信息获取渠道、地方性社团或组织、农户与村民关系、集体事务参与程度、村干部工作满意度和规章制度运行情况是影响农户生计韧性的关键因素。(3)农户生计行为的环境负外部性随农户生计韧性增加而增大。对此,应提高农户适应能力,从多维度增强生计韧性并降低农户生计的生态环境成本,以有效促进农户生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长江沿江地区发展态势评估与分类
于露|段学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7): 848-.  
摘要4147)      PDF(pc) (27930KB)(2709)    收藏

区域发展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评估区域发展态势是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前景的基础。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成本的辩证关系出发,以长江沿江产业带40个地级城市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标识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本最重要的指标,构建了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复合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发展成本的基础上,依据二维判别矩阵,将长江沿江地区划分为高发展高成本区、高发展低成本区、低发展高成本区和低发展低成本区等4种类型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分别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措施,为长江沿江地区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32. 气候变化·城市化·长江三角洲
顾朝林, 张晓明, 王小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1): 1-.  
摘要5593)      PDF(pc) (16731KB)(2654)    收藏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建设环境互为影响。一方面,用2008年数据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现状特征,重点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过程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综述了常见三角洲海平面上升研究,在未来20 a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估计将达到220~380 mm;在未来50 a,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保守的估计将达到270~610 mm。未来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必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造成影响,主要是:土地淹没面积大,洪涝灾害加剧,影响生产和能源,以及进一步滋生环境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基于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
杨杨, 吴次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05): 513-.  
摘要4223)      PDF(pc) (6701KB)(2649)    收藏

忽视了地理位置因素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无法真正反映经济要素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变过程,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效地避免了方差不稳定性,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借助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对1999~2008年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路径以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经济发展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和空间关联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呈现出波动性增大趋势;经济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路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传统长江三角洲地区始终作为高值集聚中心,安徽始终作为低值集聚中心,南昌始终作为高值孤立点,泰州始终作为低值孤立点;从局部来看,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表现为传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值指向性与新扩容省份的低值指向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曾光, 李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11): 1236-.  
摘要4400)      PDF(pc) (7537KB)(2585)    收藏

采用调整后的产业集聚EG指标,结合产业集中度指数,对武汉城市圈2000~2007年制造业19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的测度,并分别从制造业集聚度变动趋势、产业集聚度特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增长集聚弹性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度较高,而且中高技术行业集聚特征十分明显,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较为分散;从行业的区域集聚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孝感和黄冈4市,其它5个城市产业集中度较低,城市上榜次数较少,且上榜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形成了以武汉等4市为中心,其它5市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构建的产业集聚弹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整体上城市圈制造业集聚弹性较大,但不同行业间的弹性值差距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35. 常熟市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金志丰, 陈 雯, 孙伟, 惠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03): 249-255.  
摘要4669)      PDF(pc) (2122KB)(2569)    收藏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数据,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耕地面积缩减强度指数、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了常熟市耕地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耕地资源减少的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常熟耕地资源逐渐减少,且因城区和工业用地扩张引起的耕地非农转化指向十分强烈,居民点空间的指向呈逐渐减弱的态势。从空间演变规律看,常熟耕地非农化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越快,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减少越快;2)在城市、港口区的镇耕地减少更快;3)港区和工业区的建设,使其周边耕地非农化速度加快;4)道路交通的扩张是耕地非农转化的一个稳定因素;5)不同时期,耕地非农占用的空间指向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被居民点用地占用逐渐变迁为2000年以后的被工业用地、城镇用地、港口用地占用为主。城市发展、港区建设、交通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工业化推进和经济发展是耕地资源缩减的主导影响因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6.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魏 念, 李云峰, 吴 凡, 茹辉军, 吴湘香, 杨传顺, 倪朝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 (12): 2519-2527.   DOI: 10.11870/cjlyzyyhj202312006
摘要341)      PDF(pc) (1542KB)(2555)    收藏
为了解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干流水域、八条一级支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共设置71个站位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时期不同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解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07×104 ~2 493.69×104 cells/L,生物量范围为 0.001 1~21.072 2 mg/L。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是长江流域优势浮游植物门类。在空间上,由西往东,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硅藻门在浮游植物总丰度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蓝藻门和绿藻门则呈上升趋势。在时间上,鱼类育肥期的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普遍高于繁殖期和越冬期,蓝藻门和绿藻门在浮游植物总丰度中的占比也更高,硅藻门则更低。冗余分析、层次分割和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就全流域尺度而言,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对长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存在影响。在鱼类育肥期,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影响更大,其中水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且水温与浮游植物总丰度及优势门丰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在鱼类越冬期,空间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影响更大,空间因子MEM3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洞庭湖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 昊, 潘保柱, 赵耿楠, 韩 谞, 蒋小明, 李典宝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 (11): 2659-2667.   DOI: 10.11870/cjlyzyyhj202111009
摘要245)      PDF(pc) (1097KB)(2506)    收藏
为探究影响通江湖泊-洞庭湖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洞庭湖3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1属157种,其中4月(105种)和10月(120种)的物种数分别占本次调查总物种数的66.9%、76.4%。调查期间洞庭湖浮游植物主要优势门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群落结构由4月的硅藻型转变成10月的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平均丰度4月(19.0×104 cells/L)和10月(18.7×104 cells/L)差异较小,4月平均生物量(0.67 mg/L)低于10月(0.83 mg/L)。对比两季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及Beta多样性发现,洞庭湖春季浮游植物不同区域间差异较秋季大,整体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均低于秋季。此外,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影响4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为pH、流速、电导率和透明度,10月为氨氮、水温、透明度和总氮。通过对比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的相关研究发现,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明显低于通江湖泊,而丰度和生物量却显著高于通江湖泊,这归因于阻隔湖泊水体以静水区为主,生境异质性低。通过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素发现,水文水动力条件为首要影响因素,而水体理化因素如透明度、悬浮物及营养盐为次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洞庭湖等通江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昆山市人口指标的数学模型
姚 鑫| 杨桂山| 孙洪波| 万荣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03): 244-248.  
摘要4478)      PDF(pc) (1653KB)(2485)    收藏

数学模型常用于人口指标变化趋势的拟合, 以昆山市1985~2006年 7种人口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马尔萨斯模型、Logistic模型和Keyfitz模型进行模拟,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人口指标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拟合效果来看,Logistic模型表现良好,但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三参数优势,而不是人口增长面临最大人口上限的压力,即使某一时段反映出人口上限,该值也可能在下一时段被突破;由于人口指标增长转折点的存在,使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人口预测的可信度降低,但利用转折点分段分析,了解其代表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以为未来的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昆山的发展历程明显分为3个阶段,而不是以往认为的5个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9. 集成遥感和GIS的元胞自动机城市生长模拟
冯永玖, 刘妙龙, 韩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 (1): 9-.  
摘要5337)      PDF(pc) (21317KB)(2482)    收藏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因其“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性能够呈现复杂的全局结构,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生长和演化模拟。从历史遥感影像中提取了对城市生长影响较大的空间距离变量,结合实测数据和规划数据,挖掘基于Logistic回归的地理CA转换规则,建立了LogisticCA模型。在自主开发的基于GIS的地理模拟框架下,以中小尺度城市上海市嘉定区为例,利用该LogisticCA模型模拟和重建了该区1989~2006年城市生长过程。将模拟结果与遥感影像分类的结果进行逐象元比较,获取混淆矩阵和Kappa系数,从而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LogisticCA模型适合于中小尺度城市生长模拟,模拟结果与城市实际形态相符,精度较好。最后,基于嘉定区城市发展态势不变的假设,预测了其2010年城市生长的可能情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热孜娅·阿曼, 方创琳, 赵瑞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 (7): 1576-1585.   DOI: 10.11870/cjlyzyyhj202007011
摘要542)      PDF(pc) (1699KB)(2416)    收藏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长期以来新疆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成为新疆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选取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协调系统评价指标,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并对新疆15个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和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属于水资源承载适宜区域,石河子市和克拉玛依市属于严重超载区域,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属于轻度超载区域,剩余8个区域属于濒临超载区域;从发展趋势来看,濒临超载和轻度超载区域略有减少,而承载适宜地区略有增加;整体而言,新疆多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濒临超载状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普遍较低,各区域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水资源分布不匹配,但近十年多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整体向好发展。最后,提出提升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中国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梓策, 于红博, 曹聪明, 张巧凤, 侯丽丽, 刘月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 (6): 1310-1321.   DOI: 10.11870/cjlyzyyhj202006006
摘要1267)      PDF(pc) (5656KB)(2388)    收藏
摘  要: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植被生长状况和描述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指标,以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集为基础,采用混合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中国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中国年FVC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FVC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FVC影响的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FVC整体呈上升趋势;西北的年均FVC明显低于东南的年均FVC;除青藏高原FVC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且该趋势具有一定持续性。(2)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的年均FVC最高,草原的年均FVC最低;而农作物变化率最大,混交林变化率最小,且未来将由改善转为退化趋势,其余均表现为持续性改善。(3)中国FVC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且降水对FVC的影响强于气温,表明降水是影响FVC变化的主要因素。(4)中国人类活动对FVC的影响程度整体表现为增强趋势,未来人类活动影响力以反向持续性为主。表明未来18a中国FVC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所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基于Geodetector模型的鄂北岗地土壤有机质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枣阳市为例
高浩然, 周勇, 王丽, 吴正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 (1): 166-178.   DOI: 10.11870/cjlyzyyhj202201016
摘要221)      PDF(pc) (3493KB)(2352)    收藏
为探明鄂北岗地耕地土壤质量及影响因素情况,以湖北省枣阳市为研究区,选择样点240个,以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模型结合佩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法,得出影响枣阳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的显著性因子。结果表明:(1)枣阳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空间格局呈弱变异,空间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拟合,分布格局呈现四周高,中心向东北向偏低的空间格局;(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单因子影响最强的5种因子均为降水量、土壤类型、NDVI、地表起伏度、公路距离;(3)各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作用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协同作用。该研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统计学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多学科技术相结合,为探索控制鄂北岗地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及其因素提供方法途径,尝试为水稻种植区及盆地地区进行农业管理、施肥管控及土壤养分空间预测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
王兆峰, 王梓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 (12): 2822-2832.   DOI: 10.11870/cjlyzyyhj202112002
摘要288)      PDF(pc) (1073KB)(2283)    收藏
如何协调好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三者之间关系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运用重心模型和空间插值法刻画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格局演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响应关系。主要结论为:(1)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呈“上升-递减”的趋势,其整体数值偏低,主要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2)绩效整体重心移动轨迹呈东进北移态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从空间格局上看,中游和下游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中心-边缘”空间结构,后期分别形成上海市和湖南省两个新的高值中心,呈圈层向四周递减。而上游地区整体绩效逐步趋于落后。(3)规模效应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当期并不显著,到第2期其响应值达到最大,而6~10期在0值附近波动;结构效应始终表现为负向冲击,总体变化幅度不大;而技术效应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福利绩效的负向响应的频率明显多于正向。从方差分解看,绩效基本上受自身冲击,但后期其影响因素对绩效的贡献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性及驱动机制
马 勇, 张 瑞, 任 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 (7): 1467-1481.   DOI: 10.11870/cjlyzyyhj202207005
摘要185)      PDF(pc) (10071KB)(2259)    收藏
县域生态效率是支撑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托多源数据构建县域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EBM模型进行测度,并借助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动态特征,进一步将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嵌套以探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于2005~2018年显著提升,其空间分布凝聚力较强且具备较高路径锁定特征,各县域单元存在一定跃迁惰性,“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局部空间特征动态性更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丰城市具备最大波动性,长沙市市辖区具备最大稳定性;经济-气候驱动、产业-资源制约、经济-资源驱动、产业-降水制约等4种驱动/制约模式呈现出自“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制约向驱动转化的演进格局,各自蕴含不同的驱动机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湖泊流域水文学研究现状与挑战
张 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 (7): 1559-1573.   DOI: 10.11870/cjlyzyyhj202107004
摘要276)      PDF(pc) (1228KB)(2043)    收藏
湖泊蕴含丰富的淡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伴随越发频繁的湖泊洪水和干旱问题,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湖泊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理单元,具有明确的水文边界,因此,一直以来是水文研究的理想区域。针对21世纪以来湖泊流域新呈现的水文问题,基于文献调研,结合长江中游鄱阳湖流域案例,重点就流域水文极值与湖泊洪旱、湖泊水文对流域植被变化的响应、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集成模拟、湖泊流域水平衡演变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等若干水文问题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未来拟着重研究的若干主题。研究可望丰富流域水文学和湖泊水文学内容,对相关学科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2000~2010)
罗若愚, 钟易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 (04): 768-782.   DOI: 10.11870/cjlyzyyhj201904004
摘要567)      PDF(pc) (2078KB)(2037)    收藏
以第5次和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心城市成都2000~2010年间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0年间成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社会区、结构模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主因子演变特征归纳为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和产业工人因子呈现较大变化;而外来人口和居住条件因子、高学历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因子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社会区演变特点归纳为中心老城区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定位升级,并向“三降两提”演变;知识分子居住区扩展并与少数民族聚集区分离,呈现出居住分异趋势;外来人口逐渐向二三产业流动且集聚区规模扩大;农业人口聚集区逐渐远郊化及蓝领人口区域的凸显。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由2000年的单一化和同质化的“圈层+扇形”结构,向2010年的“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格局演变,各类型空间区域扩大,空间异质化更为明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长三角PM 2.5和O 3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陈优良, 李亚倩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 (2): 382-396.   DOI: 10.11870/cjlyzyyhj202102013
摘要301)      PDF(pc) (5422KB)(2023)    收藏
依据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小时数据,结合同期ECMWF气象资料,采用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数理统计研究了区域O 3、PM 2.5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O 3浓度在5和9月值最高,O 3_8 h日变化特征呈拉伸型 S曲线,在19:00、20:00达到浓度峰值,峰值浓度最大的地区是滁州,为111 μg/m 3;O 3空间分布由北到南逐渐降低,并且春季(136.57 μg/m 3)>夏季(117.35 μg/m 3)>秋季(83.23 μg/m 3)>冬季(77.06 μg/m 3);O 3与其前体物CO、NO 2相关性较强;当15<T≤20℃,100<PRS≤100.5 kpa时,O 3浓度超标最严重。(2)PM 2.5浓度月均值呈不规则U型分布,低谷期在7、8月;上海浙江区域日均浓度第一个峰值在9:00~10:00,安徽江苏区域是11:00~12:00,第二个峰值均在21:00;PM 2.5空间分布内陆城市高于沿海城市,冬季(62.21 μg/m 3)>春季(44.70 μg/m 3)≈秋季(44.14 μg/m 3)>夏季(31.33 μg/m 3);与NO 2、SO 2相比,PM 2.5和CO相关性更强;O 3与温度、相对湿度是正相关,与风速、风向、气压、边界层高度、降水量则是负相关,PM 2.5与风向、气压是正相关,与其他因素是负相关;当温度低于5℃,100<PRS≤100.5 kpa时,长三角城市群PM 2.5超标率最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马占山, 张强, 秦琰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19): 1044-.  
摘要4521)      PDF(pc) (1295KB)(2020)    收藏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模拟了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下垫面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建成是否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温干旱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极端天气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的建成对当地气温具有海洋性效应,库区附近春季温度变低,夏季在水库下游气温升高、上游则气温降低,而冬季则以升温为主;春季降水变化主要位于库区沿线的南部山区,增雨带和减雨带相间分布,夏季降水量在三峡库区中上游地区和附近的山区呈增加趋势,在库区下游及附近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大坝附近地区到三峡(巫山)段;春季库区的相对湿度增加,幅度多在05%~10%,夏季相对湿度的影响也存在正负两种效应,大坝上游库区附近相对湿度增加,大坝下游地区相对湿度降低,冬季变幅不大;三峡水利工程不是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出现的主因,它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1)
49. 浑河流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与健康评价
张宇航, 渠晓东, 王少明, 朱瑶, 刘晓波, 张海萍, 张敏, 孙仕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 (6): 1374-1386.   DOI: 10.11870/cjlyzyyhj202006012
摘要467)      PDF(pc) (1694KB)(1886)    收藏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the Benthic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B-IBI) to evaluate river heal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river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B-IBI was established by sampling macroinvertebrates communities at 62 sampling sites in Hun River basin in May, 2010, selecting the standard of the water quality, habitat quality,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land use type, and referring to the other extra 8 sampling sites in Taizi River basin attached to the larger Liaohe River basin. The B-IBI included 6 core indexes (the total number of taxa, relative abundance of EPT, relative abundance of pollution resistant groups, number of taxa of the most dominant group,relative abundance of direct collectors,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ranges, discriminating power and their inter-correlation of 34 candidate 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macroinvertebrates.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trend of each parameter value with the external interference enhancement, the score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ach index are calculated by the ratio method. By using those criteria,the results of river health assessment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values of B-IBI scores was 2.56 in Hun River Basin, and its health status was in “fair” shape. Among of the 62 sampling points, 9 sites were “healthy”, 13 sites were “sub-healthy” , 22 sites were “fair” , 10 sites were “poor” and 8 sites were “very poor”. From the spatial scale of the basi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river gradually deteriorated from the upstream to the downstream regions. B-IBI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conductivity, total dissolved solids, NO3-N, TN and BOD5 negative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un River basin was aff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urban industrial areas. Thus, the macroinvertebrates biological integrity appeared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the upstream was in good biological integrity, and benthic communities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were facing obvious degradation tren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基于DEA模型的西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海力, 韩光中, 谢贤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 (12): 2784-2795.   DOI: 10.11870/cjlyzyyhj201812015
摘要767)      PDF(pc) (4771KB)(1884)    收藏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之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源,其利用效率的高低,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以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年度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DEA模型估算了耕地利用效率,并通过全局Moran’I、趋势面分析、G*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分析了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借助GWR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耕地利用效率高值区的城市数量在不断扩大。在空间分布上,耕地利用效率稳定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省内的达州-德阳-成都-甘孜一线。重庆市耕地利用效率逐年增加的趋势;四川省持续保持高利用效率,且变化幅度不大;而贵州有下降的趋势,云南省则保持低效率利用状态。(2)西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主要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出从西向东递增,以及由南向北倒“U”型递增态势。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分异显著,具有相对高值(低值)耕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组团式集聚分布态势,冷热点空间极化现象较为明显,界线分明,层次清晰,且随着时间变化,冷热点区域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有由“组团式”向“条带式”分布转变的趋势。(3)西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复种指数,耕地质量和灌溉指数的影响程度相当,人均GDP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逐年增加,地形因素的影响逐年减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