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5, Vol. 34 >> Issue (3): 573-584.doi: 10.11870/cjlyzyyhj202503009
刘亚军1, 郭雨婷2, 段亦鹏3, 钟辉2, 吴永明1,2*, 李荣富1, 池泽涌1
LIU Ya-jun1, GUO Yu-ting2, DUAN Yi-peng3, ZHONG Hui2, WU Yong-ming1,2, LI Rong-fu1, CHI Ze-yong1
摘要: 湿地特定的水文过程决定了泥沙的分布特征,然而关于土壤粒度组成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选择鄱阳湖一入湖河口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壤重塑控制实验,探讨不同土壤粒度组成下,水体和土壤物化因子、细菌群落以及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口上游湿地土壤砂粒(0.02~2 mm)含量高达97.75%,120天后其上层水体总氮(TN)、总磷(TP)和硝态氮(NO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土壤总有机碳(SOC)、TN、TP、铵态氮(NH4+-N)、NO3--N与比表面积显著正相关,pH则相反;湿地土壤碳(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磷(酸性磷酸酶)循环相关的酶活性会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增强,而氮(脲酶、硝酸还原酶)循环相关酶活性与土壤比表面积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5);对于细菌群落而言,Chloroflexi、Firmicutes、Nitrospirota、Desulfobacterota、Sva0485、MBNT15和Latescibacterota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比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ota、Gemmatimonadota和Planctomycetota则相反;此外,基于PLS-PM分析发现湿地粒度组成不仅可通过改变土壤物化因子直接影响水体物化因子,还可以通过重塑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水体造成间接影响,因此,未来应将土壤颗粒组成纳入湿地水环境监测内容。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