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5, Vol. 34 >> Issue (08): 1824-.doi: 10.11870/cjlyzyyhj202508015
申婧1,张敏1,张阳1,杨晨1,何理2*
SHEN Jing1, ZHANG Min1, ZHANG Yang1, YANG Chen1, HE Li2
摘要: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新范式,然而多主体并未处于最佳共治状态,探究多元共治影响因素有助于突破多元共治模式运行困境,推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立足于动态治理视角,将城市内河多元共治协同过程分为“形成”和“维系”两个阶段,基于SFIC模型构建多主体参与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根据长三角区域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影响因素路径及前因构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多元共治关系的“形成”阶段,主体间信任、市场合作、社会合作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对多主体参与城市内河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预期收益、治理能力、市场合作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对“维系”多元共治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2)主体间信任、高治理能力、预期收益、市场合作、社会合作、环境信息公开均无法单独成为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形成”和“维系”的必要条件,这些因素如何发挥作用需考虑与其他因素的联动组合。(3)存在4条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形成的等效组态路径和3条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维系的等效组态路径,多因素的有效组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发展。研究结果为促进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