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5, Vol. 34 >> Issue (08): 1840-.doi: 10.11870/cjlyzyyhj202508016
邹宇1,徐峰1,2*,陈英睿3
ZOU Yu1,XU Feng1,2,CHEN Ying-rui3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研究提出了基于碳汇目标的乔木林地树种规划策略,并以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三封寺镇为例,通过BP神经网络构建了适合本地环境的树种(组)生长模型,综合分析了不同树种(组)在各个小班的碳汇潜力。同时,利用D-ANP方法结合土地使用、交通区位、林地质量等多种因素,对1 862个乔木林地小班进行了造林适宜度评价,并制定了合适的树种替换顺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组)的碳汇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单一树种(组)造林时,研究区内楝类、枫香和檫木表现出较强的固碳能力,研究期内分别为202 242、184 669、177 884 tCO2e,而柏木和栎类表现相对较弱,分别为95 386、74 527 tCO2e。(2)优化的树种配置可以显著提升区域碳汇总量,通过科学的树种规划,2021~2041年研究区域的碳汇量可从116 924 tCO2e提升到259 590 tCO2e,达到现有水平的222.01%。(3)多因子综合分析有助于稳定碳汇增长,树种替换过程中的分阶段规划有助于保持碳汇量的平稳过渡,尤其是在碳汇效率较高的树种逐步替换低效树种时,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碳汇能力并确保区域碳汇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乔木林地的树种规划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