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9): 1613-1620.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9024
• 生态环境 • 上一篇
祁栋林, 李晓东, 肖宏斌, 周万福, 苏文将, 胡爱军, 李璠
QI Dong-lin, LI Xiao-dong, XIAO Hong-bin, ZHOU Wan-fu, SU Wen-jiang, HU Ai-jun, LI Fan
摘要: 选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64~2013年14个气象台站观测的基本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倾向性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等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和变化趋势,并以完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蒸发量上升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年蒸发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速率为30.1 mm/10 a,夏秋冬季蒸发量均呈显著上升变化,春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和秋季蒸发量上升对年蒸发量上升贡献最大;逐月蒸发量变化趋势均增加,但幅度各异;冬季蒸发量在2011年发生了突变,其余各季和年均未发生突变.蒸发量月际变化规律明显,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双峰出现在5月和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夏季蒸发量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蒸发量最少,表明春夏两季蒸发量的多少对三江源地区水循环起重要作用。年和四季蒸发量呈现出西北部少,东南部及东北部多的分布特点,气候变化速率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蒸发量年际变化不剧烈,年蒸发量变异系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四季蒸发量变异系数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年蒸发量与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正相关,与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平均气温上升、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下降是三江源地区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
[1] IPCC.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EB/OL].[2007].http://ipcc.ch/SPM2feb07.pdf. [2] LIU B H, XU M, HENDERSON M, et al.A spatial analysis of pan evaporation trends in China, 1955-2004[J].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 2004, 109(D15): D15102. [3] PETERSON T C, GOLUBEV V S, GROISMAN P Y.Evaporation losing its strength[J].Nature, 1995, 377(6551): 687-688. [4] 申双和,盛 琼.45年来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气象学报,2008,66(3):452-460. [5] 左洪超,李栋梁,胡隐樵,等.近40 a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同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变化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5,50(11):1125-1130. [6] 刘 波,马柱国,丁裕国,等.中国北方近45年蒸发变化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6,25(5):840-848. [7] 王艳君,姜 彤,许崇育.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及影响因素变化趋势[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64-870. [8] 邱新法,刘昌明,曾 燕,等.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37-442. [9] 吴必文,温华洋,叶朗明,等.安徽地区近4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620-624. [10] 刘 蓓.43年来青海省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干旱区研究,2010,27(6):892-897. [11] 申红艳,马明亮,汪青春,等.1961-2010年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6):87-94. [12] 李 林,朱西德,周陆生,等.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气象,2004,30(8):18-22. [1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4] 韩军彩,张秉祥,高 祺,等.石家庄市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干旱气象,2009,27(4):340-345. |
[1] | 付晓辉, 肖刚, 姜玉印, 高亮. 近53年宜昌市霾的演变特征及气象因子诊断[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2): 164-. |
[2] | 吴必文, 温华洋, 叶朗明, 徐光清. 安徽地区近4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620-. |
[3] | 曾小凡 翟建青 苏布达 姜 彤 朱 进.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5): 427-. |
[4] | 丁 斌,顾显跃,缪启龙. 长江流域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4): 531-536. |
[5] | 班军梅,缪启龙,李 雄. 西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3): 346-3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