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5, Vol. 34 >> Issue (1): 126-139.doi: 10.11870/cjlyzyyhj202501010
刘李琼1,2 ,熊晶3,张媛3,陆羽仪1,2 ,蔡晓斌1*
LIU Li-qiong1,2,XIONG Jing3,ZHANG Yuan3, LU Yu-yi 1,2,CAI Xiao-bin1
摘要: 水生植被作为初级生产者,可以为湖泊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动态监测水生植被对于湖泊保护至关重要。研究基于典型水生植被NDVI物候特征,构建了CART决策树的水生植被分类模型。利用多时相MOD09Q1数据进行分类提取了2000~2022年洪湖水生植被的时空分布信息。结果显示多时相分类方法可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水生植被,总体分类精度达85.6%。总体上洪湖水生植被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化结构特征,挺水植被菰主要在其西南片区集中分布,莲则在湖岸周边呈零星带状分布。沉水植被则主要分布于挺水植被区向湖心扩散区域及湖泊沿岸湖湾区,整体表现为由外向内的圈层特征。从水生植被的时序变化来看,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2000~2004年受大面积围网养殖以及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的水生植被总体偏少,平均面积在150.56 km2左右。2005~2016年受围网拆除以及湿地生态工程实施,内源污染得到控制,洪湖水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平均面积增至181.85 km2左右,除发生特大旱涝灾害的特殊年份,水生植被面积总体趋于稳定。2017后,受2016年洪水扰动及清漂、圩堤拆除等大范围工程施工引起的底泥扰动、植被破坏,加剧了洪湖水质恶化过程,水生植被面积锐减,平均面积降至100.35 km2,2022年后水生植被面积达到历史最低,近两年水生植被占比维持在10%以下。近23 a水生植被时空变化的监测结果,可为洪湖后续水生植被修复区规划、修复物种的选择提供基础支撑。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