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6): 909-916.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6002
韩玉刚1, 曹贤忠2
HAN Yu-gang1, CAO Xian-zhong2
摘要: 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二者间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一致的追求。以皖江区域10个城市作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区域2002~2011年的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过去10 a 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测定的协调度数据,建立了协调度自回归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探究了未来10 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发展水平经过拮抗期和基本协调期后不断提高,将于2019年前后趋近高质协调发展阶段,即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有序互动发展的态势。
中图分类号:
[1] 王振波,方创琳,王 婧,等.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1,66(12):1657-1668. [2] 孜比布拉·司马义,苏力叶·木沙江,帕夏古·阿不来提,等.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J].地理研究,2011,30(3):496-504. [3] NUÑEZ D,NAHUELHUAL L,OYARZÚN C.Forests and water:The value of native temperate forests in supplying water for human consumption[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606-616. [4]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世根·加帕尔,等.基于模糊数学的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2):214-219. [5] 陈晓红,万鲁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12):1450-1457. [6] 陈端吕,彭保发,熊建新.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12):1338-1346. [7] 姚 丽,谷国锋.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4,33(12). [8] 李汝资,宋玉祥,李雨停,等.近10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8):935-941. [9] 吕立刚,周生路,周兵兵,等.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2):1442-1449. [10] 刘焱序,吴文恒,温晓金,等.晋陕蒙能源区城镇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3,32(11):2000-2020. [11] 彭保发,石忆邵,王贺封,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规律——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学报,2013,68(11):1461-1471. [12] 刘 帅,李 琦,朱亚杰,等.基于HJ-1B的城市热岛季节变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1):84-88. [13] 林珍铭,夏 斌.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1):45-56. [14] 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等.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95-201. [15]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12):2233-2242. [16] 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17] 韩玉刚,焦华富,李俊峰等.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101-1107. [18] 曹贤忠,曾 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4):13-18. [19] SHIH F Y,WllY T.There-di ensionalEuelidean distanee transformation and its applieation to shortest path planning[J].Pattern Reeognition,2004,37(1):79-92. [20] 李植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8,13(4):70-74. [21] 欧 雄,冯长春.协调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1):42-45. [22] DINDA S,COONDOO D,et al.Air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4): 409-423. [23] 赵 媛,沈 璐.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地理科学,2012,32(5):557-561. [24] 王 琦,陈 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145-148. [25] 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6] 王金南,逮元堂,等.基于GDP的中国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1):111-115. [27] 柯 健,李 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144-148. [28] 汤 铃,李建平.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的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4):594-602. [29]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1):91-96. [30] 赵 昕,鲁琪鑫.海洋经济预测模型的创新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31-33. [31] 王 岩,杨 蕾,陈佳娜,等.区域经济预测模型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3):109. [32] 任俊娟.基于GM(1,1)模型的CPI经济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2,(13):75-76. [33] HASBROUCK J,SEPPI D J.Common factors in prices,order flows,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59(3):383. [34] STOCK J H,WATSON M W.Diffusion indexes[R].NBER (M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8,No.6702. [35] 王 飞.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的区域经济预测模型:以青海为例[J].经济数学,2011,28(2):95-100. [36] 周子英,段建南,向昌盛,等.基于PCA-SVM的区域经济预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28(4):375-378. [37] 石艳丽.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经济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8. [38] 张冬梅,舒燕飞.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2-175. |
[1]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2] | 杜耘.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统筹流域绿色发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171-179. |
[3] | 胡振鹏, 黄晓杏, 傅春, 余达锦. 环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定量比较及演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12-2020. |
[4] | 段学军, 虞孝感, 邹辉. 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621-1629. |
[5] | 邹辉, 段学军. 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672-1682. |
[6] | 杨芳, 潘晨, 贾文晓, 刘敏, 义白璐, 象伟宁. 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分异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094-1101. |
[7] | 张荣天, 焦华富.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19-727. |
[8] | 胡振鹏. 应用生态系统方法研究鄱阳湖枯水调节[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2): 133-. |
[9] | 卜红梅 党海山 张全发. 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5): 459-. |
[10] | 杨莉,康国定,戴明忠,刘宁,陆根法. 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理论初探——兼论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环境冲突与合作[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 955-955. |
[11] | 徐长义,钟登华,曹广晶. 我国水电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535-535. |
[12] | 涂 洁,刘琪璟,.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30-30. |
[13] | 李宗尧,|杨桂山.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124-124. |
[14] | 廖富强,刘 影, 叶慕亚,郑 林.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压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133-133. |
[15] | 马育军, 黄贤金, 肖思思, 王 舒.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69-7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