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0): 1621-1629.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0001
• 《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专栏 • 下一篇
段学军1,2, 虞孝感1, 邹辉1,3
DUAN Xue-jun1,2, YU Xiao-gan1, ZOU Hui1,3
摘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开发轴线,近年来已经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协调东中西3大区域、推进双向开放、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流域经济发展为视角,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出发,回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历程,从经济地位、产业集聚、航运建设、岸线开发、沿江交通等5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态势,并重点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重化工业发展与布局、生态环境影响、港口建设与发展、城市群培育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改革考核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强化流域协调机构与建立流域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中图分类号:
[1] 张侃侃, 郭文烔. 基于空间特征、过程与机制的流域经济研究[J]. 经济问题, 2013(10):103-108. [2] 覃成林.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开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3] ABU Z M A, BISWAS A K. River Bas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 JAMES D H, BARRY D, PATRICK M. Thorsellb.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Mississippi Basin:10 years after the Great Flood of 1993[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72):313-323. [5] 许 洁. 国外流域开发模式与江苏沿江开发战略(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6] 虞孝感. 长江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7] 陈修颖.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 地理学报, 2007, 62(12):1265-1276. [8] 王合生, 崔树强. 长江经济带跨世纪发展的定位与思路[J]. 经济地理, 1999, 19(4):47-51. [9] 段进军.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1):27-31. [10] 朱英明, 姚士谋.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 14(3):32-36. [11] 于涛方, 甄 峰, 吴 泓. 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核心-边缘"视角[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3):41-48. [12] 陆大道. 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 地理科学, 2014,34(7):769-772. [13] 佘之祥. 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与地理学研究[J]. 地理学报, 1994, 49(S):729-736. [14] 陈 雯, 周诚军, 汪劲松,等.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中游地区产业发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2):101-106. [15] 虞孝感, 张维阳. 沿江开发成就卓著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热烈祝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创刊二十周年[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7):781-785. [16] 陆大道. 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 地理学报, 1987, 42(2):97-105. [17] 杨桂山. 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地理科学, 1998, 18(6):510-518. [18] 段学军, 张 予, 于 露. 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7):783-789. [19] 吴传清, 董 旭. 长江经济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4(4):31-36. [20] 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 改革, 2014(6):36-38. [21] 彭智敏.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架构[J]. 改革, 2014(6):34-36. [22] 徐长乐.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J]. 改革, 2014(6):29-31. [23] 翁立达. 长江生态与环境——现状与挑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5):614-618. [24] 顾金妍. 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对长江流域合作治理的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5] 王树华. 长江经济带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 改革, 2014(6):32-34. |
[1] | 刘云强, 权 泉, 朱佳玲, 王 芳. 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395-2406. |
[2] |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797-805. |
[3]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4] | 陈优良, 陶天慧, 丁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87-697. |
[5] |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张涛.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81-489. |
[6] | 武晓静, 杜德斌, 肖刚, 管明明. 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90-499. |
[7] |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63-571. |
[8] | 成定平, 淦苏美.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25-332. |
[9] | 徐小任, 徐勇. 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89-1796. |
[10] | 李嬛, 宁越敏, 魏也华,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97-1806. |
[11] | 郭庆宾, 刘琪, 张冰倩. 环境规制是否抑制了国际R&D溢出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07-1814. |
[12] | 刘传江, 赵晓梦.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及提升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35-1644. |
[13] |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与生态成本空间演化模式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79-1686. |
[14] | 刘玮辰, 陆玉麒, 文玉钊. 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75-1483. |
[15] |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长江经济带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84-14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