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1): 1920-1928.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1016
刘星根1, 李昌彦2,4, 吴敦银1,3
LIU Xing-gen1, LI Chang-yan2,4, WU Dun-yin1,3
摘要: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最大水系,赣江水沙变化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泥沙等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目前对赣江水沙研究主要集中在下游外洲站河段,不足以反映全流域水沙变化规律。选取赣江上游4站、吉安和外洲水文站分别代表上、中、下游河段,基于近60 a的实测流量、悬移质泥沙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江水沙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流域水沙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赣江径流年际变化大,1970s、1990s水量较丰,其它年代径流偏少,年径流序列无显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2)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呈显著降低趋势,上游4站、吉安站、外洲站输沙序列突变点分别为2002年、1995年、1995年,突变后年输沙量较突变前减少52%、71%、67%;(3)赣江上游水土保持建设是上游4站输沙量减小的主要原因;1993年后万安水库拦沙是吉安、外洲站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水土保持、河道采砂也是引起吉安、外洲站输沙量减少的直接因素。(4)水土保持减沙的作用是缓慢和滞后的,而万安水库对下游河道的减沙作用是迅速而显著的。可见,赣江入鄱阳湖的年径流无明显减少趋势,入湖输沙量显著减少,有利于减少鄱阳湖的泥沙淤积、促进湖泊生态的良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任惠茹,李国胜,崔林林,等.近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与多尺度特征[J].地理学报,2014,69(5):619-631. [2] 许全喜,童 辉.近50年来长江水沙变化规律研究[J].水文,2012,32(5):38-47,76. [3] 范利杰,穆兴民,赵广举.近50 a嘉陵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12-17. [4] 刘 锋,陈沈良,彭 俊,等.近60年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及其对河口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1,66(3):313-323. [5] 高 鹏,穆兴民,王 飞,等.黄河中游河口镇-花园口区间水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泥沙研究,2013(5):75-80. [6] ZHANG Q,SINGH VP,XU CY,et al.Abrupt behaviours of streamflow and sediment load variations of the Yangtzeriver basin,China[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3,27(3):444-452. [7] 张 强,陈桂亚,姜 彤,等.近40年来长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可能影响因素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257-263. [8] 许炯心.长江上游干支流近期水沙变化及其与水库修建的关系[J].山地学报,2009,27(4):385-393. [9] 赵 玉,穆兴民,何 毅,等.1950-2011年黄河干流水沙关系变化研究[J].泥沙研究,2014(4):32-38. [10] 张守红,刘苏峡,莫兴国,等.降雨和水保措施对无定河流域径流和产沙量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4):161-168. [11] 孙 鹏,张 强,陈晓宏,等.鄱阳湖流域水沙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机理[J].地理学报,2010,65(7):828-840. [12] 张 颖,宋成成,肖 洋,等.近50年来赣江流域水沙年内分配变化分析[J].水文,2013,33(3):80-84. [13] 肖 洋,张汶海,张 颖.赣江中下游近60年水沙时空分布特征[J].水文,2014,34(6):86-92. [14] 叶许春,刘 健,李相虎,等.气候和人类活动对赣江径流变化的作用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3):196-203. [15] 郑海金,方少文,杨 洁,等.近40年赣江年径流泥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8-32. [16] 肖 洋,宋成成,李开杰,等.赣江外洲站近50年水沙变化规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1(4):126-130. [17] 孙晓山.江西河湖大典[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8-14. [18] 曹建廷,秦大河,罗 勇,等.长江源区1956-2000年径流量变化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7,18(1):29-33. [19]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3-70. [20] ZHENG M G,SUN LY,YAN M.Temporalchang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and their differential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Acase study for a well-vegetated mountain watershed of southern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4,11(1):73-85. [21] 李明辉,周俐俐,詹寿根,等.万安水库泥沙淤积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11,37(3):191-194,201. [22] 张玲丽,谭政江,李 昆.赣江中-下游河段采沙对河床的影响[J].水电与新能源,2010(5):63-65. |
[1] | 郎登潇, 师嘉褀, 郑江坤, 廖峰, 马星, 王文武, 陈怡帆. 近52a西南地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45-954. |
[2] | 张范平, 方少文, 周祖昊, 温天福, 张梅红. 鄱阳湖水位多时间尺度动态变化特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126-133. |
[3] | 彭霞, 郭冰瑶, 魏宁, 佘倩楠, 刘敏, 象伟宁. 近60 a长三角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17-1926. |
[4] | 黄钰瀚, 张增信, 费明哲, 金秋. TRMM 3B42卫星降水数据在赣江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618-1625. |
[5] | 毛天旭, 王根绪. 基于逐月退水系数的三江源枯季径流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150-1157. |
[6] | 白淑英, 顾海敏, 史建桥, 魏楚京. 近50 a长江流域暴雨日数时空变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255-1262. |
[7] | 马宗伟, 许有鹏, 钟善锦. 水系分形特征对流域径流特性的影响——以赣江中上游流域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63-. |
[8] | 刘健,张奇. 一个新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鄱阳湖赣江流域的验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 19-. |
[9] | 陆玉麒,董 平. 流域核心-边缘结构模式探讨——以赣江流域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1): 19-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