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夏季在水力负荷为800mm/d间歇式进水条件下,研究了人工湿地不同工艺流程的8套小试系统SSP(system of small plot)内部水流方向上藻类去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小试系统中,藻类生物量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少,除藻率在出水处均达到最大值。藻类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水流方向的前几层,而系统其他层对藻类只有微弱的去除效果。由下行池与上行池构成的湿地系统中,去藻是上、下行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推流床或塘处理系统参与的湿地系统中,它们对藻类的去除均有一定的作用。去藻作用主要是基质的拦截,不同的水流方向、植物和微生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湿地对藻类的去除率在夏季一般都能达到90%以上,证明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除藻生态-生物方法,对除藻要求比较高水体的湿地构建及工艺流程的设计、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1] | 侯燕松| 梁, 威| 张丽萍| 成水平| 贺, 锋| 吴振斌. 基于光合色素的化学分类法在淡水藻类研究中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6): 563-. |
[2] | 宋玉芝,秦伯强, 高光. 附着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80-. |
[3] | 邹小兵,曾 婷,TRINA MACKIE,肖尚友,夏之宁. 嘉陵江下游江段春季浮游藻类特征及污染现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612-612. |
[4] | 王 芳. 太湖主体湖区对梅梁湾藻类影响定量化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275-275. |
[5] | 陶 敏.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特征及不同功能区净化作用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291-291. |
[6] | 张 晟. 八种不同工艺组合人工湿地系统除磷效果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295-295. |
[7] | 张 政, 付融冰| 杨海真, 顾国维. 水量衡算条件下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63-363. |
[8] | 曹 昀,王国祥. 水生高等植物对悬浮泥沙的去除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40-340. |
[9] | 况琪军,周广杰,胡征宇. 三峡库区藻类种群结构与密度变化及其与氮磷浓度的相关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2): 231-231. |
[10] | 武周虎,张娜. 河滩人工湿地对河流洪水位影响的数值模拟[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7-10. |
[11] | 李 今,马剑敏,张 征,张金莲,贺 锋,吴振斌.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生物膜的特性[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1): 54-57. |
[12] | 张 玲,李广贺,张 旭,张荣社,唐翀鹏. 滇池人工湿地的植物群落学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5): 570-573. |
Viewed | ||||||||||||||||||||||||||||||||||
Full text 0
|
|
|||||||||||||||||||||||||||||||||
Abstract 0
|
|
|||||||||||||||||||||||||||||||||
Cited |
|
|||||||||||||||||||||||||||||||||
Shared | ||||||||||||||||||||||||||||||||||
Discuss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