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的空间关联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资产能力、总负债能力和综合优势能力均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综合优势能力Z值与总资产Z值存在显著正相关(R=0.944),而与总负债Z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952)。利用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Z值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初步的分区,并采用古典聚类(Kmeans)方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同质性研究,利用K聚类结果对空间聚类(G统计)结果进行修正,将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3种区域类型:中国东部沿海强发展区域、中国中部中等发展区域和中国西部弱发展区域。分区结果与中国传统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基本对应,东部沿海省市除海南和广西处于中等发展类型外,其他省市均处在强发展类型之列,中国中部全部省市均处于中等发展类型而中国西部全部省市均处于弱发展类型。
[1] | 叶潇潇, 赵一飞. 基于聚类分析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17-24. |
[2] | 史军, 穆海振. 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1-8. |
[3] | 龙亮军, 王霞, 郭兵.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下的上海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9-15. |
[4] | 吴洁璇, 陈振杰, 李满春, 姜朋辉, 骈宇哲. 基于邻接关系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联规则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37-1544. |
[5] | 胡鸿兴, 何伟, 沈虹, 王钰. 湖北“两圈”区域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与预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4): 351-. |
[6] | 郝丽莎, 赵 媛. 江苏省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7-. |
[7] | 冷罗生. 日本应对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9): 871-. |
[8] | 童亿勤. 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0): 896-. |
[9] | 刘传江,朱劲松.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522-522. |
[10] | 艾学山,范文涛. 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及算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51-451. |
[11] | 梅 艳, 刘友兆, 梁流涛. 基于相对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341-341. |
[12] | 段 宁, 周长波, 于秀玲. 我国电解金属锰行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64-764. |
[13] | 贾 丽, 沈玉芳.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11-711. |
[14] | 王云才,李 飞,陈 田. 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乌镇、西塘、南浔三镇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00-700. |
[15] | 刘 刚,沈 镭,孙尚志,张菲菲,. 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开发影响区域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可持续发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565-5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