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宣亚南, 周曙东, 张伟新
    2007, (2):  129-129. 
    摘要 ( 24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寻求一种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途径,在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江苏产业结构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行业仍占有较大比重。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在“稳定一产,优化二产,壮大三产”的同时,各产业内部要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废物利用型行业。工业主要是实现生态化转型,对不同行业分别给予鼓励、控制或限制;农业主要是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纵横链接化;服务业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推进产业的环保化。

    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胡振鹏,汪勤峰,张孝锋
    2007, (2):  136-136. 
    摘要 ( 28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剖析江西星火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案例,对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循环经济园区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新的产业链得到延伸,逐步形成产业网,节省了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知识信息得到共享,交易费用减少,提高了企业综合效益。园区以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全面合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湖南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评估
    王开峰,谢小立,彭娜,廖柏寒,王凯荣
    2007, (2):  141-141. 
    摘要 ( 25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含资源与环境项目的社会会计矩阵”(SAMRE)方法及其数学模型计算湖南省1991~1999年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和真实储蓄值。结果显示,湖南省资源净产值与环境净产值每年损失幅度为4.00亿~99.01亿元,占全省每年GDP比重的0.48%~3.18%,平均占2.35%。真实国民储蓄比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净储蓄减少10.41亿~109.60亿元,占全省每年GDP比重的1.25%~3.52%,平均占2.84%。分析表明自然资源损失与环境污染已成为湖南省经济总量增长的沉重代价,其发展呈弱可持续性特征。分析结果还同时显示,近年来资源与环境净产值损失占全省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真实储蓄比重逐渐上升。

    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
    刘晶,敖浩翔,张明举
    2007, (2):  147-147. 
    摘要 ( 33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直接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庆市北碚区作为"城乡结合"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重庆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较强的示范作用。为将北碚建设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探讨有北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建立反映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三大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数;将综合评价指数代入eview软件选择适合的回归方程,再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成立试验区以来北碚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发现北碚区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建议。

    长江流域城市实力等级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邓祖涛,陆玉麒,周玉翠
    2007, (2):  152-152. 
    摘要 ( 26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鉴于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上,选取了以长江流域9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能力、吸引能力、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以及文化娱乐水平等指标进行城市实力等级的研究,来弥补人工神经网络在人文社科方面应用的不足。结果表明,城市等级分为六级与实际情况非常近似,这说明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聚类功能;同时,还得出长江流域不同区段内都存在一至两个具有大区意义甚至全国意义的特大城市,从而为构建合理的城市群、城市密集地区等城市体系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依据;此外,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城市等级存在的较强的非均衡性也得到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分析
    郭建宏,钱莲文, 彭道黎, 欧阳钟辉
    2007, (2):  157-157. 
    摘要 ( 26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的空间关联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资产能力、总负债能力和综合优势能力均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综合优势能力Z值与总资产Z值存在显著正相关(R=0.944),而与总负债Z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952)。利用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Z值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初步的分区,并采用古典聚类(Kmeans)方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同质性研究,利用K聚类结果对空间聚类(G统计)结果进行修正,将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3种区域类型:中国东部沿海强发展区域、中国中部中等发展区域和中国西部弱发展区域。分区结果与中国传统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基本对应,东部沿海省市除海南和广西处于中等发展类型外,其他省市均处在强发展类型之列,中国中部全部省市均处于中等发展类型而中国西部全部省市均处于弱发展类型。

    自然资源
    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
    付为国,李萍萍,卞新民,吴沿友
    2007, (2):  163-163. 
    摘要 ( 30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于镇江内江湿地选择4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的4个不同时间段,从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活型等方面研究湿地植被的演替规律,从而探索受损群落的修复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生活型变化明显。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随演替呈上升趋势,且演替中后期最高,均匀度随演替递增,而优势度递减;在生活型上,多年生草本的重要值随演替先降后升,其物种数逐渐上升并在后期维持相对稳定,并在各演替阶段处于主导地位。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和物种数均为先升后降;在科属总数上,科属数随演替逐渐增加,其中,禾本科植物始终处于优势种地位。

    长江上游山丘区土地承载力研究与评价——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
    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谭显春,陈文晖,黄玲玲
    2007, (2):  169-169. 
    摘要 ( 29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2015、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
    王忠锁,姜鲁光,黄明杰,张琛,
    2007, (2):  175-175. 
    摘要 ( 3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对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调研,分析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潜在的压力,探讨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对策。提出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在流域综合管理理念指导下兼顾重点区域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探索流域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流域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 ——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例
    张宝雷,张淑敏,周启刚,周万村
    2007, (2):  181-181. 
    摘要 ( 26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将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为耕地、有林地(森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迹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8类。以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自动分类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并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驱动力做了分析。以Costanza等人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测结果为基础,对各种地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重新赋值,进而估算近30年大宁河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了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30年,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总的变化趋势是林、灌、草地经历了不断破坏和缓慢恢复的过程,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建设用地不断扩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国家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历了一个先损害后恢复的过程,表现为生态服务价值从1973年到1995年不断减少,而1995年到2002年连续增加。

    农用地资源修正法定级之技术路线探讨——以佛山市高明区为例
    吴群,彭建超,郭贯成,黄卫常
    2007, (2):  186-186. 
    摘要 ( 23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前我国农用地资源定级很少运用修正法,少数学者对修正法定级做过尝试性的实证研究工作,以期探讨修正法定级技术路线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佛山高明区为例,探讨了修正法定级之修正基础的确定、修正因素的选择、修正系数的计算、定级指数的确定等几个关键技术步骤,提出了以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作为修正基础,采用标准化方法对修正因素分值进行订正,用连乘法计算农用地质量定级指数来划分农用地级别的修正法定级的技术路线,并与因素法定级的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与验证。

    西藏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值时序分析
    何祖慰,杨忠,罗辑
    2007, (2):  192-192. 
    摘要 ( 29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强度,是研究区域发展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直接体现,信息熵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的一种度量。借助信息熵理论对藏东地区1992~2004年土地利用结构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熵2004年较1992年有所增加,但是增长幅度较小,与全国和西部地区土地利用信息熵水平相比,藏东地区土地利用系统结构熵值较低,有序度较高。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地方政策因素是导致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值变化的直接动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对土地系统熵值的时序变化也存在影响。信息熵理论反映某区域系统宏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该理论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农业发展
    江西食物生产波动特征与效率研究
    吕爱清,邱爱保,卞新民,杜国平,陈路扬
    2007, (2):  196-196. 
    摘要 ( 21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食物波动与效率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1993~2003年江西省平均食物生产全要素相对生产率为0.974,其规模效益基本上呈现常数规模效益与规模效益递增交替波动现象。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肉类产量、糖料产量等与食物总量具有显著关联性,其灰色关联序为: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肉类产量>糖料产量>禽蛋产量>水果产量>牛奶产量,所以要保证食物总量安全,必须首先保障粮食、油料、肉类等的生产。

    生态环境
    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叶长卫,王雅鹏
    2007, (2):  202-202. 
    摘要 ( 21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东西部差距仍在扩大。如何促进西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色农业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在简要分析当前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区域规划、资金扶持、科技支撑、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协调4个方面,提出破解制约因素以及促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措施。

    基于分解步骤法的浙江开化县域综合生态分区
    王波,宗跃光
    2007, (2):  206-206. 
    摘要 ( 27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生态功能分区涉及多种不同性质指标的综合合成过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解步骤法”进行生态功能分区。第一步,利用研究区的地形、植被、水文等图件资料,借助Arc GIS平台,对开化县域自然格局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初级划分;第二步,利用《开化县统计年鉴》及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提供的资料,结合开化县战略规划制定的目标,以镇级行政单元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再划分,即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要素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具体目标和管理对策。

    汉江下游水污染协同控制探讨
    胡安焱,郭生练
    2007, (2):  213-213. 
    摘要 ( 29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一维河流单种污染物的水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汉江武汉段水质达到国家III级为目的,探讨了河流的水污染控制量。根据各排污口的实测CODCr、BOD5、NH3-N浓度和排放流量,结合河流的流量和水质标准,得出汉江武汉段的水污染协同控制量。计算结果表明,汽配排污口BOD5排放量需削减198 t/a,汉正下河街排污口BOD5排放量需削减617 t/a,其它排污口BOD5排放量在允许值范围以内;各排污口的CODCr排放量均在允许值范围以内;国棉三厂排污口NH3-N排放量需削减57 t/a,汉正下河街排污口NH3-N排放量需削减95 t/a,其它排污口NH3-N排放量在允许值范围以内。该方法充分考虑各污染源合理利用环境的自然降解能力,比简单要求每个污染源都达标排放更合理,对各污染源也更加公平,也容易被排污企业接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生态安全:优先研究领域
    张全发,苏荣辉 ,江明喜 ,李思悦 ,
    2007, (2):  217-217. 
    摘要 ( 26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黄河上游径流量,并同时减少长江尤其是其上游及汉江下游的径流量,从而导致两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改变。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库区上游90 000余km2内的非点源污染和1 3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对水质将产生重大影响;调水引起水文节律的改变从而对东线沿途的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黄淮海平原受水区可利用水量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盐渍化。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并讨论了其必要性,提出了工程对生物迁移的影响、水环境及水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西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优先研究领域,并提出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长期监测来保障工程生态安全的策略。
    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现状
    史威,朱诚,王富葆,田晓四,
    2007, (2):  222-222. 
    摘要 ( 25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目前的成果主要涉及部分遗址点的古环境复原、个别次流域环境变迁研究及初步建立的古洪水发生序列,在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上仍需考虑区域特殊性并重视:①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②遗址“次生堆积”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和“事件层”多成因分析;③遗址地层与自然地层的对比研究、区域环境考古及其比较研究;④区域古环境变化序列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⑤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
    三峡库区水库水质StreeterPhelps模型修正及COD变化规律的新探讨
    彭辉,刘德富
    2007, (2):  227-227. 
    摘要 ( 27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体复氧规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评价水中溶解氧含量, 确定有机污染水体的自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水体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评价水环境质量优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是水质预测的一个重要任务。StreeterPhelps模型是目前进行河流水质研究常用的物理模型,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然而在某些特定水域,该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复氧系数的取定多在水流速度较大情况下得到的,而未考虑水面波动对复氧系数的影响,另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三峡库区COD变化的规律出现异常:在离排污口相当远的水域,COD随时间变化趋势并不是指数衰减,而是在某个常值附近微小摆动,以往很多修正过的StreeterPhelps模型都无法解释这个现象。经研究表明:考虑波动效应后,对复氧系数进行修正能得到较好的模型计算结果;同时,COD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弄清楚,而且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排污规律和泥沙运动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库区藻类种群结构与密度变化及其与氮磷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况琪军,周广杰,胡征宇
    2007, (2):  231-231. 
    摘要 ( 31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3年1月~2004年12月对三峡湖北库区江段5个采样点及其一级支流——香溪河流域6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进行了为期2周年的调查,共采集和鉴定浮游藻类定性和定量水样1 000余个,获得有效数据2 000多个。数据显示,蓄水前(2003年1月~2003年6月)、蓄水1周年(2003年6月~2004年5月)和蓄水1.5年(2004年6月~2004年12月)3个时间段之间,被调查水域的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和水质状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藻类的群落结构干流江段以硅藻为主,绿藻次之;支流水域以绿藻占据首位,硅藻次之。被调查水域藻类的细胞密度随蓄水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并显示一定的季节性差异;藻类细胞密度与TP的相关性比与TN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目前干流江段和支流水域的水质状况分别为中营养型和中-富营养型,较建坝蓄水前的水质有所下降。在分析导致藻类种群结构和细胞密度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对库区水质的检测和保护,以杜绝和防止库区的水域环境进一步恶化。
    长江(万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付川,|潘杰, 牟新利, 傅扬武, 陈书鸿, 周纬
    2007, (2):  236-236. 
    摘要 ( 28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长江万州段沉积物进行采集,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Pb、Cu、Cr、Cd、Zn等重金属的含量,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表明:长江万州段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Cd,生态风险影响因子顺序为:Cd>Zn>Pb>Cu>Cr。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大小顺序为:Cd>Pb>Cu>Zn>Cr,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52.35 ,长江万州段大部分断面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

    西南岩溶山区分散供水水污染特征
    邹胜章,李兆林,陈宏峰,梁彬,夏日元
    2007, (2):  240-240. 
    摘要 ( 24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西南岩溶山区分散供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畜饮水矛盾,但分散供水水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对西南岩溶山区三种主要的分散供水模式供水水质的调查、监测与分析,认为分散供水水质的污染由两部分组成:水源水污染与供水水污染;水源水污染源属于面状污染,供水水污染属于点状污染。分散供水水污染类型主要有生物型污染(肉眼可见物以及不可见微生物)、物理型污染(色度、浊度)以及化学型污染(pH值呈碱性以及生活垃圾、粪便引起的离子浓度异常),并以生物污染为主。污染途径主要有降雨过程污染、径流过程污染(地表、地下径流以及引水过程)和储蓄利用过程污染。最后,针对岩溶山区分散供水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水处理方法。

    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的影响
    刘春兰,谢高地|肖玉
    2007, (2):  245-245. 
    摘要 ( 31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的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华北地区气候以暖干为主,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华北地区的水危机。特定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形成与维持的驱动因子,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以华北地区内陆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白洋淀过去40年气候、水文与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过程及湿地生态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湿地退化的主导生态因子,探寻湿地退化的驱动机制。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960年以来,白洋淀湿地水位降低,水量减少,面积萎缩,干淀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在白洋淀湿地退化中起决定作用,其中降水对湿地的影响最大。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减少湿地水源补给,增加水分消耗,使湿地退化萎缩。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

    长江-黄河源寒区径流量波动变化的气候因素分析
    谢昌卫,齐三红 
    2007, (2):  251-251. 
    摘要 ( 31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江-黄河源区属典型寒区,降水、冰雪融水等共同成为径流的补给来源,径流量的变化同时受到区域内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影响。采用互谱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长江、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周期波动间的关系明显好于气温与径流之间的关系,降水对径流量的主要周期波动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气温虽然对径流量的部分周期波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如降水明显。相对来说,黄河源区降水对径流量的波动变化的影响要好于长江源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降水量的减少。

    自然灾害
    GIS和模糊相似贴近度在洪灾安置区评价中的应用
    李发文,冯平,张行南
    2007, (2):  256-256. 
    摘要 ( 23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糊相似贴近度的概念,将基于模糊相似贴近度的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应用于洪水灾害避难安置区评价中,并根据GIS中图层叠加方法,利用各种约束条件对方案进行初选,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方案,提高了评价效率。在评价指标权重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了单一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的可信度存在一定偏差的缺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该评价模型被应用到上海市长兴岛的洪灾避难安置区选择综合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评价模型的建立为防洪避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峡水库洪水资源化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
    董前进,王先甲,吉海,王建平
    2007, (2):  260-260. 
    摘要 ( 24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洪水管理"的新策略。洪水资源化是洪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汛限水位是综合利用水库运行和调度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影响着防洪效益和防洪风险。以三峡水库洪水资源化问题为背景,对三峡水库的多种汛限水位组合方案,建立了多目标决策运行的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得到了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并通过均衡规划求解得到了洪水资源化多目标决策运行方案的最佳均衡解。

    面向防洪救灾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以扶余县为例
    杜国明,张树文
    2007, (2):  265-265. 
    摘要 ( 26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人口是重要的受灾体,准确的人口空间分布信息是防洪救灾工作的重要依据。将人口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借助GIS手段来空间化人口统计数据,模拟人口空间分布。着力分析两个问题:①居民点类型、面积、位置的精确获取;②居民点类型、面积与人口数量间的关系。研究中,首先根据地理意义和数学意义,对经典的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进行扩展,推导出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进而以扶余县为例,以15万地形图为辅助数据,建立居民点分类体系,利用ETM影像提取居民点信息,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人口分布的反演模型,得到基于居民点的人口分布矢量数据。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