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1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0-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赵小风, 黄贤金, 张兴榆, 陆汝成, 李 衡
    2010, (03):  225-230. 
    摘要 ( 1749 )   PDF (1894KB) ( 3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重心模型,采用1996~2006年江苏省经济和环境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COD、SO 2和TSP排放重心坐标,揭示江苏省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排放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江苏省环境宏观战略决策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经济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方向偏移,GDP重心偏移距离为14.81 km,工业产值重心偏移距离为12.84 km;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偏移程度大于东西方向的偏移程度。环境污染排放重心也向东南方向偏移,COD和TSP排放重心轨迹呈现较大变化,SO2排放重心轨迹变动较小;COD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79.26 km,SO2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15.73 km,TSP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42.24 km;各污染排放重心轨迹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COD、SO2和TSP排放重心相对于经济重心偏向于西北方向,且COD排放重心近年来明显趋向于工业产值重心;COD排放重心和TSP排放重心与经济重心存在着强正相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余达锦, 胡振鹏
    2010, (03):  231-236. 
    摘要 ( 2308 )   PDF (2155KB) ( 4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并根据区域经济开发“点—轴”理论,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点(南昌)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即要做到区域内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和和谐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
    杨立国, 周国华
    2010, (03):  237-243. 
    摘要 ( 1735 )   PDF (2147KB) ( 3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DK1〗∶10 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演化轨迹为“据点型”—“散点组团型”—“团城型”—“枝状放射型”—“‘T’字型”;城市形态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资源
    昆山市人口指标的数学模型
    姚 鑫| 杨桂山| 孙洪波| 万荣荣
    2010, (03):  244-248. 
    摘要 ( 4478 )   PDF (1653KB) ( 24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数学模型常用于人口指标变化趋势的拟合, 以昆山市1985~2006年 7种人口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马尔萨斯模型、Logistic模型和Keyfitz模型进行模拟,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人口指标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拟合效果来看,Logistic模型表现良好,但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三参数优势,而不是人口增长面临最大人口上限的压力,即使某一时段反映出人口上限,该值也可能在下一时段被突破;由于人口指标增长转折点的存在,使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人口预测的可信度降低,但利用转折点分段分析,了解其代表的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以为未来的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昆山的发展历程明显分为3个阶段,而不是以往认为的5个阶段.

    常熟市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金志丰, 陈 雯, 孙伟, 惠彦
    2010, (03):  249-255. 
    摘要 ( 4669 )   PDF (2122KB) ( 25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数据,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耕地面积缩减强度指数、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了常熟市耕地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耕地资源减少的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常熟耕地资源逐渐减少,且因城区和工业用地扩张引起的耕地非农转化指向十分强烈,居民点空间的指向呈逐渐减弱的态势。从空间演变规律看,常熟耕地非农化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越快,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减少越快;2)在城市、港口区的镇耕地减少更快;3)港区和工业区的建设,使其周边耕地非农化速度加快;4)道路交通的扩张是耕地非农转化的一个稳定因素;5)不同时期,耕地非农占用的空间指向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被居民点用地占用逐渐变迁为2000年以后的被工业用地、城镇用地、港口用地占用为主。城市发展、港区建设、交通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工业化推进和经济发展是耕地资源缩减的主导影响因子.

    区域协调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
    纪昌品, 欧名豪
    2010, (03):  256-261. 
    摘要 ( 1606 )   PDF (1956KB) ( 2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区域协调与利益补偿是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发展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区域间耕地保护压力与机会成本差异、区域间耕地保护责任与义务不对等等方面阐述了耕地保护区域协调的客观性与必要性,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益补偿区域协调的基本思路,并从补偿/受偿区域确定、补偿途径选择、补偿标准测算、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对区域间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具体运作做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区域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也具备了进行协作的基础,同时需要在制度层面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区域协调提供必要的保障.

    基于供给约束与需求的土地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异研究
    韩书成, 濮励杰
    2010, (03):  262. 
    摘要 ( 1693 )   PDF (2029KB) ( 3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土地供需矛盾的加剧,如何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江苏为研究区域,从供给约束及开发需求的角度,分别构建了土地供给约束及非农开发需求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供给约束指标体系主要由水土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两个方面共9个具体因子组成;土地非农开发需求指标主要由人口、经济、投资水平及变化,以及经济要素产出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土地获取成本及产业基础等方面共19个具体因子组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研究了江苏各县(市)土地供给及非农开发需求程度。根据两者的组合特征,将全省分为四大适宜类型区,即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提出了各类型区开发利用导向,对实现江苏省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社会、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长江上游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吴 楠| 高吉喜, 苏德毕力格| 罗遵兰| 李岱青
    2010, (03):  268. 
    摘要 ( 1750 )   PDF (2623KB) ( 3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1〖DK〗∶10万的1980、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地形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1980~2005年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1980~2000年,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变化趋势与2000~2005年相反。后5 a,可能由于退耕的土地出现反弹现象增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出现缩减而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两个分析时段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趋势类似,包括农业用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林地向农业用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裸地的转化。2)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区而林地、草地则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低海拔区主要是退耕还林和城市化过程。高海拔区主要是林地的退化消失和草地退化沙化过程。3)农业用地在坡度段10~25°所占面积比例最大。林地用地面积比例随坡度变陡呈现规则递增,城镇用地分布趋势与之相反。近年裸地趋向分布于缓坡区。坡度0~5°的区域主要是草地退化沙化过程;5~10°坡度段主要是退耕还林过程;大于10°的区域造林工程与森林退化并存。4)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对不同坡向的适宜性相差不大。各种坡向上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类似.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种群资源量的估算
    刘 军, 王剑伟, 苗志国, 曹文宣
    2010, (03):  276. 
    摘要 ( 1621 )   PDF (1557KB) ( 2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1998~2002年,对宜宾柏溪与云南水富县交界处至柏溪二二四大桥之间全长约17 km的江段,进行了渔船作业情况和渔获物采样调查统计。在此基础上推算出该江段长鳍吻鮈年渔获量,再采用渔获物体长股分析方法对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以期为以后监测和评价三峡工程对鱼类尤其是特有鱼类资源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2年宜宾江段年总渔获量(〖WTBX〗Y〖WTBZ〗)分别为315 718、732 873、591 337、569 402和611 858尾;相应的长鳍吻鮈年渔获量分别为39 219、22 528、24 458、39 743和13 845尾。1998~2002年宜宾江段长鳍吻鮈年资源量依次为75 162、22 594、49 951、43 308和21 996尾,多年平均为42 602尾,95%置信区间为23 300~61 903尾.

    西藏雅鲁藏布江雄村河段及其支流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赵伟华, 刘学勤
    2010, (03):  281. 
    摘要 ( 1638 )   PDF (1802KB) ( 5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7年6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雄村河段及其支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7种,隶属于20科42属,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92.8%)。干、支流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且支流物种多样性高于干流。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小于支流,干流密度和生物量(干重)均值分别为38.5±9.8 ind/m2和0.010±0.003 g/m2,支流均值分别为130.2±15.0 ind/m2和0.055±0.040 g/m2。干流优势种为3种摇蚊科幼虫和1种腹足类;支流优势种为3种蜉蝣目稚虫和1种摇蚊科幼虫。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干流以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为主,支流以直接收集者和捕食者为主。分析表明,干、支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比较发现,雅鲁藏布江与喜马拉雅山南坡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较大;高海拔地区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河流。
     

    国际法与比较法视野中的水权研究
    彭 峰
    2010, (03):  287. 
    摘要 ( 1615 )   PDF (1976KB) ( 3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目前,许多国际公约、地区性人权公约已开始确认水权。许多国家将水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提升到宪法中加以确认。在欧洲国家中,如比利时、西班牙、法国、卢森堡、挪威、罗马尼亚、瑞士等,欧洲以外的国家包括南非、摩洛哥、尼日尔、新西兰、乌拉圭等。国际法、人权法和各国宪法承认水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水权隐含着对公共权力的限制,一些国家并不希望支持这项权利。我国宪法并不承认水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而财产法意义上的水使用权显然与国际公约、地方性条约与各国宪法中所普遍承认的作为人权的水权概念是完全不同的。2008年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主要是命令式的管理制度安排,对有关公民权利的内容仍然是倾向于义务性的.

    生态环境
    淀山湖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因子的研究
    吴雪峰| 程 曦| 李小平
    2010, (03):  292. 
    摘要 ( 1517 )   PDF (1948KB) ( 3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藻类增长的生物学评价(Nutrient Enrichment Bioassay)研究淀山湖浮游植物生长限制性因子,并采用析因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方法分析营养盐(PO3-4P、NH3N、NO-3N)对浮游植物生长速度、平均最大现存量和平均最大特定增长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磷对浮游植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提高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现存量,且促进作用随磷浓度(0.13~0.53 mg/L)的增加而加强,磷是淀山湖浮游植物增长的第一限制性因子;低浓度硝氮(2.91~5.91 mg/L)对浮游植物生长有微小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5.91~8.91 mg/L)的硝氮表现出抑制作用;氨氮对浮游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并随浓度(1.25~7.25 mg/L)的增加而增大;添加磷+硝氮能明显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磷与硝氮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基于GIS的景观生态功能指标分析
    张 静, 钱 瑜, 张玉超
    2010, (03):  299. 
    摘要 ( 1604 )   PDF (2014KB) ( 3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当前我国规划及战略环评指标体系中缺乏直接反映生态功能指标的问题,提出可通过系统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结构与景观功能变化间的关系,由斑块面积指数计算生物生产力、由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景观香农均匀度指数反映生态质量,以此表征景观生态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提出了利用基于斑块面积而得到的景观要素转移矩阵及基于年鉴统计而得到的景观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的转移矩阵来计算生物生产力的方法,并在统计若干研究流域景观格局异质性指数文献的基础上发掘了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与生态质量间的关系。最后,以江苏省沿江地区2000、2004年的数据开展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生物生产力和生态质量这两个指标确实能反映区域景观功能的变化,在今后的规划和战略环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指数选取与格局分析
    郑建蕊| 蒋卫国, 周廷刚, 侯鹏, 李雪
    2010, (03):  305. 
    摘要 ( 1487 )   PDF (2001KB) ( 2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2000年的LANDSAT TM影像中提取洞庭湖湿地信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湿地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方差矩阵分析法选取最能表征湿地结构及功能的核心景观指数,分析洞庭湖区湿地的景观结构特征及功能状态。研究表明:Shannon多样性指数、斑块面积标准差、斑块丰富度密度与景观类型平均分维度最能反应湿地景观的信息及特征;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组织结构状态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湿地景观类型比例不均,水田与湖泊景观优势显著;以洞庭湖核心区滨湖的县市和远离湿地核心区的县市为两大群体,在景观格局复杂性和多样性状态中表现出两大群体相似的特征。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消落区土壤氮磷含量调查
    郭劲松| 贺 阳| 付 川| 方 芳| 李 哲| 杨 艳
    2010, (03):  311. 
    摘要 ( 1535 )   PDF (2023KB) ( 2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消落区土壤中氮磷是上覆水体营养物质的潜在来源之一。在2008年底三峡蓄水至172 m之前,采样分析了小江(澎溪河)等库区5条典型支流淹没前的消落区土壤氮磷含量分布情况。在研究样区范围内,消落区土壤全氮均值为1317±0484 mg/g,变化范围在0459~2735 mg/g,而土壤全磷均值为0676±0282 mg/g,变化范围在0314~2799 mg/g。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消落区土壤全氮含量有明显差异,耕地消落区和园林地消落区的全氮值明显高于河滩地消落区。不同流域之间氮素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朱衣河和大宁河流域消落区土壤氮素要明显高于其他3条支流。但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消落区之间全磷差异不显著,不同流域之间磷素差异也不显著。相比长江中下游一些浅水湖泊的底泥,库区消落区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水平已处于偏高状态,向上覆水体释放的风险较大。小江流域的丰乐镇和养鹿镇、朱衣河的胡家坝地区是研究范围内释放风险高的区域.

    基于事故树的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诱因分析
    雷丽萍, 佘 廉, 吴国斌
    2010, (03):  318. 
    摘要 ( 1542 )   PDF (1813KB) ( 2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峡库区蓄水后对长江水体自净能力的极大削弱,沿江聚集的各类生产、生活活动对长江水质的多渠道污染极易引发库区各类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结合对库区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多维度诱发因素的调研结果,运用事故树的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的逐级诱发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存在13条诱发库区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的路径以及3条防治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的路径;在不考虑诱因发生概率的情况下,排污因素是诱发库区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促成库区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的回水区变长,水流紊动减弱和水位抬升三方面因素是次重要的诱发因素。只有对不同的诱因施行不同的监测和控制策略,才能对库区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开展有效预警、预控.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方 芳, 翟端端, 郭劲松*, 李 哲, 周| 杨 艳
    2010, (03):  323. 
    摘要 ( 1846 )   PDF (1924KB) ( 2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三峡水库水体中溶解有机物(DOM)的特征及来源,以小江回水区为研究对象,对其DOM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探讨了荧光强度与DOC、CODMn和叶绿素a的关系。结果显示:小江回水区DOM的三维荧光光谱主要表现出3个峰,类腐殖质荧光峰A、类蛋白荧光峰B和C;DOM荧光强度与DOC、CODMn相关性较好,表明荧光溶解有机物质的含量可以较好反映水体中有机碳和可被氧化有机物的含量;在8月份非水华暴发时期荧光强度和叶绿素a相关性较差,表明DOM荧光物质主要不是由浮游植物产生。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小江回水区DOM的来源既有外源输入,也有内源输入,且外源输入对DOM荧光物质的贡献大于内源输入.

    泥曲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研究
    郑超磊| 刘苏峡, 舒 畅, 张守红
    2010, (03):  329. 
    摘要 ( 1586 )   PDF (1723KB) ( 3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生态需水研究是水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计算河流生态需水的方法极多。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河道断面和河道内生物信息,建立生物栖息地指标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生物栖息地指标包括:平均流速、水面宽、平均水深、湿周、过水断面面积、水力半径以及加权可利用栖息地面积(WUA)等,综合这些栖息地指标与流量的关系确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泥曲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可调水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利用流速、水深、过水断面面积和水力半径确定河道最小生态需水
    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利用水面宽、湿周、WUA等计算的结果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的56%、48%和32%。最终确定泥曲泥柯站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为193 m3/s,朱巴站最小生态需水为298 m3/s,位于Tennant法计算结果的“较好范围”生态需水等级,可以对河流栖息地提供比较好的保护。

    梯级开发对河流径流过程和水温过程均化作用的研究
    黄, 薇, 陈 进, 王 波
    2010, (03):  335. 
    摘要 ( 1793 )   PDF (1584KB) ( 3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江中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水电开发,随着这些梯级水库群的建设,自然河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流量过程和水热过程发生变化,导致流量和水温均化,引起了一些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现有资料统计,结合金沙江下游正在建设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对比分析了梯级水电工程径流调节后与天然过程的差异程度,探讨了河流径流过程和水温过程均化现象对生境的影响。将均化系数λ引入,定量计算了水库调节对天然径流的均化作用;采用宽度平均的立面二维k-ε水温模型,初步分析了梯级水电工程对水温过程均化作用。最后提出减小梯级水库对长江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溪洛渡水电站叠梁门取水方式减缓下泄低温水的优化调度
    陈永柏, 邓 云| 梁瑞峰
    2010, (03):  340. 
    摘要 ( 1707 )   PDF (1505KB) ( 2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型水库常采用叠梁门取水方式作为改善春季下泄低温水的有效手段,但现有的叠梁门调度方式基本为全年使用,可能加剧水库冬季下泄高温水现象,且影响到春季的水温改善效果。提出根据下游鱼类对水温的需求时段来确定叠梁门的启用时段,对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电站水库水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时段采用叠梁门取水可有限程度地提高春季的下泄水温并避免冬季下泄水高温现象的进一步加剧。同时,也研究了河流梯级开发对叠梁门应用的影响,发现水库调节性能、梯级开发、人工调度等带来的下游入库水温平坦化,以及溪洛渡水库的过渡型水温结构,使叠梁门对水温的影响显著减弱.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