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2, Vol. 31 >> Issue (11): 2430-2448.doi: 10.11870/cjlyzyyhj202211009
杨 阳1,唐晓岚1,2*
YANG Yang1, TANG Xiao-lan1,2
摘要: 长江流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揭示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流域自然保护地的申报、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江流域5类数量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对数量、面积、地理集中度及核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展开分析,并对影响因子作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贵州数量较多,分别有152、141、125、98、73处。总面积上青海、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占有优势,分别达 1 974.16、389.39、92.41、73.91、64.35万 km2。(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1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6)、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84)地理集中度指数均在湖南最高,国家级森林公园与国家级地质公园分别在江西(7.24)、贵州(4.01)地理集中度指数最高。(3)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确定的长江流域五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核密度分析的带宽值分别为20、20、20、25、25 km。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呈现出“一横、两纵式”的格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出“下游集聚、中游两组团、上游单热点”的格局,国家级森林公园呈现出“下游扎堆、中游三组团、上游单核心”的格局,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呈现出“下游单核心、中游两组团、上游两热点”的格局,国家级地质公园呈现出“下游单组团、中上游一横两纵”的格局。(4)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受到地形、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口、土地、资金、交通、政策多种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