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江龙, 田柳, 赵酉辰. 基于ILBM的太湖饮用水源地管理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15-1823. |
[2] |
姜海, 白璐, 雷昊, 赵海燕, 吴昊. 基于效果-效率-适应性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评价框架构建及初步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01-1508. |
[3] |
李敏, 张灿明, 李姣, 邓学建. 基于淹水特征的分时段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以南洞庭湖万子湖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69-776. |
[4] |
于法展, 张忠启, 陈龙乾, 沈正平.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70-475. |
[5] |
张秀琴, 王亚华. 中国水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61-2068. |
[6] |
王婷, 方国华, 刘羽, 刘飞飞.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初始水权分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870-1875. |
[7] |
席酉民, 刘静静, 沈力. 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对雅砻江流域管理的启示[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635-. |
[8] |
周影烈, 包存宽. 基于应对不确定性的战略环境评价管理模式设计与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669-. |
[9] |
赵海霞 曲福田 诸培新 石晓平. 转型期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基于市场—政府—社会三角制衡的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3): 211-216. |
[10] |
刘咏梅, 李 谦, 符海月| 江 南. 3S技术在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1003-. |
[11] |
王海燕,葛建团,邢核,蔡奎芳. 欧盟跨界流域管理对我国水环境管理的借鉴意义[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 944-944. |
[12] |
王献溥,于顺利,朱景新. 天目山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成就和展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 962-962. |
[13] |
夏自强. 河流健康研究进展与前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252-252. |
[14] |
邓晓军,谢世友,, 王新华. 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593-593. |
[15] |
荚德安,陈金林,王世红,赵冬青. 太湖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非点源污染控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4): 489-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