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1): 1944-1952.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1019
潘晓洁1, 黄一凡2, 郑志伟1, 邹曦1, 朱梦灵1, 胡莲1, 万成炎1
PAN Xiao-jie1, HUANG Yi-fan2, ZHENG Zhi-wei1, ZHOU Xi1, ZHU Meng-ling1, HU Lian1, WAN Cheng-yan1
摘要: 2013年5月对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水华发生过程进行了连续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以期了解水华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小江夏初水华暴发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80属136种(含变种),以绿藻类为主(35属48种),蓝藻类(10属31种)和硅藻类(18属30种)次之,水华发生后期浮游植物及其蓝藻类的种类数少于初期和中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表现为蓝藻-绿藻型,且蓝藻门微囊藻占绝对优势,细胞丰度最高可达90%以上。浮游植物数量最高达107cells/L以上,表层水体大于中层和底层水体。水华过程中,总氮处于重富营养水平,总磷处于轻-中富营养水平,不同水层的流速变化规律不同,其中中层与底层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与表层水体有显著差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总数与蓝藻数量及其微囊藻数量密切相关,与溶解氧、氮磷比等呈正相关,与总磷、流速等呈负相关,氮磷比及流速是水华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1] STONE R. Three Gorges Dam: into the unknown[J]. Science, 2008, 321(5889): 628-632. [2] 孙志禹.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J].水力发电学报,2009,28(6):8-12.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2004年[EB/OL].[2005-06-23].http:www.jcs.mep.gov.cn/hjzl/sxgb/2005sx.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2013年[EB/OL].[2014-01-16].http:www.cnemc.cn/pulish/totalWebSite/news_39841.html [5] 李 哲,方 芳,郭劲松,等.三峡小江回水区段2007年春季水华与营养盐特征[J].湖泊科学,2009,21(1):36-44. [6] 刘 威,彭文启,冯 健,等.针对小江回水区水华现象的生态调度方案评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2):79-82,87. [7] 章宗涉,黄祥飞.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8] 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0] 李芳芳,董 芳,段 梦,等.大辽河水系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1,30(11):2489-2496. [11] 张 玮,王为东,王丽卿,等.嘉兴石臼漾湿地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9):2431-2437. [12] 潘晓洁,朱爱民,郑志伟,等.汉江中下游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4,33(1):33-40. [13] 沈韫芬,章宗涉,龚循矩,等.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4] 钟海秀.漳泽水库的藻类植物及其营养型评价[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臧小平,吴国平,涂 敏.长江流域湖泊水库水华防治对策[J].人民长江,2009,40(21):5-8. [16] WHITTON B A, POTTS M. The ecology of cyanobacteria[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17] 王朝晖,林秋奇,胡 韧,等.广东省水库的蓝藻污染状况与水质评价[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17-123. [18] 郭劲松,张 超,方 芳,等.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科技导报,2008,26(17):70-75. [19] 况琪军,马沛明,胡征宇,等.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生物学评价与治理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2):87-91. [20] 郑丙辉,张 远,富 国,等.三峡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标准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6):1022-1030. [21] ROSSO J J, QUIRÓS R. Interactive effects of abiotic, hydrologic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on fish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in natural run-of-the-river shallow lakes[J]. Riv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9, 25(6): 713-733. [22] 何国全,韩博平.飞来峡水库蓄水初期浮游植物组成与数量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6,25(6):657-662. [23] 胡 韧,雷腊梅,韩博平.南亚热带大型贫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以新丰江水库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10):4652-4664. [24] 陈 琼.氮、磷对水华发生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6,41(5):12-14. [25] 许 涛,王雨春,刘德富,等.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水华调查[J].生态学杂志,2014,33(3):646-652. [26] 聂国朝.襄阳护城河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60-62,112. [27] CIOFFI F, GALLERANO F. Response of lake piediluco to the change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nutrient load reduction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0, 135(2/3): 199-229. [28] FIGUEREDO C C, GIANI A.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divers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phytoplankton in a tropical eutrophic reservoir[J]. Hydrobiologia, 2001, 445(1/3): 165-174. [29] WU T F, LUO L C, QIN B Q, et al. A vertically integrated eutrophic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river-style reservoir-Fuchunjiang,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21(3): 319-327. [30] 杨 敏,毕永红,艾 鹰,等.人工控制条件下水流速对香溪河库湾浮游植物影响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2):220-224. [31] 马健荣,邓建明,秦伯强,等.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机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33(10):3020-3030. |
[1] | 卓海华, 吴云丽, 刘旻璇, 郑红艳, 兰静. 三峡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25-936. |
[2] | 胡俊, 郑金秀, 池仕运, 董方勇. 苏皖交界河网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82-288. |
[3] | 汤勇, 张薇, 薛俊增, 陈立婧. 长江口大洋山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176-1183. |
[4] | 雷娟, 梁阳阳, 隋晓云, 陈毅峰. 长江上游支流老河沟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126-1132. |
[5] | 盛海燕, 姚佳玫, 何剑波, 刘明亮, 韩轶才, 虞左明. 浙江青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978-986. |
[6] | 栾青杉, 孙军. 2005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集[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2): 202-. |
[7] | 方 芳, 翟端端, 郭劲松*, 李 哲, 周| 杨 艳.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3): 323-. |
[8] | 孟顺龙, 陈家长,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范立民, 马晓燕. 太湖蠡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质的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30-. |
[9] | 朱广伟. 太湖水质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与水华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5): 439-. |
[10] | 刘腊美 龙天渝 李崇明.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负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4): 320-. |
[11] | 张信宝,曹植菁, 艾南山. 溪洛渡水电工程拦沙对三峡水库富营养化潜在影响的初步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70-. |
[12] | 刘冬燕, 林文鹏, 赵 敏.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0): 914-. |
[13] | 曾维华.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内陆湖库水华预警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 72-. |
[14] | 陈正洪,史瑞琴,李 兰. 湖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点及影响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639-639. |
[15] | 殷惠惠,赵 磊,孔维玮,陆根法. 影响农村公众环保参与程度的主要因子辨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85-4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