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1): 1977-1983.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1023
杜俊, 丁文峰, 任洪玉
DU Jun, DING Wen-feng, REN Hong-yu
摘要: 以四川省为例,在明确溪河洪水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三类山洪灾害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分析降雨、地形、人口资产易损性等引发山洪灾害的基本因子和土壤、河网密度、土地利用等一般因子对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影响程度,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结果表明:(1)四川省山洪灾害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一带;(2)如果3项基本因子可以解释山洪灾害空间分布100%的变化,则它们对三类灾害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溪河洪水,降雨59%、地形28%、人口资产13%;泥石流,降雨15%、地形73%、人口资产12%;滑坡,降雨48%、地形34%、人口资产18%;(3)总体上,泥石流灾害对地形、岩性、土地利用等下垫面因子的依赖更高,而溪河洪水和滑坡灾害受降雨要素的影响更大。
中图分类号:
[1] 唐 川,朱 静.基于GIS的山洪灾害风险区划[J].地理学报,2005,60(1):87-94. [2] 陈循谦.小江流域的严重地质灾害——泥石流[J].水土保持通报,1985(2):40-4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鄂竟平在部分省(市、区) 防御山洪灾害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02-12-20].http://www.mwr.gov.cn/zwzc/ldxx/ejp/zyjh/200212/t20021220_24587.html. [4] 张平仓,赵 健,胡维忠,等.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 [5] GAUME E, LIVET M, DESBORDES M, et al. Hydr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river Aude, France, flash flood on 12 and 13 November 1999[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4, 286(1/4): 135-154. [6] 潘佳佳,曹志先,王协康,等.暴雨山洪水动力学模型及其简化模型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44(S1):77-82. [7] 林雪平,游 勇,柳金峰,等.动床条件下粘性泥石流沟道淤积实验研究[J].山地学报,2013,31(3):327-333. [8] 铁永波.基于流速衰减特征的泥石流冲出距离预测方法[J].山地学报,2012,30(2):216-221. [9] 毛以伟,周月华,陈正洪,等.降雨因子对湖北省山地灾害影响的分析[J].岩土力学,2005,26(10):1657-1662. [10] 唐晓春,唐邦兴.我国灾害地貌及其防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1994,3(1):70-74. [11] 周成虎,万 庆,黄诗峰,等.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1):15-24. [12] 朱 静.城市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以云南省文山县城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4):655-664. [13] 刘希林.泥石流危险度判定的研究[J].灾害学,1988,3(3):10-15. [14] 刘希林,苏鹏程.四川省泥石流风险评价[J].灾害学,2004,19(2):23-28. [15] 刘 丽,王建中,王士革.四川省泥石流灾害保险的风险分析与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103-108. [16] 韦方强,谢 洪,钟敦伦.四川省泥石流危险度区划[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1):59-63. [17] 李雪转,樊贵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影响的试验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1):59-62. [18] 李 卓,吴普特,冯 浩,等.不同粘粒含量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模拟试验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3):71-77. [19] 杜 俊,师长兴,周园园.长江上游侵蚀产沙格局及其控制因素[J].山地学报,2010,28(6):660-667. |
[1] | 文玉钊, 陆玉麒, 靳诚, 陈博文, 杨忠臣. 德清县水环境压力与胁迫类型区划分[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6): 981-988. |
[2] | 刘莉, 邓欧平, 邓良基, 辜莉娟. 2003~2011年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133-1141. |
[3] | 张素兰,严金明,高成凤. 四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 872-872. |
[4] | 陈 诚,陈 雯 . 盐城市沿海的适宜开发空间选择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5): 667-667. |
[5] | 郭 洁,姜 艳, 胡 毅,孙 明. 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390-390. |
[6] | 杨德伟,陈治谏,倪华勇,蒋 莉,廖晓勇. 基于能值分析的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3): 303-309. |
[7] | 吴绍华, 李植斌, 周生路, 陈东湘. 区域经济空间过程阻力面模型的初步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5): 535-539. |
[8] | 涂建军. 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4): 338-3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