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4): 594-.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4009
秦红杰, 张志勇, 刘海琴, 张振华, 闻学政, 张迎颖, 严少华
QIN Hongjie, ZHANG Zhiyong, LIU Haiqin, ZHANG Zhenhua, WEN Xuezheng, ZHANG Yingying, YAN Shaohua
摘要:
为了找出外海规模化控养水葫芦(E.crassipes)局部死亡的原因,于2013年8月对控养水域水葫芦空白对照区、健壮区、轻度枯死区以及重度枯死区的水质理化性质、蓝藻生物量及水生植物病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枯死区蓝藻生物量高达(421±049)×109 cells/L和(75700±1900)×109 cells/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14±009)×109 cells/L和(146±011)×109 cells/L(P<005);NH+4N浓度为1144±002 mg/L和36987±1537 mg/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32±001 mg/L和034±001 mg/L(P<005);轻度和重度枯死区溶氧仅140±013 mg/L和030±004 mg/L显著低于空白区和健壮区的770±083 mg/L和680±097 mg/L(P<005);枯死区水体氧化还原电位(Eh)较低,重度死亡区水体Eh为-27970±2970 mv显著低于其他3处水域。并且,通过对枯死水葫芦常规病理学检测,并未发现病变迹象。由此推断:水葫芦死亡原因可能主要由下风向种养区蓝藻过量堆积死亡,致使水质恶化,水体严重缺氧,进而引起水体NH+4N浓度过高,最终导致水葫芦死亡。这为今后种养水葫芦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借鉴和参考,〖JP+1〗也为利用水葫芦作为蓝藻拦截带,在水葫芦影响下的湖泊营养物质迁移与氮、磷、碳循环动力学提出了新的研究内容。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