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8): 1279-1285.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8003
易予晴1,2, 龙腾飞1, 焦伟利1, 彭剑威3, 刘慧婵1, 凌赛广1,2
YI Yu-qing1,2, LONG Teng-fei1, JIAO Wei-li1, PENG Jian-wei3, LIU Hui-chan1, LING Sai-guang1,2
摘要: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 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的增加以及自然表面的减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中图分类号:
[1] HOWARD L. The Climate of London: Deduced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Made at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the Metropolis. In Two Volum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 MANLEY G. On the frequency of snowfall in metropolitan England[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58,84:70-72. [3] RAO P K. Remote sensing of urban "heat islands" from an environmental satellite[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72,53(7):647-648. [4] 张 穗,何报寅,杜 耘. 武汉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5):445-449. [5] 方圣辉,刘俊怡. 利用Landsat数据对武汉城市进行热岛效应分析[J].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5,30(2):1-2. [6] 梁益同,陈正洪,夏智宏. 基于RS和GIS的武汉城市热岛效应年代演变及其机理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8):914-918. [7] WAN Z. MODIS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algorithm theoretical basis document [EB/OL].[1999]. http://modis.gsfc.nasa.gov/data/atbd/atbd mod11.pdf. [8] 董良鹏,江志红,沈素红. 近十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变化及其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J]. 大气科学学报,2014,17(2):146-154. [9] 陈爱莲,孙然好,陈利顶. 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32(14):4553-4565. [10] 葛伟强,周红妹,杨何群. 基于MODIS数据的近8年长三角城市群热岛特征及演变分析[J]. 气象,2010,36(1):77-81. [11] 寿亦萱,张大林.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2012(3):338-353. [12] 汪高明. 湖北省近47年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
[1]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2] | 陈优良, 陶天慧, 丁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87-697. |
[3] |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张涛.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81-489. |
[4] |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63-571. |
[5] |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态外溢视角[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68-375. |
[6] | 朱婧瑄, 齐述华, 刘贵花, 王点, 熊梦雅. 2000~2013年鄱阳湖流域蒸散量时空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9-16. |
[7] | 李嬛, 宁越敏, 魏也华,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97-1806. |
[8] | 崔玮, 苗建军, 邹伟.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的碳排放效率及其收敛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24-1831. |
[9] | 彭霞, 郭冰瑶, 魏宁, 佘倩楠, 刘敏, 象伟宁. 近60 a长三角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17-1926. |
[10] |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与生态成本空间演化模式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79-1686. |
[11] | 周晓艳, 华敏, 秦雅雯, 马秀馨.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92-1500. |
[12] | 戴德艺, 饶映雪, 刘殿锋, 刘成武. 1989~2015年武汉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45-1554. |
[13] | 王慧敏, 危小建, 刘耀林. 武汉城市圈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85-1593. |
[14] | 翟天林, 金贵, 邓祥征, 李兆华, 王润.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94-1602. |
[15] | 彭焕华, 李朝奎, 唐志光, 梁继. 丹江口库区陆地植被物候空间格局及其与海拔的响应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626-16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