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8): 1270-1278.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8002
何建华1,2, 王宵君1, 杜超3, 李纯1, 施璇1
HE Jian-hua1,2, WANG Xiao-jun1, DU Chao3, LI Chun1, SHI Xuan1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多针对单一的城市区域展开,无法解释城市群地区,城市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城市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政策等主要人文因素,并将城市交互作用因素引入SD,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系统SD模型,运用1997~200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检验,并对武汉城市圈2010~2020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建立的SD模型是有效的,两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差异性,说明城市交互作用是除经济、人口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外,土地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1] OJIMA D. Global land project: Science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M].Stockholm:IGBP Secretariat, 2005. [2] TURNER B L, LAMBIN E F, REENBERG A.The emergence of land change scienc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7,104(52):20666-71. [3]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2,32(12):1031-1043. [4]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 [5] 杨 梅, 张广录,侯永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1):95-100. [6] BAKKERA M M, GOVERSB G, KOSMASC C,et al.Soil erosion as a driver of land-use intensity[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onment,2005,105:467-481. [7] 史培军 ,陈 晋 ,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 2000, 55(2) :15l-160. [8] LI L, SIMONOVIC S P.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predicting floods from snowmelt in North American Prairie watersheds.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2,16(13):2645-2666. [9] 张晓玲, 关 欣, 吴宇哲, 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4):11154-11156. [10] RIEBSAME W E,MEYER W B, GALVIN K A, et al. Integrated modeling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J].Bioscience,1994,44(5):350-356. [11] 陈佑启.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0,19(2):116-127. [12]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2009年修订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3] TURNER II B L, CLARK W C, KATES R W, et al. The earth as transformed by human action. Global and regional changes in the biosphere over the past 300 years[M]. Cambrid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 张云鹏, 孙 燕, 王小丽, 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模拟——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6):152-157. [15] 史利江, 王圣云, 姚晓军.1994—200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2):1468-1479. [16] 马 晴, 李 丁, 廖 杰, 等. 疏勒河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01):148-155. [17] LAMBIN E F, GEIST H J. Glob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what have learned so far? Global Change[J].Newsletter, 2001, (46):27-30. [18] 王 艳.武汉城市圈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4):50-54. [19]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 [20] 赵 璟, 党兴华.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应用[J].系统管理学报,2008,17(4):392-400. |
[1] |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 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81-2495. |
[2] | 程建, 程久苗, 吴九兴, 徐玉婷. 2000~2010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94-901. |
[3] | 沈胤胤, 胡雷地, 姜泉良, 江俊武, 吴亚林, 黄涛, 杨浩, 宋挺, 黄昌春. 基于SWAT模型的太湖西北部30a来氮磷的输出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02-914. |
[4] |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态外溢视角[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68-375. |
[5] | 崔玮, 苗建军, 邹伟.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的碳排放效率及其收敛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24-1831. |
[6] | 谢莹, 匡鸿海, 吴晶晶, 程玉丝. 基于CLUE-S模型的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29-1737. |
[7] | 王慧敏, 危小建, 刘耀林. 武汉城市圈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85-1593. |
[8] |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2000~2014年武汉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34-1042. |
[9] | 周琰, 张安录. 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动态研究——“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的比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43-1051. |
[10] | 姜大川, 肖伟华, 范晨媛, 宫博亚.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61-768. |
[11] |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胡美娟, 洪永胜.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44-551. |
[12] | 田多松, 傅碧天, 吕永鹏, 杨凯, 车越. 基于SD和CLUE-S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613-620. |
[13] | 吕文, 杨桂山, 万荣荣. 太湖流域近2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耗水时空格局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45-452. |
[14] | 吴见, 王帅帅, 谭靖. 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239-248. |
[15] | 黄亚林, 丁镭, 张冉, 刘超, 曾克峰. 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发展与环境空气质量关系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117-2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