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2): 2125-2134.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2017
邓学良, 石春娥, 吴必文, 张浩, 杨关盈, 于彩霞
DENG Xue-liang, SHI Chun-e, WU Bi-wen, ZHANG Hao, YANG Guan-yin, YU Cai-xia
摘要: 为了弄清安徽省大雾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安徽地面气象站1970~2009年40 a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安徽省大雾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大雾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代际变化,安徽省雾日数在80年代达到最高,由于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雾日数不断减少。同时,雾生时间年代际变化不大,而雾消时间则不断后延,直接导致雾的持续时间不断增加,40 a间雾的持续时间增加将近1 h;(2)安徽省大雾四季特征分明,空间分布不均。冬季是安徽大雾的高发期,大雾日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雾中最小能见度最低,雾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夏季,大雾日数最少,持续时间最短,雾中最小能见度最大,雾的影响最弱;(3)空间分布上,皖北和皖南山区雾日数和雾的持续时间都较长,雾中最小能见度都较低。而在中部地区则相反,雾的影响较弱。
中图分类号:
[1] 韩月梅,沈振兴,曹军骥,等.西安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化学,2009,28(2):261-266. [2] 谢一凇,李东辉,李凯涛,等.基于地基遥感的灰霾气溶胶光学及微物理特性观测[J].遥感学报,2013,17(4):970-980. [3] 邓学良,何冬燕,潘德炉,等.卫星遥感中国海域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J].气象学报,2010,68(5):666-679. [4] 陈仁杰,阚海东.雾霾污染与人体健康[J].自然杂志,2013,35(5):342-344. [5] 赵慧霞,王维国,李泽椿,等.雾对我国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2):58-62. [6] 张福斌,余清波.浅谈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2(6):145-146. [7] 吴 兑,吴晓京,李 菲,等.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2):145-151. [8] 李子华.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1,59(5):616-624. [9] 李子华,忡良喜,俞香仁.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雾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结构[J].地理学报,1992,47(3):242-251. [10] 何立富,陈 涛,毛卫星.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成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4):340-350. [11]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等.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220-230. [12] 史月琴,邓雪娇,胡志晋,等.一次山地浓雾的三维数值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4):351-359. [13] LI Z H, ZHANG L M, ZHANG Q H.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winter fog in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ts formation process[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4, 8(3): 316-328. [14] 孙 彧,马振峰,牛 涛,等.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3):397-406. [15] 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气候变化对中国大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61(5):527-536. [16] SHI C E, ROTH M, ZHANG H, et al.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long-term fog variation in Anhui Province,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 42(36): 8484-8492. [17] 石春娥,杨 军,邱明燕,等.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3):327-336. [18] 陶 寅,王 胜,田 红,等.安徽省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气象条件[J].地理科学,2012,32(3):374-379. [19] 汪学军.九华山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形的影响作用[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229-235. [20]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1-27. [21] 林 建,杨贵名,毛冬艳.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2):171-181. [22] 毛冬艳,杨贵名.华北平原雾发生的气象条件[J].气象,2006,32(1):78-83. [23] 尹 球,许绍祖.辐射雾生消的数值研究(Ⅱ):生消机制[J].气象学报,1994,52(1):60-67. |
[1] |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王静敏. 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以长三角洲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01): 1-11. |
[2] | 汪川乂, 赵采玲, 罗菊英. 恩施州气象站雾日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54-460. |
[3] |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胡美娟, 洪永胜.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44-551. |
[4] | 何明琼, 王丽娟, 付佳, 张振武. 2014年1月沪渝高速公路汉宜段一次大雾个例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73-579. |
[5] | 王林, 陈正洪, 代娟, 汤阳. 气象因子与地理因子对长江三峡库区雾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99-1804. |
[6] | 刘超琼, 彭开丽, 陈红蕾.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时空规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84-1590. |
[7] | 李传武, 张小林, 吴威, 曹卫东. 安徽省无为、和县区域主体功能的分区[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2): 127-. |
[8] | 吴必文, 温华洋, 叶朗明, 徐光清. 安徽地区近4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620-. |
[9] | 李 兰 陈正洪 周月华 史瑞琴 万素琴 郭广芬. 湖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气候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3): 291-295. |
[10] | 李 彬,武 恒. 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2): 1115-. |
[11] | 吴开亚.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BP神经网络方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317-317. |
[12] | 李宗尧,|杨桂山.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124-124. |
[13] | 吴 威,曹有挥,曹卫东,徐 建,王 玥,. 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26-726. |
[14] | 潘坤友,曹有挥,曹卫东,魏鸿雁. 安徽沿江中心城镇“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4): 421-426. |
[15] | 赵 静,焦华富,宣国富. 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5): 556-5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