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都市连绵区的边界界定对象包括两个方面,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边界界定和内部结构边界界定。对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其结论包括①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宁波的全部以及上海、南京、常州、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绍兴、舟山的部分县市区;②长三角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太湖城镇密集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沿长江城镇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形成环杭州湾城镇密集区,其内部边界界线分别以镇江丹徒区、嘉兴—湖州为边界地带。从核心城市上海角度看,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内部结构呈现“圈层推进+轴线延伸”的空间特征。
[1] |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王静敏. 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以长三角洲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01): 1-11. |
[2] | 叶潇潇, 赵一飞. 基于聚类分析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17-24. |
[3] | 潘坤友, 曹有挥, 吴威, 梁双波, 魏鸿雁. 长江三角洲班轮公司挂靠港选择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04-1710. |
[4] |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陈晓艳.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16-1023. |
[5] | 温康民, 史军, 马井会. 1961~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霾日季节特征及变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621-629. |
[6] | 陈肖飞, 姚士谋, 张落成. 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21-1527. |
[7] | 乔伟峰, 王亚华, 项灵志. 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土地利用信息分层提取研究——以南京市都市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079-1085. |
[8] | 吴国清. 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互动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597-. |
[9] | 尚正永, 张小林.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997-. |
[10] | 许乃政 , 张桃林, 王兴祥, 刘红樱, 梁晓红.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1038-. |
[11] | 陈多长. 长江三角洲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的社会经济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0): 943-. |
[12] | 向云波,徐长乐,彭秀芬.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5): 661-661. |
[13] | 肖亚丽, 蒋大和.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549-549. |
[14] | 李书恒, 郭 伟, 施晓冬, 朱大奎. 舟山群岛海洋环境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4): 425-425. |
[15] | 赵言文,, 施毅超,胡正义, 牛高华| 孙 燕.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保护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4): 461-4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