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21卷 第Z2期 刊出日期:2012-12-19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生态环境
    湖滨带的基本概念
    王洪铸
    2012, (Z2):  1. 
    摘要 ( 998 )   PDF (134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介绍了湖滨带的定义、分区、生态特征、服务功能以及研究概况,简述了专刊论文所依托的巢湖湖滨带修复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标

    巢湖及其入湖河流(南淝河)沉积物磷形态与吸附行为的垂直变化
    李 慧 |曹秀云,宋春雷,周易勇
    2012, (Z2):  5. 
    摘要 ( 980 )   PDF (370KB) ( 1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沉积物磷释放可明显促进水体富营养化,但其关键组分与调控因素尚待深入研究。系统分析了巢湖及其入湖河流(南淝河)沉积物有机质(OM)、不同形态磷含量、磷吸附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铁结合态磷(Fe(OOH)~P)与钙结合态磷(CaCO3~P)为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态,且均与磷平衡浓度(EPC0)显著正相关。与巢湖相比,南淝河具有明显较高的沉积物最大磷吸附量(Qmax),而由此增强的磷缓冲能力可被较高的Fe(OOH)~P含量所抵消,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磷释放潜力(高EPC0值)。有机质能以线性方式增加Fe(OOH)~P、CaCO3~P与Qmax,并据此调节EPC0。南淝河沉积物亚表层(10~15 cm)显示EPC0的最小值,从而具有相对较小的磷释放风险

    风干和淹水过程对巢湖流域土壤和沉积物磷吸附行为的影响
    周 驰|李阳|曹秀云|周易勇|宋春雷
    2012, (Z2):  10. 
    摘要 ( 1441 )   PDF (451KB) ( 1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巢湖湖滨带土壤和沉积物经历明显的干湿交替过程,其磷的迁移和转化方式亦有明显变化。风干作用能显著降低沉积物磷最大吸附量、提高吸附能并增加磷平衡浓度,从而对磷的吸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淹水过程对土壤最大吸附量的影响取决于有机质的损失情况,好氧条件下有机质损失小,磷最大吸附量无明显变化,吸附能增强,磷释放量略有增加;而厌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磷最大吸附量均显著降低,吸附能明显减小,磷释放量显著升高。因此湖滨带消落区干湿交替将明显促进底质生物可利用性磷的大量释放。在巢湖流域常见的土壤类型中,红壤对磷的缓冲能力最强。向底质中添加氯化铁和硝酸钙可有效控制磷释放,提高磷缓冲能力,增强底质对磷的保持和固定

    巢湖陆向湖滨带常见野生植物对磷缓冲能力的影响
    李 阳 | 周 驰 | 曹秀云 | 周易 | 宋春雷
    2012, (Z2):  15. 
    摘要 ( 996 )   PDF (398KB) ( 1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湖泊陆向湖滨带缓冲磷扩散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地研究。系统分析了2011年4~7月巢湖陆向湖滨带5种野生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根际土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土壤磷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方程加以描述。与对照相比,艾草和小飞蓬根际土总磷含量明显较低,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明显较高,而小蓟和狗尾巴草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明显较高,Qmax与磷吸附强度明显较低。植物根与茎长均随季节增加,相应的土壤磷饱和度下降。因此,植物吸收与土壤吸附是陆向湖滨带缓冲磷扩散的重要机制。有机质可通过增加速效磷含量和Qmax值调节土壤磷平衡浓度(EPC0)。小飞蓬和艾草根际土的EPC0值明显较低,磷吸附能力较强。而小蓟和早熟禾根际土的EPC0值明显较高,故易成为向湖泊扩散的磷源

    巢湖藻华易堆积区蓝藻时空分布的研究
    李印霞 |饶本强 |汪志聪 |秦红杰 |张 浪 |李敦海
    2012, (Z2):  20. 
    摘要 ( 1011 )   PDF (396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巢湖西半湖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蓝藻水华主要集聚于湖滨带。因此选择西半湖藻华易堆积的区域,并监测在风力驱使下蓝藻水华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湖滨带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滨带水华生物量的分布容易受到风向和天气的影响;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湖滨带水体中微囊藻(Microcystis)的生物量几乎占据水体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5%以上,而且越靠近湖岸带微囊藻的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越大。据此,可以选择湖滨带水华易聚集区作为蓝藻水华尤其是微囊藻去除的重点区域,以有效地削减蓝藻水华污染,从而为巢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创造条件

    巢湖东部水源区湖滨带植物群落结构及植被修复策略研究
    张晓可|刘学勤|刘文治
    2012, (Z2):  25. 
    摘要 ( 1048 )   PDF (434KB) ( 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巢湖东部水源区湖滨带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从而探索受损湖滨带植被的修复途径。研究表明:巢湖东部水源区湖滨带共有植物47种,隶属于23科、40属。TWINSPAN分类把45个样方划分为12个群丛,结合各样方实际水面以上高程,将其归并为5个群落类型。DCA排序结果表明水分和土壤基质类型是决定湖滨带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结合巢湖多年水文数据分析了湖滨带优势物种与水文的关系,并建议竹叶眼子菜作为沉水植物恢复的先锋物种,荇菜作为浮叶植物恢复的先锋物种,苔草、芦苇等植物作为近岸区域恢复的主要物种

    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赵永晶| 刘学勤
    2012, (Z2):  30. 
    摘要 ( 1052 )   PDF (383KB) ( 1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9年6月和11月对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隶属9科29属,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主,合计占总种类数的79%。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506 ind./m2和11534 g/m2。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敏感种(光滑狭口螺、长角涵螺等)减少或消失,而耐污种(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环棱螺、淡水壳菜等)成为优势种。水向湖滨带底质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及现存量的主要因素,堤岸间接影响其组成和分布,淤泥底质中底栖动物密度最高,砾石底质中生物量最高,而较硬的粘土底质中现存量最低。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巢湖水向湖滨带以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依据本研究结果,对巢湖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提出了建议

    蓝藻水华的拦截和陷阱捕获综合控藻技术研究
    李敦海| 汪志聪| 秦红杰| 李印霞| 张浪
    2012, (Z2):  35. 
    摘要 ( 1054 )   PDF (4307KB) ( 2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水文气象条件对巢湖蓝藻水华分布的影响,在西北岸万年埠的迎风岸湖段设置蓝藻水华拦截围隔和蓝藻水华捕获陷阱。通过连续监测,比较围隔内外蓝藻生物量和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检测水华陷阱的蓝藻捕获效率,从而对蓝藻水华拦截和陷阱处置综合控藻技术的作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陷阱设置在西半湖万年埠湖段是科学合理的,监测表明蓝藻水华生物量受风力和水流驱使主要聚集在沿岸带区域;(2)水华拦截围隔对蓝藻水华有很好的拦截效果,在水华暴发期间蓝藻围栏可以拦截50%以上的蓝藻水华和50% 以上的Chla浓度,水华拦截区围隔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拦截围栏之外的水域;(3)陷阱对微囊藻水华的聚集捕获效果显著,在适宜气象条件下聚集效率约为2 kg/(m2·d)。这些研究结果说明该综合技术有很好的控藻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巢湖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实践
    刘学勤|邢伟|张晓可
    2012, (Z2):  40. 
    摘要 ( 1016 )   PDF (2219KB) ( 2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巢湖湖滨带水生植物消失的问题,提出浅水区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框架,并开展工程示范。该技术框架依据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湖滨带情况,提出合理的修复目标,进而集成系列工程措施,改善湖滨带环境并恢复水生植被。根据该技术框架实施中试工程,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面积5万m2,使水生植物多样性增加70%,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60%。该技术为巢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巢湖迎风面直立堤岸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宋春雷|李阳|周驰|周易勇
    2012, (Z2):  45. 
    摘要 ( 1021 )   PDF (2520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巢湖直立堤岸生态系统受损的现状,研发了适合于巢湖迎风面的直立堤岸基底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考虑到直立堤岸迎风面风浪较大且淘蚀严重的特点,首先对传统的生态混凝土配方进行改良,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生态混凝土的物化性能,使其具备高透水性、高稳固性、植生性等诸多优点。同时,以巢湖湖滨带现场调查与野外模拟实验结果为依据,确定巢湖湖滨带最适的基底类型为灰壤(植入深度10 cm),并适当添加铁盐和铝盐;确定最适的植被类型为飞蓬草。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混凝土最适配比为江砂〖DK〗∶碎石〖DK〗∶水泥=10〖DK〗∶3〖DK〗∶2,进而集成研发了生态混凝土原位土壤植被混合护坡技术。该技术应用到迎风面的直立堤岸后,植被覆盖率超过70%,土壤中有效磷削减67%以上

    巢湖湖滨带概况及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
    王洪铸 |宋春雷 |刘学勤 |李 堃
    2012, (Z2):  50. 
    摘要 ( 1112 )   PDF (10206KB) ( 2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首先概述了巢湖湖滨带及滨湖区生态系统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理化环境、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然后对整合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修复方案。前者运用混凝土原位土壤植被混合护坡系列技术建立稳固的环湖生态岸线,后者运用水位调控技术和基底改善技术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

    自然资源
    若尔盖近55年热量资源分析
    肖国杰 |蒋 瑛 |张红玲
    2012, (Z2):  55. 
    摘要 ( 1331 )   PDF (267KB) ( 1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57~2011 年若尔盖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的年际变化, 对活动积温进行突变检验。研究表明:若尔盖≥0℃的初日提前的趋势并不明显;终日呈显著延后趋势;持续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变化呈十分显著的增加趋势,1997年为积温增加的突变年,1998~2011年是热量和持续日数增加幅度最大的时期。1998~2011年若尔盖≥0℃的各不同保证率对应的持续日数均大于1957~1997年对应的持续日数,即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活动积温也明显增加

    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陈洪凯| 方 艳| 吴 楚
    2012, (Z2):  60. 
    摘要 ( 994 )   PDF (309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建立系统的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查及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利用专家咨询法、灰色系统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构建系统的风景名胜区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风景名胜区景观多层次的特点,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合运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以重庆市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两种模型分析计算的结果一致,与金佛山属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相符。该项研究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价值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基于聚集分形的江苏省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差异分析
    蒋铭萍|周年兴|梁艳艳
    2012, (Z2):  65. 
    摘要 ( 1062 )   PDF (2384KB) ( 2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面,而其空间结构差异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为优化旅游空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方法对2001年和2010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表现为苏南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由点状向面状扩展,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从苏北到苏南由点状发展模式向面状发展模式转变;(2)各个城市的旅游景区(点)具有聚集分形特征,且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个城市旅游景区(点)聚集维数值在不同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3)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密度从中心旅游景点向周围腹地衰减的规律

    鳙幼鱼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的研究与评价
    蔡 露|涂志英|袁 喜|刘国勇|刘德富|石小涛|黄应平
    2012, (Z2):  70. 
    摘要 ( 1148 )   PDF (377KB) ( 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了鳙幼鱼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鳙标准代谢率SMR实际测定值为18727±545 mgO2/(kg·h),方程拟合值为18281mgO2/(kg·h),实测值与拟合值接近;鳙耗氧率MO2与游泳速度U的拟合方程为MO2=18281+3983 U1.30,耗氧率幂函数方程中U的幂值为130,U的幂值越小游泳效率越高,说明鳙游泳效率较高;鳙临界游泳速度Ucrit为457±056 BL/s,与青鱼近似;鳙疲劳后的耗氧率迅速降低,在疲劳后45~60 min时耗氧率恢复到标准代谢率。鳙EPOC值为10716 mgO2/kg,说明鳙运动疲劳后的恢复能力较高;运动耗能COT与游泳速度相关关系曲线中,在4~6 BL/s时COT较低,说明此时鳙的能量利用效率较高,拟合方程为COT=664 U-1+131 U0.34;通过实验测定,鳙摆尾率TBF和游泳速度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TBF=202+053 U。研究可为鱼道设计提供参考,对鳙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生态环境
    滨海盐碱地改良对绿地碳汇效益影响的研究
    冷寒冰|马利静|秦 俊
    2012, (Z2):  75. 
    摘要 ( 1392 )   PDF (412KB) ( 1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小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prostrata’) 、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WTBZ〗var.〖WTBX〗sinensis)、紫鸭跖草(Setcreasea purpurea)、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盐碱地改良对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石铺设、有机肥和粉碎秸秆3种土壤盐碱地改良方法中,有机肥的施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最大,该措施有利于土壤和植物碳储量的增加;不同土壤处理的有机碳矿化规律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前期碳释放量大,后期释放量少,当埋入4 cm厚的碎石隔离层,施入20 kg/m2有机肥和2 kg/m2粉碎秸秆,其CO2总的释放量最多;总体而言,土壤盐碱改良处理仅施入粉碎秸秆1 kg/m2后,绿地碳汇能力最低,处于碳亏损状态,通过施入有机肥20 kg/m2和粉碎秸秆3 kg/m2的改良措施,其外源碳汇最大,整体绿地碳汇效益也最好。〖

    崇明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康 涛| 杨海真| 郭 茹
    2012, (Z2):  80. 
    摘要 ( 1020 )   PDF (427KB) ( 6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崇明县农业2005~2009年所排放的CO2、CH4和N2O的量进行了核算,核算结果显示2005~2009年崇明县农业温室气体总量(折算为CO2)由1 038 527 t上升到1 076 993 t,上升比例为37%。其中,CO2和CH4的排放量分别从2005年的460 178 t和12 039 t下降到2009年的441 705 t和11 686 t,下降比例分别为40%和29%,但N2O的排放量则由2005年的1 050 t上升到2009年的1 258 t,上升比例为198%。N2O排放的快速增长和其巨大的增温潜力是影响崇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重要因素。核算结果表明,影响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化肥使用强度过大和使用效率过低、粪便管理系统效率不高、农产品销售网络不完善等。未来崇明农业应主要从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精确施肥以降低化肥使用强度、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以及改善剩余农产品销售网络等方面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低碳农业

    景观格局变化表征及驱动力相关性的定量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沈 竞| 王 浩
    2012, (Z2):  85. 
    摘要 ( 982 )   PDF (347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数量众多,目前采用的多种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刻画景观的结构特征,如何利用数量方法揭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景观格局的研究的重要问题。针对如何有效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和驱动因子的删减的科学问题,在定性分析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分析得到江苏省栅格格式的景观生态类型图,并用FRAGSTATS3.3中计算得到景观指数进行分析,借助粗糙集属性约减的数据处理方法,将决策因子与属性因子与景观驱动因子和景观综合指数对应起来,并从景观格局指数中选出强指数,构成景观综合指数,作为决策因子,对所选择的19个属性因子作为属性因子,进行删减,结果证明方法有效,删减得到的4个条件属性,将它们与景观综合指数分别做相关性分析,得到江苏省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区域景观格局之间关系的定量表达,反映区域景观格局为城市化特征,对区域景观格局规划有指导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旱涝急转气候特征研究
    程 智| 丁小俊| 徐 敏| 罗连升
    2012, (Z2):  90. 
    摘要 ( 1029 )   PDF (326KB) ( 2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急转气候特征,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和灾情资料挑选出了1960~2011年长江中下游各水资源二级分区的典型旱涝急转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各区频次和强度的差异,以及旱涝急转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在这52 a中共有5 a出现了典型的旱涝急转事件,约10 a一遇;其中下游干流的旱涝急转事件强度指数更大、涝期降水量更大。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的调整,200 hPa高度场上的南亚地区、东亚高纬地区和850 hPa风场上的东亚副热带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

    近30年来太湖围湖利用及东太湖网围养殖动态变化研究
    范亚民| 李海宇| 何华春|周盛兵
    2012, (Z2):  95. 
    摘要 ( 977 )   PDF (3158KB) ( 2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从时间、空间和利用类型3个方面分析了近30 a来太湖围湖利用及东太湖网围养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9~2008年,太湖围湖利用面积总计达 16.004 2 km2;其中1979~2001年,太湖围湖利用面积 9.509 0 km2,年均围湖利用面积 0.432 2 km2,围湖利用的主要用途为水产养殖,鱼塘用地占该段期间围湖利用面积的5653%;2001~2008年,围湖利用面积 6.495 2 km2,年均围湖利用面积 0.927 9 km2,围堰取土用地占该段期间围湖利用面积的5228%。1979年以来,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逐渐增大,1979年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 8.343 4 km2,2001年网围养殖面积达 100.272 6 km2,占东太湖水面面积的7465%,网围养殖区域的分布逐渐从湖岸边沿处向湖心处扩展,至2006年,除主航道外,东太湖整个湖面几乎遍布网围,并呈现向西太湖扩展的趋势,随着东太湖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及太湖整治力度的加大,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从2006年的 105.873 2 km2 下降为2008年 92.969 1 km2,网围养殖区域的逐渐缩小及自由水域面积的逐渐增大,将真正实现太湖流域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变化环境下洞庭湖换水特征演变分析
    史 璇 |肖伟华 |段玮娟 |赵志轩 |王 旭 |郝彩莲
    2012, (Z2):  100. 
    摘要 ( 989 )   PDF (260KB) ( 2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换水频率和换水量等换水特征是其水文条件的重要表征。下垫面条件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泊地形和来水条件等,使洞庭湖换水特征发生很大变化。研究1960s以来洞庭湖换水特征的历史演变,特别对三峡工程后换水量差值进行研究,有助于得到湖泊换水特性的历史演变特征,并对今后湖泊水量控制提供参考。分析了1961~2008年洞庭湖换水频率变化,1990s前换水频率的降低趋势一定程度上表征湖泊的自然衰退趋势,1990s后衰退趋势趋缓;而三峡蓄水运行后与90年代以来的换水量差值为14647亿m3,枯、丰水期分别为4834亿m3和9814亿m3

    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演变趋势研究
    段玮娟 |王 旭 |史 璇
    2012, (Z2):  105. 
    摘要 ( 1051 )   PDF (330KB) ( 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口河系是联系长江与洞庭湖的纽带,是洞庭湖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江湖关系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该地区代表站南咀站和杨家垱站长系列水文水质资料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年际与年内两个尺度,系统探讨了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水质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年内TN、高锰酸钾指数表现为丰水期小,枯水期大,而TP表现为丰水期大,枯水期小的演变规律。然后从影响水量与水质两方面的因素,分析了该地区水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最后从水利工程的建设、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法律法规与节水宣传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洞庭湖三口河系地区水环境调控策略

    三峡库区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特征
    张天宇 | 陈正洪 | 孙 佳 | 程炳岩 | 任永建 | 张建平
    2012, (Z2):  110. 
    摘要 ( 1034 )   PDF (331KB) ( 2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24~2011年重庆和宜昌站气温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线性趋势、年代变化、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近88 a重庆和宜昌气温的变化特征是比较一致的,两段显著偏暖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用重庆和宜昌站的平均来代表三峡库区,库区气温阶段变化与重庆、宜昌站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出现的显著增温现象迟于我国1986年前后开始的普遍增温。库区各季节气温变化存在差异,4个季节最近一次增暖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或中后期。近88 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发生两次突变, 1947年左右突变为降温趋势; 1996年左右突变为增暖趋势。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2~4a周期变化最为显著,4 a左右的周期1980年代后期开始显著。1920年代到1980年代存在的16~20 a的年代际周期,但能量较年际周期弱。近88 a三峡库区与全球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最近一次显著增暖时间比较,三峡库区比全球滞后约10 a

    由卫星OLR及地表反照率资料分析三峡库区气候与生态变化
    吴 晓
    2012, (Z2):  115. 
    摘要 ( 1347 )   PDF (6885KB) ( 2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90~2011年NOAA卫星中国区域OLR资料、以及2000~2011年MODIS全球5 km分辨率地表反照率产品,对库区、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OLR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对比了2003年蓄水前后库区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03~2011年(蓄水后)与2000~2002年(蓄水前)库区四季地表反照率变化量为:春季+0089%、夏季+008%、秋季-003%、冬季+044%(冬季较大的主要原因为库区西部多为云覆盖,反照率资料受云影响而不准确),地表反照率变化微小,表明了库区土地类型、土壤湿度、植被生长等生态环境蓄水前后变化不大;而从OLR年代际变化来看,2003年以来库区年平均OLR较1990~2002年增加了38 W/m2,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与西南、长江中下游地区OLR年际变化趋势一致,是全球变暖大背景下这些地区的降水日数减少所导致的OLR增加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
    黄宝强 | 刘 青 | 胡振鹏 | 钟菊芳
    2012, (Z2):  120. 
    摘要 ( 1372 )   PDF (479KB) ( 2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类工农业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对生态安全内涵、生态安全评价的机理、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基于CBERS/CCD遥感影像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监测
    艾尔肯·艾白不拉 | 刘桂林 | 艾里西尔·库尔班 | 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利克木
    2012, (Z2):  125. 
    摘要 ( 1001 )   PDF (1682KB) ( 1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提供的生态输水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及统计得到10次输水的时间、持续天数、输水量及水头到达处等信息,并基于ArcGIS 93软件将该信息标注在基础地理信息底图、遥感解译图上。选择了与生态输水同步的CBERS/CCD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2000~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实际过水河道以及积水区,提取输水河长度、宽度、积水区域等信息,然后基于遥感解译信息来验证实际输水状况。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技术获取的河道长度为51413 km,平均河道宽度为4223 m,与地面测量河道相比,其精度为975%。有水河道宽度与生态输水量呈现正相关。“漫溢”式的生态输水造成了大西海子水库到卡尔达依地势低洼区域的积水,与输水量、距离水库的距离相关。基于2000~2007年的遥感解译数据,生态输水资料提供的信息均是真实的。尽管基于遥感技术验证生态输水存在一定误差,但也能宏观动态监测实际输水过程

    杭州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缪启龙 | 陈 鑫 | 俞 布 | 潘文卓 | 宋 健
    2012, (Z2):  125. 
    摘要 ( 1080 )   PDF (5308KB) ( 2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暴雨洪涝灾害是一个多因素耦合的复杂系统,在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基础上,根据杭州市1959~2009年的降水资料、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要素,综合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以及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区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考虑到降水、地形、水系以及GDP和耕地等因子,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编制以100 m×100 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的杭州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杭州暴雨洪涝风险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杭州暴雨洪涝风险高值区主要在杭州市区、余杭区、临安市、富阳市和桐庐县的富春江流域、淳安千岛湖西南部地区。暴雨洪涝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山谷、河边、江边、人口密集地区等区域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