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2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2-1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在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与评价——以近16年江西省间城镇空间格局为例
    廖 兵| 魏康霞| 宋巍巍
    2012, (11):  1295. 
    摘要 ( 1349 )   PDF (337KB) ( 3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分析1994~2009年16 a逐年DMSP/OLS的静态平均灯光数据的DN值分布情况,考虑实际空间格局分布数据需求和数据质量,选择1994、2000、2005、2009年4个年度为代表,进行江西省城镇空间格局分布应用研究,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9年度江西省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数值尽管与统计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扩展趋势基本一致;在城镇化增长速度上,2000~2005年比1994~2000年大29.53%,2005~2009年比1994~2000年大4357%,说明江西省城镇化发展正逐步提速,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景观指数分析表明江西省城镇化扩张过程中,面积越来越大,城镇间聚集度越来越高,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城镇化形状越来越复杂;城镇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破碎度逐步减小,城镇斑块形状变化逐步加大,发展无序程度加重。最后,针对江西省城镇空间格局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型城市、集约化发展特大城市、稳步扩大小城镇发展规模的建议

    基于TFP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贡献分析
    傅 春| 詹莉群| 卢艺分
    2012, (11):  1301. 
    摘要 ( 1191 )   PDF (445KB) ( 3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全要素贡献模型,对1988~2009年中部地区经济和自然资源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计算出各省自然资源要素和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结论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生产率呈现出“能源主打,水土作衬;北煤南水,地异明显”的结构、空间特性;其他生产性要素中,资本、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相上下;而全要素生产率除湖北外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中部6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针对中部经济资源现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认为中部地区应该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推崇、各项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优化的推动方面多做工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流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研究——基于2001~2009年长江流域数据的面板计量分析
    覃 剑,冯邦彦
    2012, (11):  1308. 
    摘要 ( 1238 )   PDF (342KB) ( 3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流域经济是以水系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其研究为区域开发提供新视角。在理论方法上,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一个包括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内生要素的流域经济增长框架。在实践论证上,以长江为样本域,运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测度生产要素对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产要素对流域经济不同域段作用强度不同,且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效应,即沿江而下,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加大,物质资本则恰好相反。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流域经济的不平衡程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促使流域上游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实施流域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流域城市化等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郭谁琼, 黄贤金
    2012, (11):  1314. 
    摘要 ( 1247 )   PDF (585KB) ( 4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近10 a来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成果作了综述。气候变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干预气候变化过程中涉及经济过程的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包括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适应措施的成本和收益、国际合作机制和涉及代际公平的折现率选取。 在研究方法上,对得到广泛运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碳税机制作了详细的评述。在应用层面上,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气候变化经济评估系统建立和碳税征收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我国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来说,比较适合在发达省份以市域或省域为单位开展成本收益评估,发展中省份则应将更多关注放在评估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害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国也应关注在欧盟地区实施较为成功的碳税政策,虽然目前在中国开征碳税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对碳税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税率选取及立法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仍是必要的

    自然资源
    皖江城市带温泉旅游地定量评价及开发策略
    齐先文| 查良松
    2012, (11):  1323. 
    摘要 ( 1297 )   PDF (479KB) ( 2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专家咨询法,从温泉资源质量、市场区位条件、区域支持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涵盖13个评价因子的温泉型旅游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为最大限度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将评价因子分为数值型和模糊型两种,综合运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在深入调研皖江城市带各温泉旅游地并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从市域层面对皖江城市带6个地区的温泉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显示: 合肥、马鞍山开发条件最优,其温泉旅游资源与市场区位及区域支持条件匹配良好;安庆、六安次之,宣城、池州较差。最后结合评价结论,先从文化和竞合2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温泉旅游地整体开发和提升的策略,再针对得分不同地区的开发现状和所处阶段,分别提出“共生模式”和“提升模式”两大对策

    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分布与丰度
    肖晋志| 刘息冕| 刘益搏| 徐亮| 欧阳珊| 陈家宽| 雷光春| 吴小平
    2012, (11):  1330. 
    摘要 ( 1624 )   PDF (372KB) ( 2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淡水双壳类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等生态系统中有重要功能。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的种类、分布及丰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双壳类34 种及亚种,隶属3科14 属。中游双壳类有8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河蚬;下游干流有34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河蚬、洞穴丽蚌和中国尖嵴蚌。赣江中游、下游干流双壳类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91 ind./m2、210±254 g/m2,267±441 ind./m2、2123±3148 g/m2。从赣江中游到下游干流双壳类物种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基于网格划分的宜兴市区滨水区可达性评价
    徐 慧|范颖骅|吕多智|崔岑
    2012, (11):  1336. 
    摘要 ( 1377 )   PDF (4775KB) ( 2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城市滨水区可达性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阻隔,还包括人们对滨水空间的需求及滨水区自身对公众的吸引力。依据潜能模型的概念,选取人口密度、滨水区综合质量和以土地利用表达的交通作为评价因子,借助ArcGIS93软件,建立了基于网格划分的滨水区可达性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等距网格划分以及定量计算网格内的人口密度、最小阻力成本和滨水区综合质量来进行滨水区可达性的定量评价。运用该模型评价了宜兴市中心城区居民至各滨水区的可达性水平,发现各滨水区平均可达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的是团氿,最低的是蠡河;对每个滨水区而言,可达性从空间上均呈现出以滨水区为中心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评价结果可为城市滨水区合理建设格局的制定和居民享用滨水区的公平性提供决策参考

    农业发展
    江苏省种粮补贴区域差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周 华 |周生路 |金平华
    2012, (11):  1342. 
    摘要 ( 1237 )   PDF (3069KB) ( 2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粮食种植补贴是农业补贴的核心内容。从现行种粮补贴政策出发,构建了差异化情景下种粮补贴效率的理论命题,并认为差异化补贴更体现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种粮补贴区域差异化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并对江苏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种粮补贴应呈现苏北>苏中>苏南的态势,最高值为总额的182%,分布在苏北地区,最低值为总额的117%,分布在苏南地区;各评价指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补贴政策地区间指向应有所不同;最后提出差异控制系数θ,通过对θ的选择,可以较为有效的控制种粮补贴差异波动范围,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简便的手段

    两晋以来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稻麦两熟复种的影响
    陈 超| 严火其
    2012, (11):  1350. 
    摘要 ( 1182 )   PDF (350KB) ( 2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太湖流域的稻麦两熟复种大约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317~589年),此后这一种植制度长期存在,并不断有所发展。考察发现,此一区域的稻麦两熟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并无突出的季节矛盾,只是有两个时期例外。这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19世纪。太湖流域历史上突出的季节矛盾不由人口、品种等社会原因引起,而由气候变化这一自然因素导致。明末清初和19世纪分别是历史上最为寒冷的时期,是气候变冷造成了这一区域稻麦两熟突出的季节矛盾

    生态环境
    基于景观尺度的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水文响应
    赵 阳 |余新晓 |贾子利
    2012, (11):  1356. 
    摘要 ( 1604 )   PDF (351KB) ( 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其中山区来水减少问题已成为该区域水资源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对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流域——红门川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水文动态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5年流域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其中,优势景观林地在研究时段内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势显著,增幅分别为431%和444%;水域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减幅达208%。(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有显著调节作用:随着土地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耕地面积的增加,1998~2005年流域平均年径流系数较1990~1998年下降77%;丰、平和枯水年径流系数则分别减少64%、31%和85%;当剔除降水因素后,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优化使得月径流系数减少16%~100%。(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呈现季节性,植物生长季径流调节尤为显著

    基于MODIS-EVI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变化的特征
    周 峰|许有鹏|吕慧华
    2012, (11):  1363. 
    摘要 ( 1299 )   PDF (5882KB) ( 3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2001~2010年MODISEVI植被指数产品数据,结合国家标准气象站逐月气温、降雨及日照时数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该区域西南部以林地为主,而东北部以农田为主,近10 a植被变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2%,以农田的转出和城镇的转入为主;(2)区域年最大EVI整体呈减少趋势(-0028/10 a),不同季节下,夏冬季均呈减少趋势(以2月和8月份最为显著),春秋季则呈增加趋势(以5月和10月份最为显著);(3)不同植被类型下,城镇和农田EVI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以城镇EVI下降速度(-0076/10 a)最为显著(R2=077),而林地变化较弱;(4)研究区湿润气候环境下,农田和林地年最大EVI与日照时数和气温多呈正相关性,与降雨多呈负相关性,其中以林地EVI与2~4月份日照时数的正相关性较为显著,城镇EVI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相对较弱,更多的是受城镇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蒸散速率的日变化——以宜兴市为例
    吕 文 |杨桂山 |万荣荣
    2012, (11):  1370. 
    摘要 ( 1369 )   PDF (342KB) ( 3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宜兴市盛道茶场3、9和20 a 3个不同植茶年龄的茶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静态箱/红外气体分析仪法,辅以植被生态监测和土壤湿度监测,研究茶园清明采茶前蒸散速率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3个不同植茶年龄的茶园日蒸散速率变化趋势一致,呈以12〖DK〗∶00~15〖DK〗∶00蒸散速率为峰值的单峰曲线;(2)虽然3 a茶园叶面积指数(LAI)最低,但最大平均日蒸散速率、一日内蒸散速率的极值、6〖DK〗∶00~18〖DK〗∶00最大总蒸散量、一日内不同时段的蒸散速率最大变化幅度均出现在3 a茶园;(3)茶园日蒸散速率与气温的日变化趋势相似,且两者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2=081*〖KG-*2〗*),在湿润条件下与土壤含水率日变化相关性不明显,但两者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南京地区7Be沉降特征
    杨本俊|杨浩|陈劲松|丁兆运|王小雷
    2012, (11):  1376. 
    摘要 ( 1334 )   PDF (293KB) ( 2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7Be是研究大气科学与地球化学的核元素之一,对研究短期过程的地表土壤颗粒迁移具有较大价值。为了解南京地区利用7Be进行土壤侵蚀示踪研究的合适时机,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南京地区各月的7Be沉降样品,经实验室化学实验处理和γ谱仪测量,计算7Be沉降通量,并分析7Be大气沉降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平均7Be沉降量为1 62178 Bq/(m2·a),沉降通量为066~1449 Bq/(m2·d),平均沉降通量为444 Bq/(m2·d);7Be沉降通量的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趋势,冬末春初和夏季是两个高值区;7Be沉降的а值冬春季较大,夏季最低;降雨量大小与沉降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三峡水库防洪调度运行对洞庭湖区防洪减灾的贡献
    欧朝敏|庄伟
    2012, (11):  1382. 
    摘要 ( 1200 )   PDF (427KB) ( 2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区为中国洪涝灾害频发地区之一。2010年的洪水是长江1998年大水后,也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所遇到的首次较大洪水,在5次洪水过程中,三峡水库实施了5次防洪调度,较大程度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长江中游荆江既是连接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纽带,又是沟通洞庭湖的水流通道。基于三峡水库出库流量与荆江三口、洞庭湖城陵矶的水文对应关系,以实测水情、灾情资料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揭示2010年汛期三峡水库防洪调度对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水压力及减少洪涝灾害损失的贡献率。结果表明:6~8月份三口入湖洪量减少约24261×108 m3,湖口城陵矶洪水位降低082 m;湖区减少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19983×108元,间接经济损失约0638×108元

    大型水利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段 凯 |肖伟华 |梅亚东 |郝彩莲 |王 旭
    2012, (11):  1395. 
    摘要 ( 1293 )   PDF (312KB) ( 2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洞庭湖区北靠长江,南汇湘、资、沅、澧四水,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然而近年来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开始呈现“旱涝并存、旱涝交替”的特征,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加剧。为探讨上游大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三峡工程与四水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结合近50 a来长江干流及四水水位与水资源情势的演变规律和总体趋势,对比分析了不同时间节点下洞庭湖区水位与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以期从众多的影响因子中辨识出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为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初期,对于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影响主要集中在荆南三口地区,而四水工程的影响相较之下并不显著

    国内外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胡小飞|傅 春 |陈伏生 | 廖志娟
    2012, (11):  1395. 
    摘要 ( 1231 )   PDF (2205KB) ( 3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加重,生态补偿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清晰地了解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以Web of Science、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1998~2011年有关生态补偿的929篇文献为基础,应用CiteSpace II 软件分析了论文发表数量、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等特征,并以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式,归纳了近年来生态补偿的重要学术文献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1998~2011年,生态补偿论文数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汇、REDD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分区及实施后的评价,湿地、自然保护区、流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补偿标准,计算机软件如GIS、SWAT、InVEST等在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是当前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较多;但近年来在森林、流域、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加强

    论跨界河流生态受益者补偿原则
    黄锡生|峥 嵘
    2012, (11):  1402. 
    摘要 ( 1215 )   PDF (465KB) ( 2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跨界河流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各沿岸国的切身利益。在国际水法中确立跨界河流生态受益者补偿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着深刻的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国际、国内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实践经验。沿岸各国在公平分享跨界河流生态利益的同时,负有分摊跨界河流生态保护成本的义务。跨界河流生态受益者补偿原则应当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加以落实,包括基础调查制度、效益评估制度、成本分摊制度、受益补偿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

    自然灾害
    我国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变化分析
    郭 渠 |李 瑞 |周 浩 |程炳岩 |孙卫国 |张天宇
    2012, (11):  1409. 
    摘要 ( 1364 )   PDF (2373KB) ( 3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50 a来三峡库区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过去50 a,三峡库区年均高温日数为2407 d,存在23和31 a尺度的周期振荡,于1979 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3669 ℃,具有3 a尺度的变化周期。8月的高温日数最多且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最高。20 世纪80年代高温日数与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负距平,在21 世纪最初10 a,高温日数显著增加,高温日平均高温气温增高。三峡库区高温日数呈峡谷多,山区和丘陵少,库区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特点。三峡库区蓄水后高温趋势变化不显著

    2005~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间变化特征
    马玉玲|袁艺|程姚英
    2012, (11):  1417. 
    摘要 ( 1166 )   PDF (2855KB) ( 2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是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2005年被纳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发展变化和“以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新思路。收集整理2005~2010年国家启动的历次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情况,对应急响应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2005~2010年,国家共针对130次重大灾害事件启动应急响应235次,各级别响应的比例与灾害发生的频次比例相当;(2)近年应急响应以洪涝、台风及其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为主,高发重发期在汛期(6~9月),尤以7月为最;而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风雹灾害的关键期分别为春夏秋三季、冬春季节和春末夏初;(3)应急响应特征研究启示减灾救灾工作要因时、因地、因灾制宜,并加快基于过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脆弱性机理研究等 .

    第二届鄱阳湖国际高端讲坛专家观点综述
    傅 春|罗海平
    2012, (11):  1425. 
    摘要 ( 1074 )   PDF (118KB) ( 2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