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26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7-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地区人口密度模型及增长模式:1982~2010
    程林,陈晨
    2017, (07):  955.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1
    摘要 ( 1048 )   PDF (825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熵值法对上海、南京和杭州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ArcGIS点距离工具测算各空间单元到沪宁杭的距离,然后借鉴重力模型,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3个城市经济区,并进行区域人口密度模型拟合。相比线性、指数和乘幂模型,对数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经济区内各县、县级市或市辖区人口密度与其到各自经济区中心距离的关系。而相比上述基础模型,基于基础模型的二次模型拟合的判定系数更高,拟合效果更好。其中,对数二次模型拟合的判定系数最高,且明显优于基础模型。基于对数二次模型的人口密度变动的空间差异,沪、宁、杭经济区增长模式可以总结为“强向心集聚”和“近域扩散”,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增长模式存在差异。
    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廖传清,郑林
    2017, (07):  96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02
    摘要 ( 642 )   PDF (1841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群日益成为我国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基于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和城镇化格局现状分析,采用湘鄂赣3省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与城镇化格局的空间变化。研究发现:①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衡,武汉、长沙、南昌3大省会城市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集中地,人口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但城市群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单核心结构向多核心结构的发展趋势;②人口“镇”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水平经历了由以长江为界北高南低分布向沿长江、京九和浙赣沿线地区分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核心结构的城镇化格局;③对比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人口集聚度对城镇化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区域城镇化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显著。关键词: 人口分布;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
    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基于超效率DEA 模型和面板回归分析
    陈万旭,李江风, 朱丽君
    2017, (07):  97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3
    摘要 ( 553 )   PDF (1056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我国中部6省近15a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效,探索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路径,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EMS31软件测度了我国中部6省80个地级单元2000~2014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GeoDa095i软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在分析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中部6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4年间处于DEA有效的地市数量逐渐增加,处于波动上升的地市有52个,呈现下降趋势的有28个,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DEA效率值相对高于其他地区;(2)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空间分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3)产业支撑因子、产业吸引因子、产业发展因子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影响较为显著,而产业鉴别因子影响相对较弱。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客运总量、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基于研究结果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超效率DEA;面板估计;空间分析;中部地区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 ——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李晓庆,姜博*,初楠臣
    2017, (07):  98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4
    摘要 ( 500 )   PDF (706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协调,对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的综合确权法以提高指标权重精度,基于耦合度、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分析与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沿海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优化程度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表现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逐步趋向于中高度协调,长三角、珠三角趋于中低度协调;研究前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是影响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后期京津冀新型城镇化超前发展,长三角则逐步趋于土地集约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进步显著,但仍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
    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耕地集约利用对耕地实际产能的影响研究
    侯现慧,王占岐,杨俊,刘婧鸣
    2017, (07):  99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5
    摘要 ( 449 )   PDF (835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确识别不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耕地实际产能的响应规律是指导耕地利用投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在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实际产能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耕地实际产能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利用标准耕作制度二级指标区,对湖北省进行了市域尺度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豫皖丘陵山区、沿江平原区和盆周秦巴山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耕地实际产能已呈现倒U曲线关系,证实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可以有效识别不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耕地实际产能的响应规律。将各市耕地利用投入水平与相应临界值进行对比,得出襄阳等市应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调整耕地利用投入结构,发挥耕地集约利用的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而随州等市则需加强耕地利用投入结构优化,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的结构效益。该研究可为优化耕地利用投入结构和制定差异化耕地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耕地实际产能;库兹涅茨曲线;湖北省
    长江流域土壤相对湿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吴娜,石培基*,朱国锋, 潘翔
    2017, (07):  100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6
    摘要 ( 1062 )   PDF (1333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992~2012年长江流域196个土壤观测站的旬土壤相对湿度资料为基础,通过线性趋势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0~50 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年际、年内时空分异和季节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和NDVI要素探寻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年均土壤相对湿度自1992年以来整体上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26% /a。江源地区土壤相对湿度增幅大于其他地区。(2)土壤相对湿度表现为东南和西南部较高,东北和西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3)四季土壤相对湿度增加的强烈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秋季、冬季、夏季、春季。(4)土壤相对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潜在蒸发减少和NDVI增加。关键词: 土壤相对湿度;年际变化;影响因素;NDVI;长江流域
    基于自然生态单元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郭葳,苏伟忠,陈维肖,陈爽,杨桂山
    2017, (07):  10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7
    摘要 ( 615 )   PDF (1845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经济和社会视角的国家尺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而全国城市空间格局的自然生态关联性呈现新的研究需求。由此通过自然生态单元等级划分并与城乡建设用地叠加,揭示了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在自然生态单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主要问题:在一级生态功能区中,生态调节区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北等生态脆弱地区,但其内部城乡建设用地占比最小仅为069%,产品提供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占比为274%,人居保障区面积最小且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其城乡建设用地占比最大,高达1120%;城乡建设用地在自然生态单元的分布差异总体由自然地貌与大河流域特征决定,城镇群区、农产品提供区和土壤保持区占据7954%的城乡建设用地,位于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等地貌特征为主的胡焕庸线东南部;城乡建设用地分布格局也表现为东多西少,与我国三大阶梯的地势格局分布较为一致;上述格局关联性体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近些年来在开发需求膨胀和工程技术进步等人为因素驱动下,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向较高海拔地区的扩张趋势。这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基础信息,也为辨识中国城市空间组织和演化机理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自然生态单元;中国
    江苏省城乡空间融合的形态演化研究
    车冰清,陆玉麒,王毅
    2017, (07):  102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8
    摘要 ( 610 )   PDF (2099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1980~2010年5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数据源,获取江苏省近30 a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数据,在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支持下,分析城乡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揭示城乡空间融合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并归纳不同类型的城乡空间融合模式。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扩展方面,数量变化呈先平缓后急剧增长特征,空间形态变化首先以外部扩展为主,然后进入斑块边缘间的填充扩展的循环过程,苏锡常地区城镇空间的扩展最为密集;(2)农村地域变化方面,总量呈小幅增长态势,江苏北部沿淮河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密集,沿江地区逐渐形成农村建设用地的次级密集区;(3)城乡空间融合过程方面,城乡空间开始由离散扩展逐步向粘合扩展过渡,城乡连通程度逐步提高,苏南地区城乡粘合扩展最为明显;(4)城乡空间融合的动力机制和地域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开发区和新城区的快速建设是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依据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和主要动力因素,江苏省具有3种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类型:枢纽链接模式、集聚吞并模式、融合扩展模式。关键词: 城乡融合;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地域模式;江苏省
    围垦后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陶燕东1,2,于克锋1,2,何培民1,2, 孙彬1,2,历成伟1,2, 赵萌1,2, 方淑波1,2*
    2017, (07):  103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09
    摘要 ( 488 )   PDF (1173KB) ( 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5年9月~10月期间对2012年底围垦后南汇嘴区域的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湿地系统进行了调研,运用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方法,基于101个样地土壤的有机碳、总磷、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正磷酸盐、pH、含水率、粒径、盐度、滩涂高程等12个环境因子数据,探讨了围垦后海三棱藨草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的分布与滩涂高程具有显著正相关 (P < 005),海三棱藨草群落主要分布在南汇滩涂25~34 m高程范围内;海三棱藨草的密度、盖度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结论认为滩涂高程和土壤盐度是影响海三棱藨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未来需要结合围垦后的水动力变化过程数值模拟,对海三棱藨草生态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响应过程及机制进行研究,以进一步确立海三棱藨草对围垦工程响应的关键阈值。研究对围垦工程后的滨海湿地植被恢复及滩涂生态修复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围垦工程;湿地生态系统;海三棱藨草;空间分布;梯度分析
    城市化进程下南昌市城区水系格局与连通性分析
    傅春,李云翊,王世涛
    2017, (07):  104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0
    摘要 ( 460 )   PDF (982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当前城市化引起的水系结构单一化、河流连通性减弱以及水生态环境等问题,以南昌市城区为例,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图像,分析城市化影响下土地利用的变化;基于1958年地形图与2010年江西省水系图,通过GIS提取两期南昌市城区水系图,选取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指标进行水系格局分析,并引入图论理论讨论两时期的水系连通性。结果表明:(1)20 a间城镇用地面积增加17473 km2,水域面积减少3404 km2。研究区水域面积随城镇用地增加而缩减;(2)城市化进程中,研究区河流水面率、河网密度和河频率均下降,支流发育薄弱,河网复杂度下降;(3)赣江以北水系连通度降低,赣江以南区域水系连通度提升。 该研究将为城市化地区河流水系保护提供支持与参考。关键词: 水系格局;连通性;城市化;指标体系;南昌市
    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研究
    赵玉,张玉,熊国保
    2017, (07):  1049.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1
    摘要 ( 686 )   PDF (710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可为建立和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在随机效用理论框架下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了赣江流域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着重研究了心理距离、心理所有权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引入区位和类别虚拟变量对比分析了异质性支付意愿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赣江流域593份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居民感觉河流离自己越远,则其支付河流生态服务价值的意愿越低;居民对河流的心理所有权越强烈,则其支付河流生态服务价值的意愿越高;对水质满意度较低、对环保部门的信任度较高是下游居民支付意愿偏高的主要原因;与赣江的心理距离较远,对环保部门的信任度较低是抗议性响应群体支付意愿偏低的主要原因。研究得到的政策启示在于政策制定者在设计生态补偿制度时应该重视居民支付决策的心理机制,因人因地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从心理上缩短人与河流的距离,提升居民对河流的占有感,都有助于提高赣江流域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关键词: 生态补偿;随机效用;心理所有权;支付意愿;赣江流域
    1996~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大气环境污染效应
    夏会会,丁镭,曾克峰,刘超
    2017, (07):  1057.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2
    摘要 ( 431 )   PDF (1705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区域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度了1996~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3个指标之间的脱钩程度,并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特征进行了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两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状况有所改善。(2)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气排放整体经历了从扩张性负脱钩到相对脱钩发展的趋势,表明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染同步增长。经济发展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是促使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因素。(3)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整体上经历了从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均是造成各地区两种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能源效率是各地区两种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在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控制过程中,需加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也需坚定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且注重各省市间的减排差异和防范污染产业的区域转移。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大气环境;脱钩分析模型;LMDI分解模型
    阳澄西湖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葛优,周彦锋,吕大伟,尤洋
    2017, (07):  106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3
    摘要 ( 429 )   PDF (840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阳澄西湖水体叶绿素a和水质理化因子的逐月监测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叶绿素a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全年变化范围为1193 μg/L~6667 μg/L,平均值为2754 μg/L±2034 μg/L。最小值出现在2016年1月,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8月。叶绿素a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差异,叶绿素a在断面Ⅰ浓度最高,其次是断面Ⅱ和断面Ⅳ,断面Ⅲ最低。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计算阳澄西湖营养状态,得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范围为507~593,年平均值为556,水体总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综合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合生产实践对阳澄西湖总氮(TN)、总磷(TP)和氮磷比(N/P)取对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无相关关系,与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磷比呈极显著负相关,阳澄西湖可能是一定程度的磷限制湖泊。关键词: 阳澄西湖;叶绿素a;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江阴市典型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和风险评价
    宋兰兰,杨艳青
    2017, (07):  1076.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4
    摘要 ( 564 )   PDF (1054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摸清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r、As)含量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评价其污染状况,计算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江阴市河流沉积物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企业和城市径流双重影响,Cu、Zn、Pb峰值在汛期,As、Cr峰值在非汛期;污染负荷指数和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非汛期污染略轻,地累积指数法引入背景波动参数而使其评价结果较乐观。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都为轻微风险级别;致癌风险处于10-3数量级,非致癌风险数量级为10-7,致癌风险为人体健康风险主要承担者。潜在生态风险汛期高,人体健康风险非汛期高,这可能是重金属元素对致癌风险以及生态风险的贡献不同所致。关键词:江阴市;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健康风险指数
    华南湿热区小流域水沙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以五华河为例
    叶晨,张正栋,张杰,朱汝雄,董才文
    2017, (07):  108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5
    摘要 ( 460 )   PDF (900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韩江上游梅江的一级支流五华河为研究区域,选取近30a来的径流、泥沙和降雨数据,运用累积滤波器、MannKendall、R/S、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模型方法,分析径流、泥沙的年际变化特征、突变和相关关系,并在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径流、泥沙的变化规律以及贡献率。结果表明:(1)径流年际变化总体略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输沙量则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2)未来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可能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3)径流量在1981~1985年、1997~2001年和2004~2008年这3个时段内发生突变;输沙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4)单位水流的含沙量较少,河床基本处于冲刷状态;(5)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为73%,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为27%;输沙量快速减少的变化中,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21%,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79%。可见降水是五华河流域径流量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人类活动是输沙量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关键词: 五华河;径流变化;输沙量变化;人类活动
    基于下垫面年地表温差的武汉市PM10空间分布的估计
    寇杰锋,何报寅,刘芳,胡柯
    2017, (07):  109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6
    摘要 ( 621 )   PDF (1365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某一时刻或短期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而一年或多年平均分布则主要取决于排放源。这些排放源与城市交通道路、工业区、城市建成区和开发区等的下垫面分布密切相关,而年地表温差可以综合反映下垫面的这些特性,所以可以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建立模型来估计年平均PM10的空间分布。以武汉市为例,首先利用Landsat 8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出2013年和2014年夏天和冬天的地表温度,计算出地表温差值;然后,根据影响随距离衰减的地学原理,利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得到任意像元处年地表温差加权值,并与地面实测的2013年和2014年PM10年均值做一元线性回归,通过精度对比寻找到最佳年地表温差加权值,并得到空间分布估计模型,其拟合优度R2达到0655和0752;最后利用该模型得到武汉市2013年和2014年PM10年均值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武汉PM10年均值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主城区,郊区部分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PM10也较高,低值区分布在郊区乡镇、偏远山区以及有大型水体的地方。由于新方法充分考虑了下垫面的影响,与克里金内插相比,更能精细地刻画和反映PM10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而且简单有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PM10空间分布;下垫面;年地表温差; 反距离加权;一元线性回归
    基于ISO14067的长江上游某水电项目碳足迹分析
    杜海龙,李哲,郭劲松
    2017, (07):  110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7017
    摘要 ( 1805 )   PDF (876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江上游某大型水电站为案例,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碳足迹量化标准(ISO14067)评价流程,对该水电站全生命周期(建设阶段,运行维护阶段,退役阶段)碳足迹进行估算,并着重考虑了蓄水前后水库温室气体通量差异。研究以碳足迹系数和能源回收率作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命周期碳足迹为5 4170万t CO2eq,碳足迹系数为70~131 g CO2eq/kW?h,中位值为94 g CO2eq/kW?h,该水电站项目能源回收率达2364。与各种能源电站以及国内外同类型水电站相比较,该水电站碳足迹明显较低,且能源回收率显著较高,说明以该水电站为代表的我国西南水电具有显著的优质性,大力开发水电能有效节能减排,明确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于水电站碳足迹评估的适用性。关键词: 长江上游;水电;温室气体;生命周期;不确定性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