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2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7-08-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刘满芝,刘贤贤
    2017, (8):  11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1
    摘要 ( 421 )   PDF (905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人口规模、收入水平、消费倾向、节能政策和技术等因素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200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各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城镇生活能源强度、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总人口、政策综合力度6个因素的增长率每变化1%,将会引起城镇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长率0.9322%0.8537%(0.559 2+0.169 2lnDI)%0.599 8%0.408 0%-0.012 0% 的变化,表明除节能政策外,其余5因素均正向促进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其中生活能源强度对城镇生活能耗影响最大,节能政策虽会抑制城镇生活能耗增长,但作用较为微弱。政府需继续加强节能政策综合实施力度,从而实现生活能源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
    中国无船承运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梁双波,曹有挥,吴 威,张 宇
    2017, (8):  112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2
    摘要 ( 434 )   PDF (1300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船承运企业对国际货物流通领域和区域内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2006~2013年中国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为研究样本,从宏观区域、省级行政区和城市等多层尺度来刻画和分析中国无船承运企业的分布特征,并从多种因素来探讨无船承运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空间维度上,中国无船承运企业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沿海地区多于内陆,东部地区明显多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尤其上海与广东2省市集聚明显,而在城市尺度上非均衡性分布更加突出,已形成明显的集聚区和稀疏区。在时间维度上,中国无船承运企业总量和拥有无船承运企业城市数量都呈递增趋势,但区域间递增幅度有所差异。综合交通网络、区域外贸经济发育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商务支撑条件等是影响中国无船承运企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无船承运企业;空间格局;集聚;中国

    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的重心迁移及耦合协调性研究
    陈 莹,胡梦可,方 勇
    2017, (8):  113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3
    摘要 ( 445 )   PDF (1277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利用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武汉市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数据,对武汉市、主城区、远城区的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经济发展重心迁移及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重心迁移上,武汉市远城区相对于主城区重心迁移距离更大,迁移方向更为杂乱;(2)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上,主城区较为和谐,江汉区为高度协调型,硚口区和青山区为经济发展略微滞后型,其他主城区为土地发展略微滞后。远城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程度基本处于不协调的状态,除了汉南区属于经济滞后型,其他均为土地发展滞后型。
    关键词: 经济重心;土地利用程度重心;耦合协调性;武汉市;主城区;远城区
    农业发展
    山地农业种植结构演变特征及其调控途径分析 ——以贵州省为例
    邓灵稚, 苏维词,杨振华,郑群威
    2017, (8):  114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4
    摘要 ( 471 )   PDF (1155KB) ( 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山地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制定种植结构的调控途径,采用C-PCA耦合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对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的15个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逐渐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分别以7.24%和2.95%的速率增长;(2)通过C-PCA耦合模型的贡献率得出种植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仓储运输业比重、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农业人口比重,其对应累计贡献率达86.04%;(3)调控山地农业种植结构,不仅需要发展山地高效复合型农业,提高种植系统抗灾能力,还需借助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云平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 山地;种植结构;驱动力;C-PCA;调控途径

    基于辅助变量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模拟
    江叶枫,郭 熙,叶英聪,孙 凯,饶 磊,宋青励
    2017, (8):  115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5
    摘要 ( 216 )   PDF (2027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快速准确获取省域尺度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状况。以江西省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 16 582 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借助四方位搜索法、地统计学和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环境因子和邻近信息作为辅助变量,构建基于地理坐标与辅助变量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普通克里金法结合的方法(BPNN_OK)、基于地理坐标与辅助变量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和普通克里金法结合的方法(RBFNN_OK)和普通克里金法(OK法)3种方法,模拟省域尺度下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对 2 416 个验证样点进行独立验证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辅助变量的神经网络模型较普通克里金法有较大提升。BPNN_OK法对土壤有机质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较OK法分别降低了2.76 g/kg、2.34 g/kg、9.83%,RBFNN_OK法较OK法分别降低了2.70 g/kg、2.29 g/kg、9.61%。研究显示,基于辅助变量的神经网络模型与OK法结合的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模拟精度,并且存在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辅助变量;神经网络模型;空间分布模拟
    三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氮素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姜世伟,何太蓉,汪 涛,唐家良,朱 波
    2017, (8):  115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6
    摘要 ( 399 )   PDF (1010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峡库区消落带坡地的自发农用较为常见,消落带的这种利用方式可能加剧养分流失并对库区水环境造成影响。通过对库区2011~2013年3个落干期消落带农用坡地的地表径流、壤中流中氮素形态与浓度进行定位监测,研究消落带农用坡地氮素流失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常规施肥下,消落带农用坡地侵蚀模数为1 443 kg/(hm2·a),落干期内坡地平均径流量为230 mm,径流系数为0.58,其中壤中流流量占总径流量的77%。历次降雨产流事件中常规施肥处理时,地表径流、壤中流中TN平均浓度分别是4.85±0.85、20.73±2.05 mg/L,落干期地表径流(泥沙)和壤中流的TN流失量分别为6.63±1.19、35.22±3.38 kg/hm2,分别占当季施肥量的2.2%、11.7%。可见,随壤中流流失是三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量施肥处理使地表径流(泥沙)、壤中流TN流失通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5%、48%,表明减少氮肥用量可以显著降低消落带农用带来的环境风险,建议消落带农用地氮肥进行减量施肥,使其既不影响作物产量,也显著降低氮流失。
    关键词: 三峡水库;消落带;地表径流;壤中流;氮负荷;减量施肥
    生态环境
    花桥典型地块景观格局及植被群落结构指数评价与制图研究
    赵 兵,赵鹏蕾,韦 薇
    2017, (8):  1169.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7
    摘要 ( 174 )   PDF (2785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过程是规划过程的重要维度。与中国法定规划体系相衔接的生态单元分类、评价系统的构建,是生态研究与城乡规划之间的一座桥梁。选取昆山花桥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Landsat遥感数据TM影像图为主要数据源。在城乡生态单元制图的基础上,从区域景观格局的宏观角度分析城市化、乡村以及城乡交错带三类典型地块的生态用地特征。研究表明:城市水体形态过于笔直、公园绿地分布过于集中,城乡交错带水体破碎化严重、人工景观呈集聚状的发展趋势,乡村地块水体受农业活动影响严重、农田景观应重点保护等。进而从微观角度进行植被群落结构指数评价,作为生态信息的重要补充。根据植被指数图谱可得花溪公园附近的植被群落结构指数较高,河道两侧的线性连续性整体尚佳,植被群落结构丰富,而道路两侧的植被较为单一等。旨在提供一种城市生态评价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生态格局分析到植被群落结构评价,希望能更清晰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价值差异,为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生态基础性数据。
    关键词: 生态单元制图;景观格局;植被群落结构;绿地系统规划
    太湖西北部湖区入湖河流氮磷水质标准修正方案研究
    许 晨,万荣荣,马 倩,杨桂山
    2017, (8):  118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8
    摘要 ( 378 )   PDF (1246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氮磷污染一直是太湖流域的首要污染问题,有效遏制氮磷入湖量的增加是治理太湖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河流和湖泊氮、磷水质标准存在差异,即河流无总氮控制指标、河湖总磷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往往造成通过控制入湖河流污染来改善太湖湖泊水质时,湖泊污染物浓度往往达不到治理目标。以太湖西北部湖区及其入湖河流为例,利用BATHTUB模型模拟入湖河流与湖泊TNTP的关系,推算太湖在满足现行湖泊水质标准中TNTP各类别目标值的情形下的环境容量并以此环境容量决定入湖河流的水质,进而提出相应的方案进行比选,从而提出太湖入湖河流氮磷水质标准修正方案。结果表明:(1)当太湖入湖河流执行现行河流水质TP标准时,对应湖泊的水质TP超标,并不能达到保护湖泊的目标;(2)当太湖西北部湖区入湖河流TNTP执行现行湖泊水质标准,对应湖区水质均能达标并且优于目标限值,然而该方案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太湖区域的实际参考意义不足;(3)以现行湖泊水质标准TNTP各类别为目标值反推计算入湖河流水质指标,既能保证湖泊水质达标,又不会使河流水质标准过于严格,因此其结果可作为入湖河流水质标准修正的参考,从而提出太湖入湖河流TNTP水质标准建议方案。

    关键词: BATHTUB;太湖;入湖河流;TNTP;水质标准

    鄱阳湖蝶形湖泊水体氮磷等的变化及污染初步评价
    刘 新,许梦文,赵 珍,蒋 豫,蔡永久,唐晓岚
    2017, (8):  1189.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09
    摘要 ( 321 )   PDF (1511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于2014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鄱阳湖蝶形水域的9个湖泊进行了采样,并对湖泊水质基础性指标TN、TP、NH3-N、NO-3-N、NO-2-N、溶解性磷酸盐、TOC、CODMn和叶绿素a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据此同时运用单因素评价法、均值型指数综合评价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鄱阳湖蝶形水域的地表水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以更全面和准确地反映鄱阳湖蝶形水域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1)鄱阳湖蝶形水域水质总体符合GB3838-2002III类水标准;(2)7月水质总体优于12月水质。12月总氮含量和总磷含量基本都高于7月,叶绿素a含量除中湖池12月值略低于7月外,其它点位12月值均高于7月。7月总氮值为0.6~1.3 mg/L,总磷值为0.02~0.15 mg/L,叶绿素a为2.2~6.7 mg/L;12月总氮值为0.6~2.0 mg/L,总磷值为0.04~0.19 mg/L,叶绿素a为3.8~34.7 mg/L;(3)7月和12月水质营养状态介于中营养和轻度富营养,水体主要污染物质为总氮和总磷。7月蚌湖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其它点位为中营养,12月除常湖、梅溪湖和大汊湖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其它点位均为轻度富营养;(4)位于南部的象湖、常湖、白沙湖和大汊湖水质整体较其它蝶形湖泊差,主要是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赣江和饶河的污染输入影响所致。基于以上调查测试结果提出保护和改善鄱阳湖水环境的可行性措施,以促进鄱阳湖蝶形水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鄱阳湖;蝶形水域;水环境质量评价;营养状态评价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余江县生态网络构建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余江县生态网络构建
    陈竹安,况 达,危小建,张立亭
    2017, (8):  1199.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0
    摘要 ( 369 )   PDF (2756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城市生态斑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逐年增加,构建生态网络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余江县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和景观指数法,提取对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并基于MCR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潜在廊道,再基于重力模型、中介中心度等对关键廊道及踏脚石斑块进行识别并提取,从而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网络。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与MCR模型有机的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识别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根据斑块的中介作用选定踏脚石斑块,明确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优先度,将景观中的潜在生态源地及廊道作为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能够更加科学地为余江县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 MSPAMCR;生态网络;景观连通性;余江县
    丹江口水源区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研究
    胡圣,夏凡,张爱静,龚治娟,周正,王英才
    2017, (8):  120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1
    摘要 ( 318 )   PDF (1279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管理的基础。以高程、干燥度及年均径流深为一级分区指标,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人均GDP为二级分区指标,将丹江口水
    源区分为6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区和19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比较不同分区的水生境状况及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发现一级分区间的水生境状况与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均存在差异,二级分区之间虽然有部分
    生境指标较为接近,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证明了分区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水源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区;水资源;丹江口水源区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与管控——以贵州赤水河流域为例
    赵卫权,杨振华,苏维词,李科
    2017, (8):  121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2
    摘要 ( 329 )   PDF (3986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岩溶地区典型流域——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08、2013年4期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ArcMap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流域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构建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体 系与管控措施。研究表明:2000~2013年赤水河流域无风险区、潜在风险区、轻度风险区分别由1.66、2.95、75.41 km2上升至5.63、21.81、115.45 km2,而中度、重度风险区却分别下降了35.6和40.27  km2;历年生态风险演变格局为以城乡建设用地为中心,生态风险由轻度、中度、重度向潜在或无风险区过渡,轻度、中度、重度主要以点状扩散或增加,潜在及无风险区则连片分布于农田区和山地丘陵 区;基于不同生态风险区的风险源管控对策,对建立流域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降低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维护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景观格局;贵州赤水河;流域;生态风险
    基于GIS和RUSLE模型的万州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陆传豪,代富强,刘刚才
    2017, (8):  122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3
    摘要 ( 348 )   PDF (3427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保持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代表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所起到的削减和改善作用。以万州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降雨、DEM等数据建模,探 讨万州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万州区土壤保持总量为1.43584×105 t/a,单位面积年均土壤保持量为417.91 t/(hm2·a),具有较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2)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受地形和人类活动等的显著影响,东南部山地区域较高,而铁峰山与方斗山之间的长江河谷较低,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分布状况大致相反;(3)坡度角度, 15°~25°坡度区产沙量最大占全区41.56%,8°~15°区域次之,这两个坡度区人地矛盾最为集中;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侵蚀最为强烈,而林地侵蚀微弱并表现出很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
    对万州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万州区; 土壤侵蚀; 土壤保持;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基于GIS的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研究——以星云湖流域为例
    朱军,李益敏,余艳红
    2017, (8):  1237.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4
    摘要 ( 978 )   PDF (3022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星云湖流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星云湖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优化。选取海拔高程、坡度、
    土壤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土地覆被(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距自然保护区距离、距离建设用地和距水源距离等因素为阻力因子叠加生成综合阻力要素,根据GIS空间成本距离分析
    原理,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进一步规划优化流域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1)从各安全等级面积比例和平均生态安全指数角度,星云湖流域中度安全占流域总面积的45.81%,高度安全为25.24%,较低安全为21.05%,不安全占7.9%,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2.95,流域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中度安全,生态系统健康一般,但部分地区生态安全性较低,主要 分布在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应重视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坡度、水土流失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环境要素)、土地利用格局和距离建设用地(人类活动干扰要素)等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的主要因子;(2)识别规划了中枢生态源、核心型生态源斑块、一般生态源、多种级别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等构成的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的流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对不同层次和结 构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或战略点进行针对性建设保护,将有效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性和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加强流域生态稳定安全。
    关键词: 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态安全;星云湖流域
    基于加权叠加模型的高原湖泊流域重要生态用地识别——以星云湖流域为例
    李益敏,管成文,朱军,余艳红
    2017, (8):  125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5
    摘要 ( 398 )   PDF (3305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用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星云湖流域为研究区,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从水土保持、地质灾害规避与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安全4个 方面,构建了流域重要生态用地识别指标及其识别方法,并识别出流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加权叠加模型更适用于高原湖泊流域重要生态用地识别;(2)根据生态用地重要性分为核心型、辅助型、过渡型和非重要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75.98 km2、105.05 km2、89.47 km2和65.11 km2,分别占流域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2.64%、31.30%、26.66%和19.40%。识别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重要 生态用地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以星云湖流域作为高原湖泊流域的典型,为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方向,以期协调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重要生态用地;GIS;加权叠加;高原湖泊;星云湖流域
    云南森林生态功能区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WTP)影响因素及差异性分析
    文清,尹宁,吕明,张皓东,王雨濛
    2017, (8):  126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6
    摘要 ( 356 )   PDF (1061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补偿是协调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化解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的有效手段,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深远。基于云南省5个州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云南森林 生态功能区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户愿意为生态补偿付费,影响其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是否兼业、家庭人口数、非农收入比重、生态补 偿重要性认知、森林经济效益是否比生态效益重要、生态环境满意度、政府是否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政策执行信任度以及信息获取难易程度;其中年龄、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和信息获取难易程度对专 业户支付意愿有重要影响,而家庭人口数、非农收入比重以及获得政府补偿的情况对兼业户支付意愿有重要影响;是否兼业、非农收入比重、对生态补偿了解程度以及信息获取难易程度对传统散户支付意愿影响较大;对政策执行的信任程度和产业发展程度对种植大户支付意愿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完善政府农村就业服务职能,鼓励农户非农就业、创业;完善生态功能区环境教育体系和宣传制度建设,强化农户环保意识;强化政府职责及其政策推广、执行力度,构建综合、完善的生态补偿宣传媒介;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措施等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云南森林生态功能区;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WTP);影响因素;差异性
    自然灾害
    洞庭湖流域近54 a来冬季降水及其异常环流特征分析
    尚程鹏,章新平,张新主,姚天次,王婷
    2017, (8):  127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8
    摘要 ( 401 )   PDF (5540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洞庭湖流域96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洞庭湖流域近54 a 来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典型冬涝、冬旱年的大气环流及水汽输送形势进行分析 ,并讨论逐年冬季降水与同期欧亚环流指数(EUCI)、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4 a,流域冬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降水偏 少,80年代降水开始增多,其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降水偏多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又呈波动减少的趋势。此外,流域冬季平均降水量和冬季降水标准差均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 征。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形势来看,典型冬涝年和冬旱年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反,表明流域冬季异常降水是与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异常密切关联的。计算发现,逐年冬季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散度和欧亚环
    流指数与流域冬季降水均具有较好的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43、-0.68、-0.53,通过0.01的信度检验。
    关键词: 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
    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变化特征
    唐国华,胡振鹏
    2017, (8):  1274.  doi:10.11870/cjlyzyyhj201708017
    摘要 ( 4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收集了鄱阳湖流域公元381~1949年共435 a水旱灾害历史记录。结合历史气候变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划分了干旱、湿润历史周期及其起讫时间,根据历史记录承载的信息对水旱灾情严重程度进行 科学分级并赋予相应湿润指数值。通过改进水文统计中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分别率定了公元960~1949年期间各湿润、干旱时期湿润指数的均值、方差和离差系数,研究了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 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元960~1698年鄱阳湖流域经历了湿润—干旱相间的3个周期,1699~1949年遭遇长达250 a以上的湿润多雨气候。湿润期遭受洪灾年份比旱灾年份多,且大洪灾年数远比于大旱灾年数多;干旱期遭受旱灾年数略多于洪灾年数,但大旱灾年数比大洪灾年数多一些。研究结果对探索鄱阳湖演变、湖区资源开发利用和湿地生态系统演进的历史过程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气候变化依据。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旱灾害;历史记录;演化特征;鄱阳湖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