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2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9-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类型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类型宏观视角的分类 
    郭贯成, 彭紫新, 周志伟
    2019, (02):  241-24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1
    摘要 ( 419 )   PDF (840KB) ( 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近年来企业变化趋势和新时代下对企业改革新要求,基于宏观视角对企业类型进行分类,结合2008~2016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其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类型中,地区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产权类型中,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规模类型中,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技术类型中,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提高在5%显著性水平上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工业企业类型不同将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应注重工业企业内部改革和转变。 
    基于灯光数据的中国县域城市规模时空格局分析
    周 翼, 谢保鹏, 赵鸿雁, 陈 英, 裴婷婷, 刘士琪
    2019, (02):  250-26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2
    摘要 ( 827 )   PDF (3242KB) ( 1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掌握城市规模时空格局演化规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平均灯光强度表征城市规模,采取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xploratory time-space data analysis,ESTDA)的研究框架对我国1992~2015年的县域城市规模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县域城市规模的核心-边缘结构与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但趋向动荡,城市规模变化呈现出“稳步增长”、“逐级递增”的特点,城市局部关联较弱,缺乏共同向上跃迁的动力;(2)京汕断裂带、110°E与100°E三条LL断裂带将城市规模空间格局割裂,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但城市规模空间格局有可能突破胡焕庸线;(3)2003年后城市规模的局部空间动态性、增长波动性与局部依赖性增强。东部的局部空间动态性趋于稳定,中西部局部空间动态性开始增强,城市规模增长波动性与局部依赖性重心向南方与东北方向转移;(4)自然因素、交通状况、城市行政级别、政策导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空间临近效应是影响县域城市规模时空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利用灯光数据进行城市规模研究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未来应该着力构筑东中西部互联互动的网络通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江经济带网络空间特征研究
    陈 博, 陆玉麒, 潘 颖, 舒 迪,
    2019, (02):  261-26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3
    摘要 ( 532 )   PDF (4654KB) ( 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选取10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长江经济带100个空间单元作为研究样本,借鉴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以及复杂网络理论,探索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网络的等级体系、空间格局、网络联系以及网络复杂性特征。研究表明:节点城市的网络组织能力差距明显,已形成区域性、次区域性、地方性以及次地方性4个层级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装备制造业网络组织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形成三大核心区,联系网络总体呈现出从长三角地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逐渐拓展的趋势;同时整体网络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连通性,且复杂网络特征与城市网络地位具有显著关系。
    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郭晓敏, 揣小伟, 张 梅, 梁华石, 李建豹, 左天惠
    2019, (02):  269-58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4
    摘要 ( 528 )   PDF (2069KB) ( 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据、农作物数据以及经验数据,分析了1995~2015年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核算了其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1995~2015年间,扬子江城市群约有15.90%的土地发生了转移,其中,耕地作为主要的转出者,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转入者,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4 161.78 km2,占扬子江城市群耕地转出面积的85.86%,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1995~2015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扬子江城市群有机碳储量总量减少了472.63×104 t,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总量增加110.28×104 t,植被碳储量总量减少582.91×104 t;(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有机碳储量减少406.40×104 t,占整个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总量的85.99%;(4)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可通过增加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碳储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扰动。
    南京江北新区城市规划对区域热环境影响的WRF模拟研究
    刘 祎, 祝善友, 周 洋, 张海龙, 丁 文
    2019, (02):  281-292.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5
    摘要 ( 666 )   PDF (3033KB) ( 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区域热环境问题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热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南京江北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规划下垫面类型数据,利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来模拟近地表气温变化,进而分析研究区域热环境对城市规划的响应。研究表明:(1)高时空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的输入能够显著提高WRF模式模拟的近地表气温精度,在此基础上耦合城市冠层模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城市内部气温变化情况;(2)区域热环境受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显著,城镇用地增加区域的气温变化幅度在不同时段有差异,其中气温升高幅度最大为1.8℃,出现在20∶00~22∶00时段;相比于自然地表,城镇用地呈现出升温快和降温慢的特点;(3)与2013年相比,2030年研究区热岛范围扩大,热岛强度增强。因此,初步建议在城市规划时,除有效控制城镇用地增长外,需考虑该用地的分散布局,将其对热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更有利于江北新区生态规划建设。
    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蔡冰冰, 赵 威, 杨 慧, 杨 嫚
    2019, (02):  293-305.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6
    摘要 ( 1676 )   PDF (4861KB) ( 1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外资、外贸、外经三方面入手,测度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探讨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5年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区域差距在缩小。(2)低水平区和较低水平区范围缩小但始终占据绝对优势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较高水平区、高水平区数量较少且分散,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HH区数量大幅提高,LL区波动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外向型经济发展热点区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部,冷点区分布在西南—东北一带。(4)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最近一级海港或内河港口的距离、第三产业比重、口岸数量占全省比重、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与最近中心城市的距离、人均财政收入。
    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研究
    郭庆宾, 骆 康, 黎珏铭, 刘承良
    2019, (02):  306-312.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7
    摘要 ( 640 )   PDF (828KB) ( 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程度,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显著,网络密度呈现倒“U”型,网络等级逐年下降,网络效率呈现“U”型;(2)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在网络中呈现“中心-边缘”的特征,武汉市的点度中心度最高,在网络中属于中心城市,而其它城市属于边缘城市;(3)板块一(武汉、孝感、天门)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二(潜江、咸宁)属于“净受益”板块,板块三(仙桃、黄冈)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四(黄石、鄂州)属于“经纪人”板块。鉴于此,从多途径构建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通道”、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和推动城市分工协作等3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程度的政策建议。
    鄂西北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与空间结构特征
    杨 斌, 王占岐, 姚小薇, 张利国
    2019, (02):  313-32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8
    摘要 ( 600 )   PDF (2083KB) ( 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空间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以鄂西北山区房县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并生成地形位指数,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房县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探讨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特征,高程、坡度及地形位对房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2)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耕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低地形位区间,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中地形位区间,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高地形位区间;(3)房县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加逐渐降低;(4)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维数介于 1.275 3~1.759 3之间,各类用地的稳定性大小依次为: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林地>耕地>草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基于生态安全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冲突识别
    杨远琴, 任 平, 洪步庭,
    2019, (02):  322-332.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09
    摘要 ( 378 )   PDF (4275KB) ( 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以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1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识别,以期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耕地冲突分布较为分散,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奉节县、开县、石柱县与涪陵区,严重与较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外围区县,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长寿区和巴南区;(2)建设用地冲突分布较为集中,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严重和较严重冲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和不冲突也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且大多位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3)综合土地利用冲突的极严重冲突集中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区域与奉节县,严重与较严重冲突各区县均有分布,一般与不冲突集中分布于极严重冲突的外围区域。 
    自然资源
    湖库泥沙资源化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王先甲, 秦 颖, 杨文俊, 袁睢秋
    2019, (02):  333-34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0
    摘要 ( 488 )   PDF (964KB) ( 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理利用泥沙的资源特性,实现泥沙资源优化配置是湖库生态环境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该文旨在对泥沙资源化及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泥沙资源化的研究现状和分析其发展趋势。首先对泥沙资源优化配置框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集中于泥沙资源优化配置、泥沙资源化的途径、泥沙管理生态化及优化配置方法等方面,然后分析了目前对于泥沙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认识、模型构建及应用、方案评价及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泥沙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时空分异研究——基于SE-SBM与ML指数法
    杨高升, 谢秋皓
    2019, (02):  349-35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1
    摘要 ( 673 )   PDF (1054KB) ( 2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经济带作为全球最大的内河流域经济带,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引擎。为确保以“黄金水道”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应着力打造沿江绿色发展轴,重视生态保护及污染治理,尤其是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化。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SE-SBM模型,定量分析2002~2016年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时空变化,并利用ML指数方法探讨绿色水资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绿色水资源效率随时间出现轻微下降趋势,区域性差异明显,上、下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效率值下降,中游稳定于较低水平,形成水资源效率“上游>下游>中游”的格局;(2)重庆、贵州、上海3个地区平均水资源利用率达到DEA有效,浙江、江西、湖北效率值处于较低水平,江苏、云南水资源利用效率波动明显;(3)技术进步指数是影响水资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打造区域系统性开发,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技术效率,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实施“三水共治”,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旨在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990~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胡慧芝, 王建力, 王 勇, 龙晓泳
    2019, (02):  359-367.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2
    摘要 ( 416 )   PDF (3442KB) ( 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5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产量、户籍人口数据、农业化肥使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740个区县),运用粮食变化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西差异显著,年均增长率为0.5%,上中下游依次为0.6%、0.8%和 -0.7%;上游为劣势区,中游为优势增长区,下游为减弱区。(2)粮食产量冷点聚类一直分布在上游地区,聚类格局在2000年左右由西南边界的“L”型转变为西北倒“L”型;下游江淮地区与太湖平原的热点集聚在2000年后消失,且长期处于减产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呈较高的空间相似性,2000年为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3)1990~2015年长江流域一般余粮县和重要余粮县重心呈现出“南下西移”态势,缺粮县和供需紧平衡县重心发生了“从南向北、从西向东”迁移变化。(4)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均具显著性正向效益。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董鹏宇, 赵华甫,
    2019, (02):  368-375.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3
    摘要 ( 578 )   PDF (2018KB) ( 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识别耕地各功能的关联程度及在不同空间上的相关关系,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统计年鉴等数据,利用冷热点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进行空间定量化分析并划分五类功能区,识别各分区及整个区域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1)耕地各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部各功能状况较好,北部较差。(2)生产功能主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生态功能的主导区分布在东南部,景观功能主导区分布在西南部和北部,各功能的低值区集中在西北部,无显著功能区集中在淀山湖周围。(3)在整个区域内,生产-生态功能,生产-景观功能呈协同关系,生态-景观功能呈权衡关系,相关关系与各功能主导区具有差别。结论:耕地各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在不同功能主导区有一定差异。通过分析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分布差异和相关性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区保护,从而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GWR模型的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邢璐平, 方斌, 向梦杰,
    2019, (02):  376-386.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4
    摘要 ( 434 )   PDF (2038KB) ( 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面考虑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效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00~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时空变化规律的探索分析,并运用GWR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探究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寻求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为缓解我国人地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2000~2015年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稳发展的变化趋势,其时序变化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2)苏北地区的县(市)多处于中高度集约利用水平且多为高度水平,苏中地区的状况有所好转,但苏南地区的大部分县(市)整体保持低度集约利用水平甚至不集约水平稳定不变。整体来看,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GWR模型能够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投入强度是影响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极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持续状况,而利用程度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产出效益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
    生态环境
    太湖流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空间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蒋豫, 魏永军, 蔡永久, 赵中华, 刘新
    2019, (02):  387-395.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5
    摘要 ( 270 )   PDF (2064KB) ( 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采集全流域11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GC-μECD分析了20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沉积物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沉积物中20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总含量介于16.3~96.9 ng/g dw之间,平均值为35.0 ng/g dw,其中HCHs和DDTs是主要的检出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2.1、7.6 ng/g dw,两者含量之和占总OCPs的25.5%~85.5%。特征化合物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而且该区域仍然有新的DDT输入,并且大部分p,p’-DDT通过好氧生物降解为p,p’-DDE。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结果显示,γ-HCH、DDTs潜在生物毒性较大。

    城市湖泊有机质氮同位素差异及其对水污染的指示作用分析
    #br#
    张思思, 徐飘, 杨正健, 马骏, 唐咏春, 刘德富
    2019, (02):  396-406.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6
    摘要 ( 311 )   PDF (881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何对湖泊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进行评价是当前湖泊生态修复工作的难点所在,以武汉市内不同修复状态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湖泊水体营养盐浓度、水质类别、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Σ)与湖泊不同有机质δ15N的关系,探讨以水体中某一有机质δ15N指示城市湖泊水污染状态,进而作为湖泊修复效果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武汉南湖、东湖、内沙湖水质分别为劣Ⅴ类、Ⅳ类、Ⅲ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别为重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中营养;南湖有机质δ15N均值最高为13.193‰(8.394‰~19.380‰);东湖δ15N次之为8.191‰(5.162‰~13.488‰);内沙湖δ15N最低为2.940‰(0.001‰~6.433‰)。不同湖泊有机质δ15N与表层水 c(TN)、c(DIN)、c(NH+4-N)、c(TP)、水质类别和TLI(Σ)呈正相关趋势,其中悬浮有机质、沉水植物δ15N与水污染参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均能有效表征城市湖泊水污染状态;为了采样的简便性及样品的通用性,建议以悬浮有机质δ15N作为城市湖泊水污染状态及水环境治理效果的快速评价指标。
    全球升温1.5℃和2.0℃对长江寸滩站以上流域径流的影响
    阮甜, 查芊郁, 杨茹, 高超
    2019, (02):  407-415.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7
    摘要 ( 329 )   PDF (985KB) ( 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多领域间影响模型比较计划推荐使用的4个全球气候模式GCM数据(GFDL、Had、IPSL和MIROC),分别驱动SWIM、SWAT、HBV和VIC水文模型模拟长江寸滩站以上流域径流量,研究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研究区径流量变化。研究表明:(1)在全球升温1.5℃时,水文模型和GCMs模拟的年径流量增幅分别在 5.5%~8.3%和3.5%~11.4%之间;在全球升温2.0℃时,水文模型模拟的径流量增幅在4.8%~6.7%,IPSL模拟的年径流量呈微弱减少趋势,HAD和MIROC模拟的年径流量分别增加6.7%和19%。来自GCMs的不确定性分别是来自水文模型的2.6和 2.1倍;(2)在两个不同升温条件下,月径流量集合平均的占比与基准期各月径流量的占比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但是升温1.5℃和2.0℃时的月最大径流量占比分别为47.8%和40.5%,表明在未来升温时段内,月径流量占比变化并不显著,但是极端月径流的变化较大;(3)全球升温1.5℃时,枯、丰水期日径流量增幅分别为3%和10%,但枯、丰水期径流贡献率变化幅度都不大。全球升温2.0℃时,枯、丰水期增幅分别为3.6%和8%,但枯、丰水期径流贡献率都呈下降趋势。全球升温1.5℃和2.0℃时,50年一遇(P=2%)的洪水流量,将分别比基准期增加26.3%和20.7%。基准期50年一遇的洪水将可能变成20年一遇,多年平均最大日径流量较基准期也有增加。
    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
    邵祎婷, 何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2019, (02):  416-425.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8
    摘要 ( 394 )   PDF (4514KB) ( 1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及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秦巴山区及周边地区共63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站的降雨侵蚀力,借助Kriging空间插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3 696 MJ·mm/(hm2·h·a),年内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占全年的26.6%;四季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代际间,20世纪80年代的降雨侵蚀力最大,90年代最小。年际间,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但未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秦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于787~8 858 MJ·mm/(hm2·h·a)之间;整体而言,年降雨侵蚀力随纬度增加而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基于InVEST模型的太行山淇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何莎莎, 朱文博, 崔耀平, 何春龙, 叶露培, 冯小燕, 朱连奇,
    2019, (02):  426-43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19
    摘要 ( 492 )   PDF (7395KB) ( 1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土壤类型数据、降雨数据、植被覆盖指数(NDVI),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计算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植被覆盖因子(C)、水土保护措施因子(P),借助InVEST模型对淇河流域2015年山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淇河流域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932.80、617.13、282.46、159.58、141.64和93.84 km2;土壤侵蚀总量为7 225 839.54 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2.45 t/(hm2·a);(2)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草地和林地多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海拔区,潜在的土壤侵蚀量较大,土壤侵蚀强度也较大。虽然未利用地占流域总面积很小,但侵蚀模数最大;(3)淇河流域土壤侵蚀与坡度、海拔和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具有密切关系,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降低,海拔在1 200 m处达到峰值,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坡度和起伏度越大,坡面土壤的不稳定性愈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下移的可能性就愈大。海拔600~1 200 m、坡度大于15°、地形起伏度70~500 m的区域土壤侵蚀状况严重,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土壤侵蚀是山地生态脆弱性响应的重要指标,山地流域的土壤侵蚀研究对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
    魏建瑛, 徐建英, 樊斐斐
    2019, (02):  440-44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20
    摘要 ( 426 )   PDF (2373KB) ( 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在NDVI数据基础上,估算了卧龙自然保护区2000和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这15年间研究区域植被覆盖的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初步揭示了植被覆盖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良好,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为主,空间格局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趋势。(2)研究时段内高覆盖度面积明显减少,而其他覆盖等级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均值降低。(3)研究区域各海拔范围内均以植被稳定类型为主,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植被退化显著,在1 500~3 250 m的高程范围内植被稳定和植被改善相对显著。(4)研究区不同坡度间植被变化类型差异不明显;不同坡向上植被变化显著,其中阳坡的植被退化分布,阴坡的植被改善分布明显,随着坡向由阴坡转阳坡,植被退化增加,改善减少。其结论有助于揭示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保护区的管理和植被恢复有一定借鉴意义。
    向家坝水电站不同修复模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
    罗婷, 许文年, 程虎, 邱辉, 夏露, 赵冰琴, 夏栋,
    2019, (02):  450-45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21
    摘要 ( 289 )   PDF (1322KB) ( 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水电站扰动区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及肥力的变化,以向家坝植被混凝土、厚层基材和框格梁3种典型边坡下优势物种荩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混凝土、厚层基材样地的养分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框格梁样地;植被混凝土、框格梁样地下土壤养分含量在根际存在一定的富集,以有机碳的富集作用最为明显,而厚层基材样地则表现为土壤全量养分在根际土壤中存在亏缺;(2)植被混凝土和框格梁修复模式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量为根际土壤较高,MBC/MBN、MBC/MBP表现为非根际土壤较高,3种样地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性显著(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有机碳和全氮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微生物量磷与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综合评价十数年后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扰动区人工修复土壤技术,植被混凝土和厚层基材修复措施对该区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累积作用较好,框格梁样地的植物生长发育受到磷素营养的限制较大。

    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研究:基于心理感知和环境干预的分析
    王学婷, 张俊飚, 何可, 童庆蒙, 刘勇,
    2019, (02):  459-46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22
    摘要 ( 496 )   PDF (877KB) ( 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农村生活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合作化治理,引导农村居民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感知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容忍程度越低、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可能性越大;(2)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有促进作用;(3)交互效应分析表明,环保政策宣传和环境处罚制度在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对其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切实推动农村居民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而实现“农村美”的目标。
    自然灾害
    两类ENSO事件对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影响
    李艳, 马百胜, 杨宣
    2019, (02):  469-482.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23
    摘要 ( 530 )   PDF (13563KB) ( 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979~2010年中国地区降水数据和IRESST全球海温数据,对比研究了东部型和中部型El Nio/La Nia事件成熟期至衰退期(冬季至次年夏季)对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和一般降水的影响,进而揭示在两类ENSO事件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时,极端降水和一般降水各自所占的比重。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在冬、春和夏季均占总降水量的1/2以上,其中冬季所占比重最高,夏季最低,而且长江以北比长江以南高。当两类ENSO事件发生时,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异常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地区总降水基本一致,而该地区一般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则与总降水和极端降水显示出较大差别,表明两类ENSO事件均是主要通过影响极端降水异常来影响到我国东部地区的总降水异常分布。从两类ENSO事件对比来看,东部型ENSO对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影响要显著强于中部型ENSO,而且在各季节,两类ENSO事件影响下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9~2010年4次最强ENSO事件对于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最强ENSO事件对极端降水的影响也是远强于一般降水,而且极端降水异常分布特征与总降水异常基本一致,但是当最强ENSO事件发生时,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和总降水的异常变化较一般ENSO事件更剧烈。
    自然灾害水平对农户投保意愿的影响分析——基于湖北微观调查数据
    胡继亮, 熊自洁, 张悦, 高婷
    2019, (02):  483-492.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2024
    摘要 ( 390 )   PDF (819KB) ( 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湖北省仙桃、监利、竹溪3地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分别研究5类自然灾害频率与损失度对于农户投保意愿的影响程度,建立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湖北地区水灾和旱灾情况最为严重,其发生频率与损失度均对农户投保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病害和虫灾损失度对农户投保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生频率对农户投保意愿的作用不明显;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比,损失度对农户投保意愿的影响更大;农户投保意愿与实际投保行为存在明显背离之处,旱涝保收地区存在投保过度现象,灾害严重地区存在投保不足现象。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旱涝保收地区应适当削减农业保险投入;农业保险应向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倾斜;以赈灾的形式解决严重自然灾害问题。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