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2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9-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江孝君, 杨青山, 耿清格, 王小艳, 刘 鉴
    2019, (03):  493-504.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1
    摘要 ( 1880 )   PDF (1885KB) ( 1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ESDA和面板数据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行政单元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EES系统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度失调型占据发展类型主体,空间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发展格局,高协调区位于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会等核心城市;(2)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度整体较高;协调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下游优于中上游,沿江城市优于非沿江城市;(3)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H-H型集中,冷点区域L-L型较多,局域关联与冷热点空间格局总体表现出沿海优于内陆、下游优于中上游的分异特征;(4)EES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是EES子系统发展、自然区位、战略与政策、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综合驱动形成的结果。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与分析
    李雪松, 龙湘雪, 齐晓旭
    2019, (03):  505-516.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2
    摘要 ( 714 )   PDF (2058KB) ( 1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研究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建设,适宜大区域、多城市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从时空两个纬度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5年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环境总体耦合协调性较好,在15年间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但是其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优于西部,省会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指出,在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起最重要作用,而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石。由此,提出要提升人力资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间共同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差距时空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闫东升, 王 晖, 孙 伟
    2019, (03):  517-52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3
    摘要 ( 613 )   PDF (2798KB) ( 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人口经济增长弹性、重心、地理集中度和不一致指数等方法,在研究2000~2015年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规律基础上,从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在发展环境与政策演变影响下,区域人口与经济集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二者重心距离的缩小表征了总体发展差距的缩小。城市对比发现,区域经济集中度呈现“Z”字形格局而人口集中度南北差异显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2000~2015年演变表现为发达城市的增加和欠发达城市的下降;这些都表征了区域发展的显著差异和向均衡状态的演变趋势。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呈现市场力量的趋强和政府影响的弱化;普通面板回归高估了多数影响因素的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发展向均衡状态的转变。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陈 炳, 曾 刚, 曹贤忠, 宓泽锋
    2019, (03):  530-54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4
    摘要 ( 705 )   PDF (1179KB) ( 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26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度高值地区由2008年的“三点式”(杭州、南京和上海)分布转变为2015年的“Z字型”(南京—上海—杭州—舟山)分布;26市可划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4种类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水-能-粮”视角下杭嘉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测度及政策研究
    陈骏宇, 王慧敏, 刘 钢, 白 杨
    2019, (03):  542-553.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5
    摘要 ( 627 )   PDF (2725KB) ( 2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系统保护与城镇化间的冲突已威胁人类福祉。基于“水-能-粮”纽带视角,研究从供需双侧对太湖流域杭嘉湖区域2000、2005及2010年的产水、固碳以及粮食生产服务进行了测度,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模型、供需指数模型及相关系数模型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产水总量先减后增,固碳及粮食生产总量小幅递减,水资源及粮食的需求总量小幅递增,固碳需求则急剧增加;(2)西南部山林地带产水及固碳服务供给显著,粮食生产聚集在东部平原,3种服务的需求均集中于高人口密度区域;(3)3种服务的空间分布基本均衡,但供需匹配度偏低,绝大部分区域的产水服务处于赤字状态,城镇区域固碳压力显著;(4)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呈权衡关系,与粮食生产服务呈协同关系,固碳服务与粮食生产服务之间具有权衡关系,3种服务的需求间呈两两协同关系。可见,“水-能-粮”纽带关系在杭嘉湖区域表现为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共同体。最后,本研究提出适应性管理政策以改善区域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
    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李 岩, 王 珂, 才 琪, 吴宇伦, 张大红
    2019, (03):  554-564. 
    摘要 ( 548 )   PDF (2090KB) ( 1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浙江省7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利用熵权法与专家法确定综合权重,将状态空间法与向量模法相结合计算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分析比较2001~2016年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GIS技术对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等级分布格局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适度可载区并且得到了持续改善;林木采伐强度、森林火灾致灾率、单位面积GDP、单位面积工业产值等指标权重最大;浙江省森林生态承载力状况分布不均衡,西南部承载力水平最高,中部次之,浙北地区最低;浙江省森林生态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聚集性,高-高聚类显著性更强,且大多集中在浙江省西南部地区。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王 倩, 王云琦, 马 超, 王 彬, 李一凡
    2019, (03):  565-576.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7
    摘要 ( 579 )   PDF (2141KB) ( 1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以2016年6月~2017年5月的通量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CO2通量平均日变化呈“U”字形,最小值出现在7月,为 -0.95 mg·m -2·s -1,最大值在12月,为0.43 mg·m -2·s -1,CO2通量正负值转换时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日碳汇时间最长,冬季日碳汇时间最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累积量除12月为正值(20.38 gC·m -2·mon-1),表现为碳源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碳积累量最多的是7月(-129.53 gC·m -2·mon-1),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生态系统呼吸、总生态系统碳交换年总量分别为 -566.49、1 196.68、-1 761.63 gC·m -2·a -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二者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日间净碳交换量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降低,光合有效辐射PAR能解释14.1%~58.2%的日间净碳交换量变化,饱和水汽压差是日间净碳交换量限制因子,最适范围是0.5~1.0 kPa,过高和过低均会使日间净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减弱;影响夜间净碳交换量的主导因子是5 cm土温,二者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夜间净碳交换量随5 cm土温增大而增加,土壤体积含水率是夜间净碳交换量的限制因子,饱和水汽压差大于或小于0.28 m -3·m -3均会对夜间净碳交换量产生抑制作用,但作用较小。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与相近纬度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基本持平,总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和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则较大。
    基于InVEST模型的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评估
    刘 菊, 傅 斌, 张成虎, 胡治鹏, 王玉宽
    2019, (03):  577-585.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8
    摘要 ( 774 )   PDF (1591KB) ( 1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岷江上游是中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水源生命线,该文使用InVEST模型与影子工程法,对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可为当地水源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小流域水源涵养量多年平均值为219.36 mm,总量为49.19亿m 3,价值为40.83亿元,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汶川中南部,低值区多集中在松潘县与茂县境内。受评估方法的限制,不同学者对该流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差,但是岷江上游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价值。空间化评估结果可直观的反映水源涵养量与价值的空间差异,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补偿效益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吕 浩, 田辉伍, 申绍祎, 段辛斌, 刘绍平
    2019, (03):  586-593.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09
    摘要 ( 615 )   PDF (894KB) ( 2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产漂流性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6和2017年的5月7日~7月30日在岷江下游干流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发现:产漂流性卵鱼类18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分别是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r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主要产卵场有喜捷镇、高场镇和蕨溪镇3处。小眼薄鳅和长薄鳅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652.75×106粒或尾和368.01×106粒或尾。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时断面流量相对增大,透明度相对降低;吻鮈(Rhinogobio typus)产卵期间江水透明度相对较高;随着流速增加,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abbreviata)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
    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
    杨子江, 韩伟超, 杨恩秀
    2019, (03):  594-602.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0
    摘要 ( 445 )   PDF (1094KB) ( 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资源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综合考虑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污水再生利用、外地供水、缺水程度的影响等因素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在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协调发展型5种方案下模拟2015~2030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寻求提高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用水模式出现十分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很容易达到极限承载值,不能实现昆明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型模式虽然提高了经济水平,但是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缺水问题,供需比低至0.25;采用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模式,虽然可以适当缓解生态环境污染及缺水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水现象依然严峻;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下,适当减缓城市发展规模增速,实施水资源集约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和加强外地供水的协调发展型方案可以实现昆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5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旅游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值效应研究
    朱顺顺, 章锦河, 胡欢, 陈草惠
    2019, (03):  603-613.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1
    摘要 ( 603 )   PDF (1615KB) ( 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发展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置换的重要方式,具有增值效应。以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依据实地调研与访谈,采用功能价值法,分析2005~2015年黄山风景区(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旅游发展的增值效应。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年际增长特征,2005~2015年黄山风景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23.59亿元增加至48.93亿元;(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空间分异特性,2005~2015年核心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0.45亿元增加至19.48亿元,而缓冲区则由13.14亿元增加至29.45亿元,核心区年均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为1.12元/(hm 2·a),显著高于缓冲区的0.55元/(hm 2·a);(3)旅游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增值效应,2005~2015年景区土地利用变化微小,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10年间变化率皆小于1%,对景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影响很小。而旅游休闲服务价值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中占比均最高,2015年旅游休闲服务价值在核心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中占比78.99%,在缓冲区中占比48.55%,旅游休闲服务价值的增加成为推动景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值的最重要因素。该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但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利于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有效置换。
    农业发展
    土地转入能否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 ——来自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经验证据
    童庆蒙, 张露, 张俊飚
    2019, (03):  614-622.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2
    摘要 ( 402 )   PDF (813KB) ( 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引入工具变量并利用IV-oprobit模型控制一定内生性后分析发现,在控制收入水平的条件下,转入土地并不会直接地对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土地转入能够间接地通过提高收入来增进生活满意度。基于人均纯收入的分层研究表明,对处在较低收入水平的农民而言,通过土地转入所带来的生活满意度提升不容忽视,其中转入土地能够使处在0%~25%和25%~50%收入分组群体的农民对生活感觉“非常满意”的概率分别提高14.4%以及28.4%;同时,土地转入则会对高收入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抑制效果。此外,健康状况、是否在县城购置房产、住房类型等因素均对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基于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耕地细碎化对农地整治中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影响研究
    文高辉, 杨钢桥
    2019, (03):  623-63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3
    摘要 ( 529 )   PDF (856KB) ( 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权属调整是农地整治项目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农地整治治理细碎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试图改变农户承包地零散的现状,可使农户分散的承包地集中于一处,便于经营管理。利用湖北省江夏区等区县农地整治项目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耕地细碎化对农地整治中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块数量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承包地面积、农户对权属调整后果的担心程度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现代化的态度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农地整治中,应充分重视耕地数量对农户权属调整意愿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其他农户置换土地,进而归并平整,减少地块数量,同时达到增加地块面积和减小地块间的距离的效果,最终减轻耕地细碎化程度;并高度重视农地整治权属调整政策的宣传以及权属调整方案的制定,广泛征求农户意见,打消农户对权属调整的顾虑。
    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 ——对高意愿低行为的现象解释
    黄炎忠, 罗小锋, 刘迪, 余威震, 唐林
    2019, (03):  632-64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4
    摘要 ( 510 )   PDF (879KB) ( 1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农户有机肥施用的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利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当阳市的372个果菜茶种植户样本,基于技术环境视角,运用系数集束化方法探讨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表达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与行为产生偏离,仍有31.45%的样本农户在具有意愿的前提下并没有真实的有机肥施用行为;(2)技术环境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极显著,其中地块要素和原料获取是阻碍有机肥施用行为表达的两大主要因素;(3)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受农业劳动力数量、地块土壤肥力、农产品销售难易度、有机肥获取成本、地块平均坡度、农产品价值认可度、政府宣传力度、是否养殖畜禽和有机肥补贴政策的影响。因此,要重点发展种养协调与土壤修复区域的有机肥技术推广,关注农户利益,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加强有机肥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环境与技术属性的匹配度,促进有机肥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生物质炭及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CH4、CO2和N2O排放的影响
    袁颖红, 李丽, 芮绍云, 周际海, 刘贵军
    2019, (03):  642-65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5
    摘要 ( 338 )   PDF (995KB) ( 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在旱地红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探究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CH4、CO 2 和N 2O排放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即CK(对照)、Ca(过氧化钙,1.72 g·kg-1)、C(生物质炭,21.46 g·kg-1)、C+Ca(生物质炭,21.46 g·kg-1;过氧化钙,1.72 g·kg-1)。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单施能够减少CO 2和N2O通量,配施(C+Ca)对CH4、CO 2和N2O气体减排的效果更显著;从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变化可以看出改良剂对温室效应具有明显的减轻作用。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pH、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中添加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均可以提高蔗糖酶、淀粉酶以及脲酶活性,其中配施(C+Ca)效果最好。因此,生物质炭和过氧化钙配施能够有效降低旱地红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旱地红壤的减排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生态环境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中国PM2.5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卢德彬, 毛婉柳, 杨东阳, 赵佳楠
    2019, (03):  651-66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6
    摘要 ( 657 )   PDF (3241KB) ( 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反演PM2.5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R/S和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了1998~2014年我国PM2.5时空格局、空间变化特征以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4年期间,最高只有24.67%的国土面积上,PM2.5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平均准则值10 μg/m 3的要求;PM2.5浓度小于10 μg/m 3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台湾、北疆,内蒙古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年均PM2.5浓度大于95 μg/m 3的地区主要是南疆和华北平原。1998~2014年期间,全国61.84%的国土面积PM2.5浓度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了3.91 μg/m 3,上升最大值为39.1 μg/m 3。其中,呈显著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华北平原,且未来部分地区仍呈增长的趋势。PM2.5浓度上升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排放,其中,南疆的PM2.5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气溶胶,而其他地区PM2.5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排放。
    长江经济带建设及生态安全
    上海市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汞的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崔鑫, 靳雯佳, 王永杰, 周立旻, 郑祥民
    2019, (03):  661-667.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7
    摘要 ( 525 )   PDF (1250KB) ( 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合计24座水景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中的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等参数,并结合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城市尺度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风险。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THg(平均值222.6±138.4 μg/kg)与MeHg含量(平均值0.52±0.51 μg/kg)均明显大于郊区(p<0.01)表层沉积物中THg(平均值91.8±87.1 μg/kg)与MeHg含量(平均值0.29±0.26 μg/kg),这种空间分布的差异可能是城市小气候效应及人为汞排放两者共同长期作用下的结果;沉积物中THg、MeHg含量与烧失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甲基汞/总汞比值(MeHg/THg)与烧失量呈弱负相关关系,表明了公园沉积物中有机质可能是控制汞转化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MeHg含量普遍较低,反映了沉积物中汞的活性相对较低。地累积指数评价进一步表明,上海市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汞的生态危害风险较低。
    生态环境
    徐州市中心城区不透水面时空异质性分析
    李涵, 李龙, 张婷, 陈龙乾
    2019, (03):  668-68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8
    摘要 ( 542 )   PDF (5145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透水面是影响区域空间规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可以有效反映城市发展变化。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经历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并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刻画其城市不透水面变化具有典型意义。通过比较4个光谱指数(不透水面指数ISA、城市建成区指数BUAI、生物物理成分指数BCI、增强型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ENDISI)以确定不透水面信息提取的最佳指数;引入分形理论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行政区、剖面线、景观格局指数多方面分析徐州市中心城区(包括8个片区)不透水面2000、2007和2017年3个时期的时空异质性,旨在揭示其在城市化背景下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BUAI提取研究区不透水面的精度最高(Kappa系数=0.81),远高于其他3个指数,可有效提取多时相不透水面信息;(2)各个片区的不透水面存在差异,老城片区(商业金融中心)和金山桥片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不透水面比例一直较高;BUAI剖面线揭示了城市扩张的方向特征,研究区的不透水面向东和向东南方向有所发展;(3)研究区不透水面景观格局呈破碎化趋势,由填充式增长转变为分散式扩张,不透水面景观形态趋向复杂化和不规则化,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增强。该研究可以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流域乐安河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舒旺, 王鹏, 肖汉玉, 刘君政, 赵君, 余小芳
    2019, (03):  681-69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19
    摘要 ( 408 )   PDF (1523KB) ( 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采集乐安河水样30个,检测了水化学离子、营养盐和溶解态重金属浓度等22项水化学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乐安河水化学类型空间差异明显,上游为HCO3-Ca型水,中游为SO4-Mg-Ca型水,下游转为SO4-Ca-Na型水;上游水化学离子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中、下游受人类活动控制。营养盐浓度中、下游高于上游,中、下游之间差异不明显;枯水期平均浓度高于丰水期;NH4+-N、TP在部分采样点超出中国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重金属浓度在中、下游之间差异不显著。乐安河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NH4+-N、Cl-受城市污水影响;Cr、Cu、Zn、Fe、Pb、SO42-主要受工矿活动影响;NO3--N受城市污水、农业施肥和矿山活动共同影响;TP丰水期影响因素复杂,可能是受土壤可溶性有机物与农业施肥影响,枯水期受城市污水影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三峡库区草堂河流域土壤pH空间分布预测制图
    马冉, 刘洪斌, 武伟
    2019, (03):  691-69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20
    摘要 ( 434 )   PDF (1665KB) ( 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峡库区草堂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网格布点,共采集102个土壤样点,分析测定土壤的pH值,结合成土母质和地形等10个环境因子,以样点总数的85%作为训练集进行预测模型构建,15%作为验证集检验模型精度,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对研究区土壤pH进行空间分布预测并制图。结果表明:土壤pH与谷深、坡长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距河网垂直距离、坡高呈显著负相关。三叠系大冶组灰岩发育的土壤pH值高于三叠系须家河组石英砂岩发育的土壤pH值。基于环境因子的RF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47、均方根误差(RMSE)为0.59、决定系数(R2)为0.85,能解释研究区土壤pH值85%的空间变异。对土壤pH值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为成土母质和海拔。可见,基于环境因子的RF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可以作为土壤pH空间分布预测的有效方法,能为流域尺度下其他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和借鉴。
    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溪洛渡库区滑坡危险性评价
    熊俊楠, 朱吉龙, 苏鹏程, 龚颖, 赵云亮, 李进, 李伟
    2019, (03):  700-7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21
    摘要 ( 540 )   PDF (3125KB) ( 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对溪洛渡库区段金沙江两岸5 km范围内滑坡灾害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验证,已查明共有滑坡161处。从滑坡形成机理入手,选取高程、相对高差、坡度、坡向、岩性、地震、降雨等7个评价指标,首先分析滑坡与各因素的空间分布关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滑坡易发生在高程600~1 300 m、高差100~700 m、坡度15°~40°的区域,降雨量越大,滑坡发生的概率越大,且坡向对滑坡发生也有影响,其中东、东南、西、西北方向的滑坡相对较多;(2)极高和高危险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86%,却包含研究区76.4%的滑坡数量,说明这些区域滑坡分布十分密集,危险程度较高,与实际情况相吻合;(3)极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溪洛渡坝址沿江两岸附近区域、距离坝址约25~35 km的金沙江右岸区域和库尾金沙江左岸20 km范围区域,库区中段大部分区域都是中、低和极低危险区;(4)滑坡灾害点空间分布与危险评价等级之间相关性达0.970 3,利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评价结果理想,精度高达81.88%,可为库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景观格局的喀斯特山区流域生态风险评估 ——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
    奚世军, 安裕伦, 李阳兵, 蔡沛伶, 龙立美, 陈啟英,
    2019, (03):  712-72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22
    摘要 ( 545 )   PDF (3735KB) ( 1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小流域为采样单元开展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对建立流域景观生态风险预警机制、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对贵州省乌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及时空特征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15年来,乌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2.85%,湿地增加了0.13%,耕地减少了4.52%,其它用地增加了0.02%;(2)乌江流域2000、2005、2010、2015年的景观生态风险度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分别为11.81%、12.05%、13.29%、14.04%,变程分别为10.9、22.8、10.7、12.8 km;(3)15年来,不同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在面积上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其中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分别增加了8.46%、5.57%,弱、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减少了6.28%、7.28%。由此可见,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使得流域内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弹性变化分析 ——以贵阳市区为例
    牛潜, 周旭, 张继, 杨江州, 黄雪勇
    2019, (03):  722-73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23
    摘要 ( 592 )   PDF (3535KB) ( 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系统弹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基于生态系统弹性强度系数和生态系统弹性限度系数构建了生态系统弹性力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标准差距平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级,对贵阳市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系统弹性时空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贵阳市区的生态系统弹性力分级占比较大的主要为较强、中等和较弱,占总面积的95%左右,其余为很弱和很强的区域,占比约5%;(2)贵阳市区的生态系统弹性力在2000~2015年大体呈波动减弱态势,其中弹性力分级为较弱和很弱的区域分别增长3.24%和1.12%,而较强的区域则减少2.60%;(3)但弹性力很强的地区面积增加0.83%,部分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有所增强。
    芭蕉湖-南湖连通工程的连通性评价
    陈叶华, 李志威, 沈小雄,
    2019, (03):  731-73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3024
    摘要 ( 497 )   PDF (1321KB) ( 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湖水系连通是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和提高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但有关城市内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动态连通性定量评价不够完善。基于岳阳城区芭蕉湖-南湖连通工程方案,从长江引水至芭蕉湖通过王家河流域新开挖河道自流至南湖,以改善王家河和南湖水质状况与修复水生态功能。采用MIKE21水动力模型分别模拟汛期和非汛期时6、12和24 m3/s的流量条件下,南湖出口最低控制水位为25.86 m和26.06 m的12种工况,分析不同引水条件下两湖的连通性,并提出一个定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引水初期流量取24 m3 /s和控制南湖出口最低水位为25.86 m时,汛期和非汛期连通性均达最佳状态,此时换水周期分别缩短至5.59、5.17 d。从连通性指数的变化来看,“引江济湖”和“两湖连通”增强了水系连通性,可提高水体自循环能力。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