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9年 第28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Pareto最优和多目标粒子群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王帝文, 李飞雪, 陈 东
    2019, (09):  2019-2029.  doi: 10.11870/cjlyzyyhj201909001
    摘要 ( 3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主要是研究土地资源在数量结构、空间布局及综合效益的优化,过程中需考虑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政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很难得到最优方案,给土地利用配置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该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研究区,采用基于Pareto最优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构建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分析了优化后的土地利用配置方案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利用粒子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和条件约束下进行全局优化处理,模型得到的一组符合Pareto最优的土地利用配置方案,能够提高土地的集聚度、适宜度以及区域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从而为土地规划提供了具有不同数量和空间布局特征的方案支持。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张雯熹, 邹金浪, 吴 群,
    2019, (09):  2030-203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2
    摘要 ( 10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已有研究并没有就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测度、影响机制等问题达成共识。该文采用归纳与比较分析法,从研究内容、方法、结论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研究发现:目前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包括效率的评价及其影响机制2个方面;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的研究完善了效率的理论体系,但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机制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更加丰富,但实证研究较多,缺乏理论机制的阐述;未来的研究需要完善城市尤其是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体系,重点考虑土地市场化改革、供给侧改革与土地利用效率的联系,促进经济转型中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需求侧视角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 婷, 张安录, 邓松林
    2019, (09):  2040-204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3
    摘要 ( 4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广东省南海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需求侧398份调研数据,采用两阶段DEA模型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探析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需求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总体效率为0.230,纯技术效率为0.390,规模效率为0.658。市场规模报酬绝大多数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可通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助推城镇化以及城市升级。(2)交易费用对市场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市场中的企业多次转租行为有关。(3)资产专用性:交易主体方面,企业高技能水平人员有助于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交易客体方面,在均衡处,集聚地区更高的要素价格意味着更好的生产要素匹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较高。(4)交易不确定性:交易行为方面,在企业生命周期与土地利用周期更匹配的情况下,企业将选择加大生产投入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水平。交易环境方面,价格决定方式显著影响市场效率,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越低,越有利于提高需求方对于农村集体用地市场的预期,提高市场效率。因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可以通过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空间归并与整治,降低细碎化程度。同时,应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以提高需求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效率。
    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承载力评估与预警分析
    肖 琴, 周振亚, 罗其友
    2019, (09):  2050-205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4
    摘要 ( 4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养殖的环境风险和承载潜力,以《畜禽养殖业产污系数与排污系数手册》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中的相关参数为基础,采用2016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畜禽粪便总量、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和耕地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粪便总量为44 784.09万t,单位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分别为71.18、12.71 kg/hm2,畜禽养殖环境容量76 561.60万头猪当量(N)、106 208.50万头猪当量(P),环境风险指数为0.68(N)、0.84(P),养殖风险中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增量规模分别为实际养殖总量的47%(N)、19%(P);(2)分省域来看,畜禽粪便资源丰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上海;耕地氮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耕地磷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湖南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具有发展潜力,可适当增加养殖数量;江西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不具有发展潜力,需要进行总量控制;(3)分市域来看,约59%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约28%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约10%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小,仅3%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严重。需按照重点调控区、约束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重点发展区进行优化,并根据区域种植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浙江省土地利用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空间关系计量
    马仁锋, 候 勃, 金邑霞, 张 悦
    2019, (09):  2059-206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5
    摘要 ( 4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土地制度与发达地区经济双重转型驱动下,沿海地区城市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呈现出的独特性亟待探讨。基于2005、2010、2015年浙江省县域土地利用信息,定量分析2005~2015年浙江省县域综合城市化、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分异及重点县建设用地转化源与流,继而用泰尔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探究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利用非农化的空间关联模式。研究发现:(1)浙江县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并逐渐实现空间均衡,形成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市辖区为核心的团状城市化态势;建设用地变化重心从中、北部平原地区向东南沿海平原县/区迁移,但仍以市辖区增幅最为明显,农转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地的增减是导致浙江县域建设用地大幅度变化的关键原因;(2)浙江省土地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增加、空间分异态势凸显,呈现出高集聚区由浙中转向浙东沿海及岛屿;总体看,高??高型多分布在浙北平原,而低??低型则从沿海向内陆扩展;(3)浙江省综合城市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存在显著尺度效应,且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加而增加。研究揭示了经济发达省份城市化进入稳定期阶段土地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空间相关性,对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协同性、因地制宜实施农转建土地流转和跨行政区置换具有重要指引价值。
    都市边缘区田园综合体建设能力测算——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殷如梦, 李 欣, 方 斌,
    2019, (09):  2070-207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6
    摘要 ( 4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田园综合体概念出发,量化评价乡镇田园综合体建设能力,为农地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构建了涵盖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以镇级尺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TOPSIS、障碍度模型等探析田园综合体建设能力及其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炼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建设能力空间差异显著;(2)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现代农业等3个维度对田园综合体建设作用程度和方向不一;(3)影响各乡镇田园综合体建设能力主要障碍因子互有差异,各因子间具复合制约功效;(4)研究针对东部慢城生态区、中南部环湖湿地区、西部水乡圩网区、中北部中心老城区的土地利用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
    湖北省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
    杨 冕, 张艺千, 王春晓
    2019, (09):  2080-209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7
    摘要 ( 5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是改善自然生态和维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该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视角,从时空两个维度量化了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赤字和盈余,据此提出土地优化利用建议。以湖北省为例,选取水源涵养、PM10去除、固碳和休闲娱乐4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了2010~2015年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盈缺情况及演变过程,并测算其平衡阈值。结果表明:(1)除了水源涵养服务供给充足外,PM10去除、固碳和休闲娱乐服务均处于赤字状态;(2)水源涵养服务的供需趋向平衡,而PM10去除、固碳和休闲娱乐服务的供需差异逐步扩大;(3)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空间异质性较大;(4)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达到平衡所要求的绿地比阈值普遍上升,建设用地比阈值普遍下降。上述研究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直观量化,为优化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湖北省应重点关注城市化过程中PM10去除和碳排放控制的问题,适度增加城市绿地,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扩张。
    自然资源
    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特征
    俞雅文, 徐东坡
    2019, (09):  2092-209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8
    摘要 ( 4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保护中华绒螯蟹栖息地和种质资源,科学评估长江蟹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在长江靖江、新开沙及狼山沙3个采集区域的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根据δ13C、δ15N值分析二者的生态宽幅及营养生态位面积。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δ15N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5.00‰~-23.00‰;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6.00‰~-24.00‰,表明两种蟹均对某种饵料生物有所偏好,且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频率分布范围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表明其食物来源更广。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存在重叠,表明二者存在饵料竞争关系。其中靖江江段两种蟹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表明二者在靖江江段食物竞争最激烈。中华绒螯蟹的δ13C值变幅(CR)、δ15N值变幅(NR)及营养生态位总面积(Ta)均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说明中华绒螯蟹对于饵料资源的竞争能力更强。
    中华鲟濒危状况与物种保护对策的评估分析
    王鸿泽, 陶江平, 常剑波
    2019, (09):  2100-210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09
    摘要 ( 5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濒危等级是确定物种优先保护顺序和制订濒危物种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据。结合历史资料以及近年的监测数据,对长江中华鲟种群繁殖群体及补充群体数量与质量,关键栖息地胁迫因素及胁迫强度等的全面梳理,总结出了1981年以来中华鲟种群及环境胁迫的变动趋势。参照IUCN物种濒危程度的划分准则建立了中华鲟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标准;同时按照10年一组对该物种不同年代下的濒危状况进行评估。中华鲟在1983~1992年代进入濒危程度;在2003~2012年代进入极危程度。中华鲟物种的濒危等级取决于自身种群质量以及人类活动及环境结构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人类活动和环境结构变化对中华鲟的胁迫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且整体呈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最后,基于物种的濒危状况以及胁迫因素,分析了不同年代内的对策及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种保护工作的构架和保护行动的优先顺序。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熊美华, 杨 志, 胡兴坤, 阙延福
    2019, (09):  2109-211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0
    摘要 ( 5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3~2015年、2017~2018年长江中游监利江段的鱼类资源监测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表明:5年共监测到鱼类68种,隶属于6目13科,其中鲤形目共46种;2018年监测的鱼类种类数要多于其他年份。各年份的均匀度指数值相差不大,2018年ShannonWiener指数值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要大于前面4个年份,优势度指数值有一定波动,但值均偏低。ABC曲线及W统计表明2013年和2014年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扰动,而2015、2017和2018年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程度不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鱼类群落可以分为三组,但相似性分析表示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农业发展
    基于SEM的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子琳, 韩 逸, 郭 熙, 江叶枫, 林雯璐
    2019, (09):  2119-212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1
    摘要 ( 4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户科学施肥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然而,目前存在农户认知不明确、政府推广机制不健全、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采纳率有待提高。为更有效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江西省277个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农户采纳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便利条件、结果展示、农户特征为潜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定量化地探究农户主观意识及环境背景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主观规范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为感知易用性(0.431)>感知有用性(0.325)>主观规范(0.266);结果展示和农户特征对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便利条件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农户引导、政府扶持、技术创新与评价体系构建这四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建议。
    禀赋特征、外部性与农业生产集聚——基于全国31省的证据
    赵丹丹, 周宏
    2019, (09):  2130-214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2
    摘要 ( 5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农业资源不断匮乏背景下,我国农业表现出生产集聚现象,从集聚效应视角看,农业生产集聚的形成是资源禀赋、外部性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本文系统梳理了资源禀赋特征、外部性条件与农业生产集聚之间内在机制,并利用我国1996~2015年31省20年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1)农业资源禀赋中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存量、农业技术水平和耕地资源对生产集聚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外部性条件中自然灾害和地形对农业生产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2)从影响趋势上来看,农业耕地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对农业生产集聚水平的影响表现出“U”型发展趋势,而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资本存量表现出倒“U”型发现趋势。
    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研究——基于冀、皖、鄂3省668份农户调查数据
    盖豪, 颜廷武, 何可, 张俊飚,
    2019, (09):  2141-2153.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3
    摘要 ( 402 )   PDF (917KB) ( 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冀、皖、鄂3省5个市(县)22个村的668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社会嵌入理论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的嵌入因素。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农户认知和社会资本网络3个维度9个变量的“嵌入因素”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政策宣传、项目扶持,农户生态、社会、经济价值认知,人际信任、制度信任、互惠规范和农户参与网络正向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对此,政府应提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力度,因地制宜构建有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社会嵌入环境,以有效促进农户积极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生态环境
    河口三角洲地表水文连通性研究进展
    刘星根, 李云良, 张奇
    2019, (09):  2154-2164.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4
    摘要 ( 453 )   PDF (3375KB) ( 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角洲通常位于河流与湖泊、海洋等大型地表水体的过渡带,分布全球约8%人口。受地势低缓、流域来沙减少和海平面上升等多因素作用,三角洲系统被认为是诸多地表类型中高度敏感和脆弱的地带。近年来,地表水文连通性成为三角洲水文水动力领域新的热点问题。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系统阐述了水文连通性概念、三角洲地表水文连通性组成以及三角洲形态和水文连通性的联系。研究表明:三角洲地表水文连通性可分为结构连通性、功能连通性和过程连通性;基于图论方法的结构连通性仅表征河网在三角洲水文连通性的作用,而功能连通性和过程连通性反映水文水动力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气象等环境要素的耦合关系,但亟需有效的野外观测和调查数据;三角洲形态与水文连通性存在一定联系,部分形态指标可用于刻画三角洲地表水文连通程度。因三角洲具有高度时空异质性和复杂地形地貌等特点,从学科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未来应综合采用野外观测、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策略,为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应对当前快速变化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环境质量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污染和吸收两个视角
    袁晓玲, 邸勍, 李朝鹏
    2019, (09):  2165-2176.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5
    摘要 ( 5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升环境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基于环境污染和环境吸收两个视角,在综合大气、土壤、水体三大环境要素测算环境污染指数和吸收指数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性,采用SDM模型分析全国及各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环境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地域不平衡问题突出,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2)重工业比重偏高是造成环境质量低的最主要原因;(3)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协调,但人口集聚给环境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成为提升环境质量的掣肘。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特点提出“硬治理”与“软治理”融合的差异化环境治理路径。
    理想类型视角下的中国环境治理经验——相关文献的综述与引申
    王昭
    2019, (09):  2177-2185.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6
    摘要 ( 4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理想类型的概念对中国环境治理相关文献加以系统梳理,借助行动系统理论框架以行动者与行动手段为维度区分单中心科学主义模式、多中心科学主义模式、单中心人文主义模式与多中心人文主义模式4种环境治理理想类型,相应的典型实践表现分别为运动型、市场型、抗争型与参与型环境治理,并对其当前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在理想类型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当前中国环境治理的整体特征为政府主导与科学主义取向,未来发展方向应为综合性与创新性环境治理方式。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基于全国28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逯进, 赵亚楠, 陈阳
    2019, (09):  2186-2196.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7
    摘要 ( 4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讨论了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1)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可以显著降低环境污染;(2)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在人力资本的影响下,技术创新显现出明确的减污效应,同时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人力资本也显现出明确的减污效应;(3)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跨越各自的门槛值后,二者的协同效应会增强,减污效果更明显;(4)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通过“产业清洁效应”、“外资清洁效应”和“金融清洁效应”3类中介途径实现的。研究结论为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演变分析
    晏德莉, 延军平, 李双双, 汪成博, 武亚群, 万佳, 王辉,
    2019, (09):  2197-2206.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8
    摘要 ( 5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1960~2017年秦岭-淮河19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数据,以表观温度指数为基础,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及专用气象要素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对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小波相干方法探讨该区高温高湿天气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多时间尺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2010年为时间节点,秦岭-淮河以北及秦巴山区高温高湿天气日数呈“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秦岭-淮河以南及淮河平原呈“下降-缓慢上升-下降”趋势;(2) 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影响范围向北扩大;(3)赤道东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温异常对秦岭-淮河南北各区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比西部地区更显著且长时间周期尺度比短时间周期尺度更稳定。
    长江口北港上段河道枯季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征研究
    赵季伟, 李占海, 徐圣, 张二凤, 程和琴
    2019, (09):  2207-221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19
    摘要 ( 2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8年4月15日至4月24日在长江口北港主槽大小潮连续10天的定点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枯季期间北港上段河道悬沙浓度的垂线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悬沙浓度较低,大小潮平均值仅为0.17 kg/m3,悬沙浓度具有大潮显著高于小潮,涨落潮平均浓度接近的特点;水动力则具有大潮明显强于小潮、落潮明显强于涨潮的特点;观测期间的盐度值很低,平均值仅为0.16 psu,盐度的大小潮变化、涨落潮变化以及垂向变化都非常小,盐度密度分层对悬沙剖面影响微弱。在这种动力、泥沙和盐度环境下,大潮期间的悬沙剖面主要为斜线型和指数型;小潮期间的悬沙剖面有斜线型、垂线型和指数型,其中以斜线型占主导。通过Rouse公式拟合发现,大部分的实测悬沙剖面较符合Rouse公式,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到的悬沙沉降速度介于0.36~2.89 mm/s。Soulsby公式能够对实测的斜线型和垂线型悬沙剖面进行较准确预测,平均误差控制在10%以内。
    长江下游铁板洲洲头冲淤变化规律
    刘晶, 李志威, 许清文, 王晓娟
    2019, (09):  2219-2229.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20
    摘要 ( 8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下游是典型的分汊型河道,其江心洲的洲头正面临清水冲刷蚀退的严峻形势,如大通河段的铁板洲。基于大通水文站年均水沙数据(1956~2014年),选取铁板洲的遥感影像(1998~2016年)和实测地形数据(2004~2011年),并采用MIKE21 FM模拟铁板洲河段的水动力变化,分析近20年大通站年际及年内水沙变化、铁板洲的形态变化、洲头冲淤变化及主控因素。2003年后长江下游年均径流量变化较小,年均输沙量比2003年之前锐减67.4%。铁板洲受到低含沙水流的冲刷,洲头显著蚀退,其体积从163.57万m3(2004年)萎缩至68.84万m3(2011年),且年均蚀退率由8.88%(2004~2008年)增至11.57%(2008~2011年)。水动力模拟表明来流量增大对洲头的冲刷作用更加剧烈,即铁板洲在洪水期受到的冲刷大于枯水期。由于洲头的逆坡和阻挡作用,铁板洲洲头上游沿程流速不断减小并在洲头前缘岸边急剧降至零,最大流速出现在洲头左侧,使得其左侧成为主要蚀退区。
    近50年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变化特征
    岳伟, 阮新民, 陈金华, 王晓东, 陈砚涛, 伍琼, 王珍
    2019, (09):  2230-2238.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21
    摘要 ( 4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双季稻安全生产界限温度日期变化特征,以安徽省22个双季稻生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日平均气温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早稻安全播种期、移栽期和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及双季稻安全生长期日数、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稻安全播种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其中薄膜育秧平均提前1.8 d/10 a,露天育秧提前1.5 d/10 a;早稻安全移栽期呈极显著提前趋势(P<0.01),平均提前2.5 d/10 a;晚稻安全齐穗期、成熟期推迟趋势不显著(P>0.05);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显著(P<0.01),平均增幅分别为2.6和62.7℃·d/10 a。安全生产期日数和积温增加对双季稻种植和品种选择具有积极作用,但晚稻采用直播、机插等栽种方式有遭遇低温冷害的风险。
    基于OMI数据的成渝城市群对流层NO2浓度遥感监测
    朱文东, 周廷刚, 李洪忠, 许燕燕, 张兰,
    2019, (09):  2239-2250.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22
    摘要 ( 2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Aura卫星的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传感器最新版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数据产品,结合线性拟合、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5~2017年成渝城市群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OMI对流层NO2柱浓度数据与成渝城市群NO2地面监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时间上,2005~2012年NO2年均柱浓度增加明显,增幅达52.38%,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NO2柱浓度季节变化明显,浓度水平基本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O2柱浓度月均值具有类似于正弦函数的周期性,1年一个周期,低值出现在每年的7、8月,高值出现在11、12和1月;空间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NO2浓度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5~2012年99.58%的区域NO2浓度上升,2012~2017年80.50%的区域NO2下降,但是成渝城市群边缘的山区NO2浓度依然呈增长趋势。成都、重庆对流层NO2柱浓度具有明显的局部空间正相关特性。

    基于LUR模型探究城市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杨婉莹, 刘艳芳, 刘耀林, 安子豪, 银超慧
    2019, (09):  2251-2261.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23
    摘要 ( 4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最主要城市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当前微观尺度下空气监测点周围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影响的研究较少,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选取地形、污染源、人口、道路交通、土地利用与城市景观格局6大类预测变量,其中城市景观格局选取边缘密度、连续度、形状指数、斑块平均面积、蔓延度、均匀度指数7个景观指数,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城市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所选取的土地景观格局指数可以解释研究区PM25浓度的732%的变异,模型拟合较好;(2)影响PM25浓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建设用地、林地、草地与水体。微观尺度下城市各类型景观格局中连续度和形状指数对PM25影响显著,建设用地连续度越高,分布越集聚,PM25浓度越高;水体形状指数越小,形状越简单规则,越易降低PM25浓度;(3)城市整体景观格局中,景观聚集程度与景观多样性等因素对PM25浓度产生重要影响。减少景观内各类型斑块的离散分布,使各景观类型均匀分布于整体景观内,有助于降低PM25浓度。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大气防治与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HJ1〗〖HJ〗〖JP+1〗

    自然灾害
    1961~2017年中国不同长历时暴雨与总降雨事件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比研究
    孔锋, 薛澜,
    2019, (09):  2262-2277.  doi:10.11870/cjlyzyyhj201909024
    摘要 ( 3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历时强降雨事件所导致的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安全建设和发展的严峻问题,因此,研究不同长历时强降雨事件空间演变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1961~2017年中国545个日值气象站点降水数据,从雨量和雨日2个属性,分析不同长历时暴雨和总降雨事件的总量特征、变化趋势和年际变率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中国不同长历时暴雨和总降雨事件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量级较高的不同长历时暴雨和总降雨事件在空间分布上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且空间高低分异特征逐渐趋于减小。在华西秋雨的影响下,华西地区总降雨雨日相比同纬度其它地区较高。(2)中国不同长历时暴雨雨量和雨日主要在东南地区呈增加趋势,西北地区增减不明显。总降雨雨量变化趋势在东南和西北呈增加趋势,而在两者中间过渡带呈减少趋势,且随着降雨历时增加,减少趋势地带向东南和西北地区扩张。不同长历时总降雨雨日变化趋势则呈南方减少北方增加态势。(3)中国历时2 d的暴雨雨量和雨日年际变率在农牧交错带及其毗邻地区最大,而历时3 d以上的暴雨雨量和雨日年际变率则呈东南大-西北的分异格局。中国不同长历时总降雨雨量和雨日年际变率整体上呈南高-方低的分异格局,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年际变率较大的地区向中国南部地区扩张。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