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特征及溢出效应研究
    杨 喜, 卢新海, 侯 娇
    2021, (4):  771-781.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1
    摘要 ( 317 )   PDF (1801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空间效应视角下分析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座城市空间面板数据,综合应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刻画和识别,通过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呈现持续上升特征,城际差异呈现持续扩大化特征,并伴随着极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并非随机状态,而是存在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局域空间格局以HH和LL为主,以LH和HL为辅。(3)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会带动邻近城市土地开发强度。(4)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第二产业、城市交通和房地产投资对本地城市具有正向直接效应;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第二产业对邻近城市具有负向溢出效应,城市交通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据此,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考虑城际之间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城际之间合作联动作用。
    极化与扩散:长三角在区域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来自长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证据
    周 磊, 孙宁华, 缪烨峰, 张舒蕾
    2021, (4):  782-795.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2
    摘要 ( 229 )   PDF (1382KB) ( 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长三角一体化视角出发,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经济增长的空间外部性理论模型,空间滞后计量模型(SAR)等方法考察了长三角与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均衡发展的演化趋势,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极化-扩散效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1)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并未扩大其与长江中游的发展水平差距,事实上,两大城市群“组间差异”的缩小是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 “组内差异”缩小的影响则相对微弱。(2)长三角城市群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即长三角通过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缩小了两地的发展水平差距,但如果忽略长江中游内部的空间相关性则会明显高估长三角的扩散效应。(3)长江中游内部的均衡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长三角扩散效应的充分发挥。(4)长三角不同城市的扩散效应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与地理距离的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模式。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
    王兆峰, 孙 姚
    2021, (4):  796-807.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3
    摘要 ( 151 )   PDF (935KB) ( 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产业集聚的环境性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热点,从旅游产业集聚视角,使用2005~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面板数据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内部不均衡性显著,生态效率总体表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生态效率具有较强的空间联动性和依赖性,受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邻近城市之间生态效率相互作用;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曲线特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在旅游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中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区域上,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
    重庆市2009~2018年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时空特征分析
    何慧妍, 杨庆媛, 毕国华, 梁伟东
    2021, (4):  808-817.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4
    摘要 ( 126 )   PDF (1808KB) ( 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用地供应行为的演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分析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利于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基于重庆市2009~2018年工业用地供应公告数据,建立重庆市工业用地供应数据库,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分布、冷热点分析和趋势面分析方法,分析重庆市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重庆市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总体上处于波动下降趋势,供应的区位呈现较为明显的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区位基尼系数具有波动性特征,市域和分区都在空间分布不均衡和均衡间反复。(2)工业用地供应点规模呈现出“主环-斑点”式空间布局模式,高密度核心逐渐向主城区中心聚集。供应规模的热点区县在主城区的东西两侧变动,冷点区集中在渝东北角。(3)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其西部和南部具有较大的工业用地供应规模,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奠定了较好基础。
    面向异质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在线拍卖机制
    王雅娟, 周先舫, 王先甲, 邓旭东
    2021, (4):  818-826.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5
    摘要 ( 109 )   PDF (829KB)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索不同种类水污染物排污权的在线初始分配方法,根据不同水污染物的特性,基于水环境容量价值,描述了一种可随时对多种水污染物排污权进行不同数量报价的投标语言。针对每家企业关于多种排污权组合的需求,构建了在线拍卖机制设计模型,提出了赢家判决流程和支付计算流程,获得了在线拍卖机制。该机制可在完全未知将来投标序列的情况下,立即对当前投标做出是否分配某种排污权组合的决策,并在企业离开前做出支付决策。理论分析表明,所提出机制可吸引更多的企业自愿参与,激励企业报告真实的到达时间、单位水环境容量估值及离开时间。相比于完全信息下的有效分配,该机制在社会福利、企业成交率和排污权利用率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该文机制有助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异质水污染物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案。
    自然资源
    长江经济带居民生活用水的重心移动与驱动效应研究
    赵存学, 邓建高, 张陈俊, 张宗勇
    2021, (4):  827-838.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6
    摘要 ( 109 )   PDF (1158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算居民生活用水、厘清时空格局演变动因、量化时空差异驱动效应对提高长江经济带居民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举足轻重。通过核算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建立重心模型,并利用LMDI从时空上将居民生活用水分解为消费强度效应、人均消费效应、城镇化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分别呈增加和减少态势,前者上游较中下游少,后者上中下游较为均衡。(2)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分别由咸宁和岳阳移至荆州,两者的非均衡程度分别呈现增加和减小的趋势,且前者大于后者,该过程中上游和下游省市发挥作用较为明显。(3)城乡消费用水强度和人均消费水平分别是促进和抑制居民生活用水减少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和人口增长会导致居民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城乡人口比重变化的作用具有异质性。(4)在缩小与平均水平的差异上,无论从总体视角还是城乡视角,消费用水强度和人均消费水平均呈现相反作用,城镇化具有空间异质性。据此,提出关注居民消费对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完善用水定额等建议,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减小核算误差,深入探索家庭、行为、性别等因素对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
    杭州湾北岸多年水沙特性变化及原因探讨
    吴雪枫, 何 青, 郭磊城, 王宪业, 张 迨
    2021, (4):  839-848.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7
    摘要 ( 155 )   PDF (2329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强潮作用下杭州湾北岸受到围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1982和2017年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35年来杭州湾北岸的潮流、含沙量、盐度和地形变化。研究表明:与1982年相比,区域内的潮流场结构整体不变,各测点均呈往复流态势,多年来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研究区域内多年垂向平均含沙量下降22%,底部高浓度集中,表底层浓度梯度增大,含沙量高值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由芦潮港向湾内移动,金山深槽区的含沙量增长了79%。综合岸线和水下地形变化与长江减沙、地貌冲淤和局地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杭州湾北岸仍将面临侵蚀的风险威胁。
    嘉陵江流域降水集中度的时空变异与驱动因素研究
    杨 军, 张会兰, 庞建壮
    2021, (4):  849-860.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8
    摘要 ( 126 )   PDF (1920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降水的集中分布是引发洪涝灾害和河流高含沙事件的主要因素,对降水集中度时空变异规律的认识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的辨析可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提供依据。以长江上游最大的产沙支流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19个气象站点1954~201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年平均降水集中度(ACI)和长期降水集中度(LCI)指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Sen’s slope坡度检验法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降水集中度指数的时空变异规律,基于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探讨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的ACI和LCI值在空间上均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东南部人口密集区降水集中度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而西北部山区降水集中度较小,降水较均匀,发生极端降水的可能性较小。(2)研究期间降水集中度的数值变化范围为0.53~0.83,变幅较大;19个气象站点中,15个站点降水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8个为显著上升),4个站点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个为不显著下降),各站点的趋势性差异亦与地形、气候因素密切相关。(3)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降水集中度与流域高程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嘉陵江流域内降水集中度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为太阳黑子指数SS,重要性为17.24%~20.25%,其次为ENSO指数(MEI和SOI)。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周 雪, 汪登强,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郭 杰, 王 珂
    2021, (4):  861-868.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09
    摘要 ( 155 )   PDF (1014KB) ( 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并探究漂流性鱼卵空间分布特征,于2018~2019年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漂流性鱼卵进行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5 963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漂流性鱼卵24种,隶属于1目3科,鱼卵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总量的32.94%,其次是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分别占30.80%、12.65%。2018和2019年平均鱼卵密度分别为5.61±9.72 ind./100 m 3,9.80±16.09 ind./100 m 3,不同种类鱼卵主要出现的时间也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宜昌江段鱼卵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5),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江心(2018年为7.54±20.04 ind./100 m 3,2019年为13.15±25.49 ind./100 m 3)>南岸(2018年为6.20±7.92 ind./100 m 3, 2019年为9.25±14.12 ind./100 m 3)>北岸(2018年为3.07±4.71 ind./100 m 3,2019年为7.00±11.65 ind./100 m 3),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下层高于表层。该研究中获取的鱼卵在河流中的分布特征可为宜昌产卵场定位和产卵规模估算等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LMDI的长江经济带沿线水利风景区规模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吴兆丹, 华 钰, 李 彤, 吴兆磊, 蔡沁雨, 马玮璐
    2021, (4):  869-878.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0
    摘要 ( 123 )   PDF (865KB) ( 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利风景区规模演变影响因素分析可为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采用LMDI方法,首次量化了水利风景区建设强度、水利工程开发程度、水资源配置结构和水资源量等四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沿线水利风景区规模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经济带沿线整体水利风景区规模演变而言,水资源量是最主要正向影响因素,水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最小。(2)对经济带分省市水利风景区规模演变而言,四因素中水利风景区建设强度和水利工程开发程度在四川、重庆、贵州均呈最强正向作用,在湖南、湖北、安徽和浙江分别是最主要正向和负向影响因素,在云南分别呈最显著负向和正向影响;江苏、江西对应最显著正向影响因素为水利工程开发程度;四川、重庆、江苏对应最主要负向影响因素为水资源配置结构;经济带整体水资源量在贵州、江西均呈负向影响。继而对经济带沿线省市有关水利风景区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
    生态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气交换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翁君贺, 沈其艳, 谈建国, 刘 颖
    2021, (4):  879-888.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1
    摘要 ( 188 )   PDF (923KB) ( 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远距离传输过程中,土壤既是污染物的主要汇,又是空气中污染物的潜在来源。土气交换过程是POPs环境归宿的重要环节,该交换过程受POPs理化性质、近地面气象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及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对近期报道的POPs土气交换过程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列出了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模型及公式。环境温度的变化既能改变目标物在气固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影响空气中污染物的干湿沉降和气态交换过程,也能够通过近地面温度场的梯度变化影响污染物在土气交换过程中的垂直紊流扩散。此外,近地面水平风速的变化也会影响目标物的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垂直紊流扩散。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种类控制了土壤中POPs的吸附/解吸过程,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污染物的土气分配系数,土壤矿物组成也会影响污染物吸附和解吸过程。地面植被能够吸收和吸附空气中气态和颗粒态POPs,通过雨水淋刷和枯落物凋落转移到土壤中;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的温度变化,减少土壤中POPs的挥发。尽管近年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在土气交换过程多因素耦合影响量化评估、动态评估POPs在典型场地原位复杂环境下的土气交换通量、在区域尺度量化植被对城市中POPs土气交换的影响等方面有待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盐沼枯落物碳氮和有色溶解有机物淋溶过程研究
    孙赫晨, 王 初, 王东启, 顿佳耀, 姚东京, 许金鑫, 黄敏慧, 黄皓艺
    2021, (4):  889-899.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2
    摘要 ( 197 )   PDF (1021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盐沼枯落物的短期淋溶过程对东滩沿岸的水质有重要影响。采用东滩3种典型盐沼植物的茎和叶的枯落物为材料进行为期48h的室内浸泡模拟实验。利用有机碳探测分析仪测定不同时间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总可溶性氮(TDN)浓度然后转换为累积释放量,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参数表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浓度,结合三维荧光光谱(EEMs)和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推断CDOM的荧光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淋溶释放的最初48 h, DOC、TDN、CDOM、两个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和两个类蛋白荧光组分的释放过程呈对数曲线状,最初8h增长迅速,8~48 h则增幅减缓或出现小幅下降趋势。不同种类的植物以及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的初始基质对枯落物的DOC和TDN释放量有显著影响。TDN最大累积释放量与初始基质有机碳和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枯物体中的氮比有机碳更容易淋失。各个荧光组分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但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枯落物的初期淋溶以物理性过程为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盐沼枯落物的淋溶对潮滩水水质有着显著的影响。
    黄河生态经济带空气质量时空分异研究(2015~2018)
    赵柄鉴, 文传浩, 唐中林
    2021, (4):  900-914.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3
    摘要 ( 72 )   PDF (2605KB) ( 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黄河生态经济带包含的青海、宁夏、甘肃、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山东1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2015~2018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PM10、NO2、O3的改善情况并不明显。(2)在气温较低的春季、秋季、冬季,污染物浓度会增加,气温越低,中段和东段部分城市污染物排放量会明显增加,从而使得整个黄河生态经济带空气质量的差异也越大,其中SO2的季节波动最为明显。(3)区域间空气质量的差距正在拉大,陕西、山西、河南正在成为整个黄河生态经济带的空气污染中心,并且污染的核心区域正逐渐向西移动。
    城市化背景下建成区扩展及其对河网变化的影响 ——以苏州市为例
    田壮壮, 关燕宁, 郭杉, 张春燕
    2021, (4):  915-924.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4
    摘要 ( 89 )   PDF (6465KB) ( 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苏州快速城市化与水网密布的典型地域特征,利用不同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信息,通过标准化处理流程,获取2002~2018年期间多期苏州建成区与水网专题信息,采用垂直类比的定量化方法,在区域和地理空间格网单元的层面,对城市建设用地与河网水系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建成区建设用地与河网水系分布的格局,以及河网的密度、河链数、节点数、连接率和分形维数等特征参数动态变化与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苏州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已经从区域中心建成区放射型蔓延向多中心建成区放射型+网络化的蔓延方式改变。(2)苏州河网水系伴随建设用地扩展,密度持续降低,建成区以外的农田植被区河网水系分布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河网连接率未发生变化,连通性维持稳定,分形维数稍有降低,河网结构复杂性略有下降。(3)河网变化受建成区扩展影响显著。前期各建成区格网单元内水网密度降低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后期主要集中于建成区增量所占比例较低的网格单元即主要发生在建成区边缘扩展区域。本文的方法可为遥感信息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规划决策和遥感尺度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鄂西长江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文景, 许文年, 夏露, 陈剑刚, 程虎
    2021, (4):  925-935.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5
    摘要 ( 161 )   PDF (2507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中游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鄂西地区土地合理利用与管理以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借鉴。以下牢溪小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柏树林、蔬菜地、石坎农田、撂荒地、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各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1)柏树林、石坎农田、撂荒地和天然林土壤团聚体以>2 mm为优势粒级,平均为57.66%,蔬菜地以<0.25 mm微粒径团聚体为主,均值为60.86%;(2)林地(柏树林和天然林)土壤稳定性和抗蚀性要优于农用地(石坎农田和蔬菜地),耕地撂荒提升团聚体稳定性;(3)分形维数D与破坏率PAD、可蚀性K呈正相关,与团聚体直径(MWD和GMD)和水稳性大团聚体WR0.25呈负相关,分形维数较好反映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侵蚀性。对流域内林区的封育是提升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最优管理方式。
    平寨水库夏季热分层期间水化学及溶解无机碳变化
    刘贤梅, 周忠发, 张昊天, 但雨生, 蒋翼
    2021, (4):  936-945.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6
    摘要 ( 178 )   PDF (2609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喀斯特地质环境下的水库水化学及溶解无机碳的空间特征,选取了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源区平寨水库作为研究区,于夏季热分层期间(2019年7月)对平寨水库进行分层采样,对水体主要理化数据及溶解的无机碳碳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寨水库在夏季存在明显的热分层现象:表水层(0~-10 m)、温跃层(-10~-30 m)、恒温层(-30~-60 m)。水温随着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最后趋于稳定(T(平均):25.62~12.43℃),水体pH值、溶解氧(DO)、电导率(EC)、叶绿素a(Chl-a)等物理化学性质在垂向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层;(2)平寨水库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其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岩平衡体系控制;(3)水体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DIC)变化:DIC浓度随水体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DIC(平均):1.8~3.03 mg·L-1),δ13CDIC呈偏轻趋势(δ13CDIC(平均):-6.23‰~-11.45‰)。分析认为,太阳辐射、水生生物的分布状况及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有机质分解程度等在不同深度存在差异,使水体理化性质和DIC出现了显著的分层,进而影响δ13CDIC的分馏。碳酸盐岩的溶解与沉淀对DIC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分馏影响不大。
    江家口水库修建对下游河道水温情势影响分析
    杨世伟, 李克锋, 张鹏, 梁瑞峰, 王远铭
    2021, (4):  946-955.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7
    摘要 ( 338 )   PDF (2177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水库修建对于下泄河道水温的影响,掌控水库、下泄水温以及河道水温的变化规律,对于工程的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河道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宽度平均的立面二维水温模型对江家口水库库区水温分布及下泄水温规律进行模拟,采用纵向一维水温模型对不同水平年坝下河道的水温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坝下23.6 km处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水温情势的变化。结果表明,库区水温出现明显的分层状况,导致下泄水温在河道中表现为显著的“滞冷”“滞热”现象,春夏降幅最高可达3.6℃,秋冬升幅最高可达4.1℃。通过纵向一维水温模型考虑有无支流汇入的影响下,计算了沿程水温的变化,发现由于流水河段支流汇入和太阳辐射等影响下,沿程河道水温得到有效缓解,保护区处的水温已然接近天然水温,并未显著改变保护区原有鱼类所需的水温环境,不会对保护区鱼类的正常生长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喀斯特城市地物覆盖率变化对地表水热通量的影响
    王修信, 王恺宁, 王敏华, 孙涛, 朱启疆
    2021, (4):  956-9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8
    摘要 ( 118 )   PDF (2645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中国西南地区桂林喀斯特城市快速扩展所引发的地物覆盖变化对热环境的影响,利用改进METRIC模型和Landsat遥感数据反演喀斯特城市地表水热通量,并使用地面同步观测值进行验证,分析植被、建筑、水体、裸土、裸岩等地物覆盖率变化对地表水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物覆盖率在取值中段存在对地表水热通量影响的显著范围,植被覆盖率在0.1~0.8、建筑覆盖率在0.2~0.8、裸土率和裸岩率在0.2~0.9的影响明显高于地物覆盖率极低和极高范围。在影响显著范围,植被覆盖率、水体覆盖率增加0.1,使得潜热通量分别升高4.0%~12.0%、2.0%~5.0%,而显热通量分别降低5.0%~16.0%、3.0%~11.0%;建筑覆盖率、裸土率、裸岩率增加0.1,使得显热通量分别升高5.0%~17.0%、3.0%~11.0%、4.0%~14.0%,而潜热通量分别降低3.0%~9.0%、2.0%~8.0%、4.0%~9.0%。植被覆盖率增加使得潜热通量升高、显热通量降低的效果明显高于水体覆盖率,建筑覆盖率增加使得显热通量升高、潜热通量降低的效果明显高于裸土率,略高于裸岩率。
    海绵城市改造对热岛效应减缓效果的估算
    王丹, 杨超, 郑永宏, 肖雪莹, 赵林, 陈正洪
    2021, (4):  968-975.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19
    摘要 ( 144 )   PDF (2028KB) ( 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绵城市改造热岛效应减缓效果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准确获取海绵城市改造前、后温度数据是精准评价海绵城市改造对城市热岛减缓效果的重要前提,气象观测站点往往距离海绵改造区具有较远的空间距离,其数据的不适用性极大限制了评价的开展。以武汉市青山、四新示范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监测、红外热成像技术,采用设立对比区法、以空间换时间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估算海绵区改造前后的温度变化,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热岛效应减缓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宏观上,海绵城市改造对工业区(青山示范区)热岛效应减缓有一定效果,对原始开发程度较低地区(四新示范区)未体现出明显效果;在微观上,不同的改造方式、布设方式,甚至同一材料不同颜色等均对海绵改造热岛减缓效应有影响。设立对比区法、以空间换时间法能够为评价海绵城市改造对城市热岛减缓效果估算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900~2018年全球自然灾害时空演变特征与相关性研究
    吴金汝, 陈芳, 陈晓玲
    2021, (4):  976-991.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20
    摘要 ( 99 )   PDF (5652KB) ( 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简称EM-DAT)中1900~2018年的自然灾害数据,综合趋势检验及突变点检测方法、标准差椭圆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灾害的时空分布、演变趋势及不同灾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洪水、干旱和风暴的危害性较大。其中,洪水发生次数最多,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惨重;(2)从时间上来看,灾害发生次数先增加后稍有减少,总体呈上升趋势;因灾死亡人数则自1932年后大幅度减少,呈下降趋势;灾害经济损失持续增加,呈上升趋势;(3)从空间上来看,灾害发生次数分布格局呈南北方向扩张、东西方向收缩趋势,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灾害死亡人数空间分布先呈现西北-东南分布格局,后转变成西南-东北格局,且这种格局不断弱化,直到最后重新呈现西北-东南分布格局;灾害经济损失重心东西方向移动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经济损失主方向总体向西北方向转移;(4)洪水、风暴、地震、流行病、滑坡5种灾害与所有灾害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系数都达到0.57以上,相互作用较强,其中,地震与风暴两种灾害间的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906)。
    农业发展
    农户生计资本、家庭要素流动与农地流转参与
    王雪琪, 朱高立, 邹伟
    2021, (4):  992-1002.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21
    摘要 ( 43 )   PDF (847KB) ( 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农户农地流转的内源与外源式约束出发,分析农户生计资本与要素流动决策对农地流转参与的影响,利用CFPS调查数据采用MVP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生计资本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以及其他生计要素配置行为对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能够促进农地转入,抑制农地转出;人力资本会促进农户转出土地,抑制农地转入;社会资本对农地转入与转出均有正向影响。(2)自然与物质资本会抑制劳动力转移,而人力、金融与社会资本均促进农户劳动力转移;自然与社会资本抑制农户购买机械服务,而人力、物质与金融资本会促进农户购买机械服务。(3)农户农地流转行为除了受到自身生计资本的约束外,还受到家庭其他生计要素配置行为的影响,农户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农户转出农地,抑制农地转入;农户购买机械化服务会抑制农地转出,促进农户转入。最后,从健全农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农户生计资本,完善相关要素市场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以提高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
    经营环境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3市为例
    陈德仙, 胡浩
    2021, (4):  1003-1015.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22
    摘要 ( 125 )   PDF (838KB) ( 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长江三角洲3市种植类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经营环境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经营环境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具有总体显著和具体差异的影响效果。其中,设施建设环境和市场营销环境对家庭农场生存绩效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职业教育环境对家庭农场成长绩效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职业教育环境对家庭农场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完善市场和修建设施来促进生存”以及“加强职业培训来拉动成长和创新”对家庭农场是更为有效率的发展路径。因此,家庭农场经营环境的优化机制应遵循“效率优化”原则,即向更具促进效果的经营环境配置更多的政策资源,进而更为有效率地促进家庭农场的多层次经营绩效。
    市场与政府一定能促进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吗 ——以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为例
    杨兴杰, 齐振宏, 杨彩艳, 刘 哲
    2021, (4):  1016-1026.  doi:10.11870/cjlyzyyhj202104023
    摘要 ( 104 )   PDF (867KB) ( 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市场与政府是影响农户采纳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作用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研究基于湖北、湖南、安徽共925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和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从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两个方面探究市场收益与政府激励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效应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波动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不同激励政策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技术补贴政策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技术宣传政策仅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行为;(3)从交互效应来看,经济效应会显著增强技术补贴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正向影响,而收入波动会显著减弱技术补贴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正向影响。研究认为,市场收益是刺激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技术推广中应重视市场收益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