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8): 1434-1442.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8024
• 自然灾害 • 上一篇
黄英, 丁明涛, 庙成, 王骏, 周鹏
HUANG Ying, DING Ming-tao, MIAO Cheng, WANG Jun, ZHOU Peng
摘要: 根据蒋家沟1965~2005年的泥石流运动观测资料与会泽气象站1965~2005年日降水资料,应用Hurst指数分析泥石流的运动要素,研究发现:泥石流年输沙量的Hurst指数为0.682时,年输沙量呈较强的正持续性,未来呈增长趋势;降雨量的Hurst指数0.605时,降雨量呈较弱的正持续性,未来呈较弱的增长趋势。同时,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发现泥石流输沙量具有多时间尺度周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8、14和24年分别为其第1、2和3活动周期;结合小波方差图分析可知:在未来15 a以上,年输沙量将呈减少趋势,泥石流活跃程度弱;而15 a以内,未来将会保持较短时间的增加趋势,泥石流活跃程度强。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蒋家沟泥石流具有规模巨大,作用强烈,类型齐全等主要特征。
中图分类号:
[1] 魏厚振.蒋家沟泥石流砾石土力学性状与起动过程分析研究[D].武汉: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马晓舫.全球泥石流引发死亡人数远超预期[N].人民网,2012-09-03. [3] 王裕宜,洪 勇,李昌志.暴雨泥石流输沙年际变率的旋回性研究——以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0,9(4):99-104. [4] 李昌志,曹叔尤,彭清娥,等.蒋家沟流域输沙预测模型初探[J].泥沙研究,2000,(4):45-50. [5] 林 伟,谢 洪,张金山.基于EMD的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年输沙量多时间尺度分析[J].现代地质,2013,(3):733-737. [6] 刘希林. 灰色模型和回归分析在泥石流预测中的应用——以蒋家沟泥石流年输沙量预测[J].灾害学,1989,4(2):26-30. [7] 倪化勇,吕学军.泥石流阵流及其活动规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242-244. [8] 刘晶晶,李 泳,程尊兰.等.阵性流泥石流的流量衰减特征[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2):177-184. [9] 陈光曦,王继康.泥石流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2-49. [10]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泥石流地区公路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64-143. [11] 刘 江,程尊兰.云南盈江浑水沟泥石流流速计算[C].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1:87-89. [12] TAMOTSU T.Debris flow on prismatic open channel[J].Journal of the Hydraulics Division,Proceed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1980,106(HY3):381-398. [13] YOU Y,LIU J F,OU G Q,et al.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in compound channels of viscous debris flow:A case study on the Dabaini debris flow gully in Xiao j fang Basin of Yunnan province,China[J].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7:4679-4682. [14] YOU Y,LIU J F,OU G Q,The hydraulic condition analysis and optimal cross-section design of the "rectangle-v" shaped drainage canal of debris flow[J].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7:4715-4718. [15] 李志斌,陈佑启.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小波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128-132. [16] 康 玲,杨正祥.基于Morlet小波的丹江口水库流量周期性分析[J].计算机与科学,2009(11):149-152. [17] 谢毅文,李粤安.基于小波变换的广东省年降水量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J].人民珠江,2013,34(3):32-34. [18] 丁明涛,韦方强.云南蒋家沟泥石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探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20-22. [19] 李志昌,曹叔尤,彭清娥,等.蒋家沟流域输沙预测模型初探[J].泥沙研究,2000(4):45-50. [20] 彭云山.浅谈蒋家沟泥石流治理[J].中国林业,2004,3(1):37-38. [21] 康志成,崔 鹏,韦方强,等.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观测实验资料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2] 张 军,熊 刚.云南蒋家沟泥石流运动观测资料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3] 康志成,崔 鹏,韦方强,等.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观测实验资料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4] 田 冰.气候变化下的泥石流输沙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分析——以长江上游小江流域蒋家沟泥石流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25] 邱海军,曹明明,胡 胜,等.近60 a来中国洪涝灾情变化趋势持续性和周期性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4(1):17-24. [26] 赵 晶.近50年来兰州城市气候变化的R/S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1):90-95. [27] MANDELBROT B B,WALLIS J R.Some long-run properties of geophysical record[J].Water Rearsh,1969,5(2):321-340. [28] MANDELBROT B B,WALLIS J R.Robustness of the rescaled ranged R/S in the measurement of monocyclic loner on statistical dependence[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69,5(5):967-988. [29] 时少英,刘式达,付遵涛,等.天气和气候的时间序列特征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2):259-264. [30] 丑纪范.大气科学中的非线性和复杂性[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52-162. [31] 冯新灵,罗隆诚,邱丽丽,等.青藏高原至中国东部年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J].地理研究,2007,26(4):835-843. [32] 王文圣,丁 晶,李跃清.水文小波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162. [3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6-114. [34] 熊 雷.小波分析在流体方程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5]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30-939. [36] 田连权.蒋家沟流域的地貌与泥石流[J].山地研究,1987(4):203-212. [37] 吴积善,康志成,田连权,等.云南蒋家沟泥石流的观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6-28. [38] 倪化勇,郑万模.蒋家沟泥石流年输沙量的拓扑预测[J].泥沙研究,2006(4):39-42. [39] 杨 坤.蒋家沟流域降水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40] 韩 平.蒋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调查及分析[J].陕西水利,2010(z1):195-196. |
[1] | 李彦稷, 颜春达, 胡凯衡, 魏丽. 典型暴雨泥石流堆积扇危害范围演变规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789-796. |
[2] | 刘秧, 余斌, 易伟, 朱云波, 刘强.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安县黄洞子沟泥石流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6): 996-1001. |
[3] | 黄海, 刘建康, 石胜伟. 大渡河上游八步里沟泥石流防治中的资源综合利用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159-2165. |
[4] | 向灵芝, 李泳, 陈洪凯, 苏凤环, 黄晓. 基于流域演化的泥石流敏感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984-1992. |
[5] | 庄建琦, 崔鹏. 基于BP神经网络泥石流沟发育阶段的判定[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9): 849-. |
[6] | 韩用顺, 崔 鹏, 王道杰, 于红波, 杨命青, 李朝奎. 泥石流滩地农业资源化开发与利用——以蒋家沟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8): 753-. |
[7] | 张金山,谢 洪,. 岷江上游泥石流堵河可能性的经验公式判别[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651-651. |
[8] | 姚 鑫,戴福初,陈 剑.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遥感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655-655. |
[9] | 刘德富,黄钰铃,| 王从锋,. 水工学的发展趋势——从传统水工学到生态水工学[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92-96. |
[10] | 唐 琦,虞孝感.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趋势与问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5): 650-653. |
[11] | 张金山,沈兴菊,刘 华,杨思全. 攀枝花泥石流沟谷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6): 801-803. |
[12] | 谢 洪,钟敦伦,李 泳,韦方强. 长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的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1): 94-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