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环境信息系统与水质模型在水环境保护中具有互为补充的作用,将它们有机结合,对水环境的预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的特点和水环境管理的需要,选取了5个不同的水质模型,在讨论水质模型不同集成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半紧密内嵌集成模式实现了所选水质模型与三峡水库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连接。最后以分层三维模型为例,通过开发水质模型的前处理模块、后处理模块以及计算模型接口模块,完成了模型与三峡水库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并将集成后的水质模型成功应用于三峡水库万州段水流及水质的预测模拟。结果表明,通过GIS、数据库、图形界面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水质模型数据准备的自动化和计算结果快速分析,它不仅增强了系统的水质预测和分析能力,还强化了水质模型的易用性,提高了模型的应用范围和预测效率,为库区的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 | 卓海华, 吴云丽, 刘旻璇, 郑红艳, 兰静. 三峡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25-936. |
[2] | 潘晓洁, 黄一凡, 郑志伟, 邹曦, 朱梦灵, 胡莲, 万成炎. 三峡水库小江夏初水华暴发特征及原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944-1952. |
[3] | 胡开明, 范恩卓. 西太湖区域水环境容量分配及水质可控目标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8): 1373-1380. |
[4] | 方 芳, 翟端端, 郭劲松*, 李 哲, 周| 杨 艳.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3): 323-. |
[5] | 刘腊美 龙天渝 李崇明.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负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4): 320-. |
[6] | 荆平 贾海峰. 流域地下水质评价的GIS与模型集成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3): 248-253. |
[7] | 张信宝,曹植菁, 艾南山. 溪洛渡水电工程拦沙对三峡水库富营养化潜在影响的初步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70-. |
[8] | 孟 祺, 尹云松, 孟令杰.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进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5): 734-734. |
[9] | 余世鹏, 杨劲松, 刘广明, 李冬顺. 三峡调蓄过渡期长江河口地区不同水文年土壤水盐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14-414. |
[10] | 王 芳. 太湖主体湖区对梅梁湾藻类影响定量化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275-275. |
[11] | 万金保, 李媛媛. 湖泊水质模型研究进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805-805. |
[12] | 郭 娅,濮励杰,赵姚阳,胡晓添. 国内外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59-759. |
[13] | 曾 辉,,宋立荣,于志刚,陈洪涛. 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36-336. |
[14] | 董前进,王先甲,吉海,王建平. 三峡水库洪水资源化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2): 260-260. |
[15] | 阚平,李崇明|吕平毓,张晟,张勇. 重庆市“禁磷”绩效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6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