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蓄水前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包括库区污染负荷,如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船舶流动污染源;主要干支流长江、嘉陵江、乌江的入库背景污染负荷,包括上游天然背景负荷和上游污染贡献负荷,为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进入三峡库区的污染源主要来自长江、嘉陵江、乌江上游输入的背景负荷,包括上游贡献负荷和天然背景负荷,其中:CODCr的天然背景负荷与上游污染贡献负荷较为接近,BOD5、NH3-N的上游贡献负荷略大于天然背景负荷;TP的上游贡献负荷远大于天然背景负荷。因此,“三江”上游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应为今后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的重点;②库区内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TP、BOD5、TN、CODCr等有机污染物,其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98%以上。库区内的主要污染源为农田径流,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77.85%;其次为城市污水,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19.45%,工业废水的等标污染负荷比只占1.62%。因此,农田面源将是今后库区污染防治的重点。
[1] | 卓海华, 吴云丽, 刘旻璇, 郑红艳, 兰静. 三峡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25-936. |
[2] | 秦文浩, 夏琨, 叶晓东, 纪风强. 竺山湾流域河湖系统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822-829. |
[3] | 潘晓洁, 黄一凡, 郑志伟, 邹曦, 朱梦灵, 胡莲, 万成炎. 三峡水库小江夏初水华暴发特征及原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944-1952. |
[4] | 方 芳, 翟端端, 郭劲松*, 李 哲, 周| 杨 艳.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3): 323-. |
[5] | 刘腊美 龙天渝 李崇明.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污染负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4): 320-. |
[6] | 张信宝,曹植菁, 艾南山. 溪洛渡水电工程拦沙对三峡水库富营养化潜在影响的初步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70-. |
[7] | 余世鹏, 杨劲松, 刘广明, 李冬顺. 三峡调蓄过渡期长江河口地区不同水文年土壤水盐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14-414. |
[8] | 霍 莉,王少平,郑丽波. 基于ArcGIS Engine的污染源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667-667. |
[9] | 曾 辉,,宋立荣,于志刚,陈洪涛. 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36-336. |
[10] | 董前进,王先甲,吉海,王建平. 三峡水库洪水资源化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2): 260-260. |
[11] | 阚平,李崇明|吕平毓,张晟,张勇. 重庆市“禁磷”绩效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62-65. |
[12] | 李崇明,黄真理,张晟,常剑波. 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预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1-6. |
[13] | 张磊,董立新,吴炳方,周万村. 三峡水库建设前后库区10年土地覆盖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107-112. |
[14] | 梁常德,龙天渝,李继承,刘腊美. 三峡库区非点源氮磷负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26-30. |
[15] | 张 远,郑丙辉,刘鸿亮.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2): 254-2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