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要素自组织演变的外在表现,合理的外部空间形态有利于城市组成要素及其资源环境的稳定发展。空间形态的分维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分维数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武汉市建国以来不同时段的城市外部形态为例,在GIS环境下研究外部形态信息图谱,提取各时期的分维数和人口、面积的统计数据,经拟合发现城市规模与外部形态分维数有密切的函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态描述函数”,提出在城市发展时期,分维数可作为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指示器,来预测城市空间扩展和演变的程度,以及利用分维数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可以深入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机理。
[1] | 翟天林, 金贵, 邓祥征, 李兆华, 王润.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94-1602. |
[2] |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2000~2014年武汉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34-1042. |
[3] |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51-760. |
[4] | 卢燕, 余斌, 韩勇. 基于客流结构的高铁经济辐射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39-47. |
[5] | 陈宇, 单玉红, 陈银蓉. 碳氧平衡约束下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情景模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30-2037. |
[6] |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994-1002. |
[7] | 丁镭, 方雪娟, 赵委托, 程胜高. 城市化进程中的武汉市空气环境响应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1038-1045. |
[8] | 张孝宇, 张安录.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81-788. |
[9] | 李 灿| 陈正洪. 武汉市主要年气候要素及其极值变化趋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37-. |
[10] | 尚正永, 张小林.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997-. |
[11] | 聂 坚, 白永平, 孙 克, 王世金. “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5): 673-673. |
[12] | 陈 雷, 周敬宣, 李湘梅.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生态水平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86-786. |
[13] | 杨 选. 国内外典型水治理模式及对武汉水治理的借鉴[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584-584. |
[14] | 吴后建,王学雷,宁龙梅,芦云峰.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2): 185-190. |
[15] | 胡明秀, 胡 辉, 王立兵. 武汉市工业“三废”污染状况计量模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4): 470-4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