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9): 1464-1470.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9004
张苗1, 陈银蓉1, 周浩2
ZHANG Miao1, CHEN Yin-rong1, ZHOU Hao2
摘要: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与土地利用碳减排的双赢,是我国土地管理者的期望。先是测算了湖北省3个中心城市1996~20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值,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假定,最后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计量方法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土地利用资本集约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作为碳源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效果明显大于保育农用地等碳汇的碳吸收量效果;不同土地集约利用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呈动态变化,技术进步将成为改变两者正相关关系的关键;在土地利用的资本集约阶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会促进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及产业集聚特征的变化,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将减弱。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心城市的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STUIVER 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carbon reservoir change [J]. Sciences, 1978, 199(4326): 253-258. [3] HOUGHTON R A, HOBBIE J E, MELILLO J M, et al. Changes in the carbon content of terrestrial biota and soils between 1860 and 1980: A net releas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J]. Ecological Monographic, 1983, 53(3): 235-262. [4] TATE K R, SCOTT N A, ROSS D J, et al. Plant effects on soil carbon storage and turnover in a montane beech (Nothofagus) forest and adjacent tussock grassland in New Zealand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2000, 38(3): 685-697. [5] SCOTT N A, TATE K R, FORD-BOBERTSON J, et al. Soil carbon storage in plantation forests and pastures: Land-use change implications [J].Tellns Buamical & Physical Metearology, 1999, 51(2): 326-335. [6] 赖 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7] 曲福田,卢 娜,冯淑怡.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76-83. [8] 赵小风,黄贤金,陈 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79-1996. [9] 张俊峰,张安录,董 捷.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717-721. [10] 许恒周,郭玉燕,陈宗祥.土地市场发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9):26-29. [11] 吴郁玲,袁佳宇,余名星,等.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关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3):52-58. [12] 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 [13]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 周 浩.低碳理念下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6] 赵荣钦,黄贤金,刘 英,等.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及政策框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51-56. [17]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及低碳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7):220-229. [18]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28-34. [19]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储量与碳通量[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6):164-170. |
[1] | 朱天明, 杨桂山, 苏伟忠, 李峻峰. 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24-. |
[2] | 陈, 凯, 郑, 畅. 长江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0): 969-. |
[3] | 朱丽霞,. 中国大都市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2): 149-154. |
[4] | 余建华. 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4): 311-316. |
[5] | 谢红彬 , 刘兆德 , 陈 雯. 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因素量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4): 394-3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