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2, Vol. 31 >> Issue (12): 2756-2767.doi: 10.11870/cjlyzyyhj202212018
党昱譞1,2,李超3,谢臻4*,孔祥斌1,2,张凤荣1,2
DANG Yu-xuan1,2,LI Chao3,XIE Zhen4,KONG Xiang-bin1,2,ZHANG Feng-rong1,2
摘要: 围绕耕地、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是兼顾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城市发展需求的土地空间置换制度。然而,“耕-建”占补平衡却造成了大量耕地上山并撂荒的现象,有悖于“藏粮于地”的耕地保护方针。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粮食产能核算模型,剖析山区农业大县万年县补充耕地撂荒特征、成因及粮食产能效应,提出联动“耕-林”占补平衡制度实现空间优化的方案。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万年县补充耕地呈现上山和细碎化趋势,撂荒率约为14.77%。(2)当补充耕地海拔高度>130 m∩斑块面积<0.2 hm2、或所在村常住人口密度<400人/hm2∩斑块面积<0.2 hm2、或临近耕地交通距离>40 m∩斑块面积<0.2 hm2、或海拔高度>110 m∩临近耕地交通距离>70 m时,撂荒可能性较大。(3)可开垦利用为耕地的林地共3 183.39 hm2,其中有林地、其他林地、稀疏林地分别占88.25%、9.74%、2.01%。(4)通过上山耕地与稀疏林地置换可弥补撂荒造成的297.48 t粮食产能流失。研究认为,补充耕地撂荒是未考虑土地利用“条件-状态-功能”耦合关系导致空间错配的结果,山区土地整治要联动“耕-林-建”占补平衡制度,实现上山耕地与山下宜耕林地空间置换,优化土地利用状态,实现区域土地多功能协同。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