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2-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地理格局及影响因素 ——以5G基站为例
    张英浩, 汪明峰, 汪 凡, 匡爱平
    2022, (12):  2557-25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1
    摘要 ( 251 )   PDF (4779KB) ( 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G基站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领域,是新时期赋能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拉动投资的新通道。厘清5G基站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对于更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基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5G基站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探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县域尺度下5G基站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地区集中倾向,在长三角核心区形成“Z”字形高值连片区,低值区多分布在长三角外围地区,形成区域性的中心-外围式空间格局。(2)长三角地区5G基站核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内,与非市辖区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基础设施鸿沟。(3)长三角地区5G基站空间分布受到技术需求、技术支持和空间因素等多方面显著影响。与影响传统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空间分布的因素相比,影响5G基站空间分布的指标因素中,经济主体性更明确、特定人群需求特征更强。最后,对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5G基站空间部署总结出若干建议。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趋势预测
    徐小鹰, 田焮焮
    2022, (12):  2568-2581.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2
    摘要 ( 175 )   PDF (4238KB) ( 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绿色发展能有效缓解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在梳理绿色发展理论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绿色生活六个维度的绿色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BP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2008~2009和2011~2013年受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影响,部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出现下降。(2)城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日渐凸显,存在两极分化特征并有向三极分化转化的趋势,同时空间上分布不平衡。(3)“十四五”预测期内绿色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攀升,北部和南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改善,但西部地区依旧处于较低水平。(4)绿色发展水平等级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没有出现“跳级”现象,说明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存在“瓶颈”。最后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特征,提出相应的绿色发展建议。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时空变化及溢出效应
    仇 怡, 郑 泽, 吴建军
    2022, (12):  2582-2596.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3
    摘要 ( 75 )   PDF (4497KB)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城市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南昌、武汉、宜昌、荆州和长沙等城市创新效率相对较高,景德镇、鹰潭、新余、孝感、岳阳和常德等城市相对较低。(2)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以武汉为核心、南昌和长沙为重要创新节点,向周围城市逐渐递减的特征,其中高效率地区由西向东演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较高效率地区由分散布局转向相对集中分布,中效率地区集中成片分布,而低效率地区散落式分布且有减少趋势。(3)城市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关联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涓滴效应”。(4)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支持和交通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有负效应,市场结构、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能促进本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但对关联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城市创新效率有阻碍作用,但能促进关联城市创新发展。
    工业部门低碳化驱动因素与脱钩路径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沈 叶, 刘中侠, 邓翠翠, 王 迪
    2022, (12):  2597-2607.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4
    摘要 ( 58 )   PDF (936KB)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为识别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减排贡献,厘清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路径,以2006~2019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为例,集成C-D生产函数、LMDI模型与Tapio解耦模型量化评估了工业部门的低碳化驱动因素及其脱钩路径。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安徽省工业部门碳排放累计净增 1 076.70 万t,碳排放总量呈阶段性变化并在2013与2016~2018年实现了减排效果。(2)工业部门投资与工业技术水平导致了安徽省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快速增长,而能源强度的减排作用最为显著,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CO2排放,特别是劳动力投入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变化趋势。(3)安徽省工业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状态有4种:弱解耦(2008~2012和2014~2015年)、强解耦(2013和2016~2018年)、扩张耦合(2006~2007年)和扩张负解耦(2019年);抑制脱钩因素有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促进脱钩因素有能源强度和经济结构;其中能源结构和劳动力逐渐由抑制脱钩转变为促进脱钩,且劳动力投入因素变化最为显著。实现安徽省工业CO2减排,建议进一步优化能耗结构与经济结构,提升能源强度和劳动力投入水平,并逐步转变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及其资本利用效率。
    我国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区域比较与绩效评估研究
    王宝强, 陈姿璇, 朱继任, 彭树恒, 刘紫荆, 李耀琨, 王晓学
    2022, (12):  2608-2620.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5
    摘要 ( 68 )   PDF (7410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46个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样本,分区域比较了其在人口吸引能力、经济产业发展效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方面的差异,进而应用指标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发展绩效和融合绩效两个维度对其2016~2018年发展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发展水平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的梯度差异、产城融合绩效上则呈现东部占优、其余地区相对均衡、基本协同的特征,进而提出不同区域产城融合的发展建议。
    自然资源
    长江中游鱼类敏感水文期内水文情势对其资源量的影响评估
    祁 涛, 班 璇, 杜 浩, 郭文献, 杜 耘, 龙奥运, 南璐艺, 石小涛, 郑楚洋
    2022, (12):  2621-2632.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6
    摘要 ( 71 )   PDF (2005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峡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及鱼类资源量影响显著。基于划分水文期的变化范围法识别了长江中游典型江段的鱼类敏感水文期,并分析了鱼类敏感水文期内关键水文指标的变化对其资源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宜昌江段,坝下经济鱼类的天然捕捞产量对涨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监利江段,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对枯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洞庭湖江段,洞庭湖渔业天然捕捞产量对丰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鄱阳湖江段,鄱阳湖渔业天然捕捞产量对退水期的水位变动较敏感。在长江中游典型江段的鱼类敏感水文期内,极端水流条件及持续时间、水流的变化速率和频率的变化对鱼类资源量的影响较大。划分水文期相对于未划分水文期的变化范围法,不仅能够识别出鱼类敏感水文期,还可以进一步地确定鱼类敏感水文期内影响其资源量的关键水文指标及影响程度。其结果可为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保护和三峡大坝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水声学的东洞庭湖鱼类资源时空分布与资源量评估
    贾春艳, 段辛斌, 杨 浩, 郭 杰, 李慧峰, 刘绍平, 陈大庆, 王 珂
    2022, (12):  2633-2641.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7
    摘要 ( 56 )   PDF (1212KB) ( 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最大湖泊群,是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了解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现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用回声探测仪(EY60,200 khz)对湖南省东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了昼夜全覆盖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在日尺度上,5月和8月夜晚的鱼类密度均大于白天,8月份昼夜密度差异显著(F=4.498, P<0.05),5月和8月的昼夜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季节尺度上,5月鱼类平均密度显著大于8月(P<0.05);鱼类目标强差异不显著(P>0.05)。空间尺度上,鱼类密度水平分布不均,5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北湖区和东部湖区,8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部湖区和鹿角;垂直分布上5月份鱼类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上层,8月份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下层。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8月东洞庭湖昼夜鱼类资源量约为7.69×108尾和1.78×109尾,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首次研究了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量的增长将为禁渔后东洞庭湖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2009~2018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湖南省湿地变化的影响机制与特征研究
    袁承程, 魏 雪, 王林林, 刘黎明, 张定祥
    2022, (12):  2642-2652.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8
    摘要 ( 71 )   PDF (8852KB) ( 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于我国稳定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占水田补旱地、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较普遍,如何协调好耕地保护与湿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探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机制,应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以及景观开发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下湖南省湿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研究了该政策对湿地生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有:(1)2009~2018年水田被建设占用是湖南省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2018年水田占补平衡政策虽然有效控制了湖南省湿地面积的减少速率,但也提高了自然湿地转为水田的比率。(2)从空间上分析,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人工湿地(水田)的原因,长沙市、湘潭市、常德市等经济发达的市区是湖南湿地减少较多的区域,而洞庭湖周边地区则是自然湿地减少较大的区域。(3)2009~2018年来湖南省湿地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来越大,其生态质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认为将来需要继续科学、系统地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占用水田的同时,既要加强优质水田的补充,也要注重自然湿地的保护。研究成果可以为将来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支撑。
    岷江上游杓兰属植物多样性及优先保护评价
    潘红丽, 田 雨, 刘怀君, 冯秋红, 蔡 蕾, 李旭华, 李慧超, 刘兴良
    2022, (12):  2653-2661.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09
    摘要 ( 87 )   PDF (1019KB) ( 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分析岷江上游地区杓兰属植物的濒危值、遗传价值、物种价值、综合评价值,得出杓兰属植物的优先保护等级评价,结合杓兰属植物分布情况,划分不同级别的优先保护区域。结果表明:Ⅰ级优先保护物种有小花杓兰(Cypripedium micranthum)、巴郎山杓兰(C. palangshanense)、四川杓兰(C. sichuanense)共3种;Ⅱ级优先保护物种有华西杓兰(C. farreri)、毛杓兰(C. franchetii)、波密杓兰(C. ludlowii)、对叶杓兰(C. debile)、褐花杓兰(C. smithii)等5种;Ⅲ级优先保护物种有大叶杓兰(C. fasciolatum)、毛瓣杓兰(C. fargesii)、离萼杓兰(C. plectrochilum)、山西杓兰(C. shanxiense)等4种;Ⅳ级优先保护物种有绿花杓兰(C. henryi)、无苞杓兰(C. bardolphianum)、紫点杓兰(C. guttatum)、黄花杓兰(C. flavum)、西藏杓兰(C. tibeticum)等5种。卧龙自然保护区、黄龙寺自然保护区、九寨沟森林公园为Ⅰ级优先保护区域,面积 275 280 hm2(41%);贡杠岭自然保护区、牟尼沟风景名胜区为Ⅱ级优先保护区域,面积 172 022 hm2(26%);卡龙沟自然保护区、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米亚罗自然保护区、九顶山自然保护区、草坡自然保护区为Ⅲ级优先保护区域,面积 225 155 hm2(33%)。研究结果为针对性开展杓兰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白龙江沙滩林场退化人工云杉林次生演替阶段优势种群结构特征
    赵阳, 李波, 刘婷, 齐瑞, 王飞, 曹秀文, 刘锦乾
    2022, (12):  2662-2671.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0
    摘要 ( 65 )   PDF (991KB) ( 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白龙江上游沙滩林场退化人工云杉林次生演替阶段的群落物种组成与生存现状,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优势种群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拟合并分析存活曲线,运用数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种群动态,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为该林区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次生林群落乔木层共有树种13种,人工云杉林大量死亡,红桦、糙皮桦和岷江冷杉的重要值之和占所有种的80%以上,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完整,生命期望值与死亡率相对稳定,幼龄个体存活率高,为增长型种群,桦木林幼龄个体比例低,生命期望值波动较大,种群结构不稳定;3个优势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Deevey-Ⅱ型,但又有所区别,其它小规模种群结构多不完整;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3个优势种群均为增长型,冷杉种群稳定性最高,红桦次之,糙皮桦种群易受外界干扰。本研究表明,现存群落为桦木—岷江冷杉林群落,各种群尚处于相互适应的变化阶段,群落结构不稳定;岷江冷杉种群更新良好,具有进一步增长趋势,桦木种群逐渐趋于衰退,人工云杉林必会完全淘汰。该群落最终演替成为冷杉林群落的趋势明显,即演替过程为人工云杉林—次生林—岷江冷杉林群落,后期经营应多为冷杉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近21年丹江口流域空中云水量特征及与面雨量的关系
    陈英英, 王明, 蔡淼, 贾文茜, 李德俊, 谭静
    2022, (12):  2672-2681.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1
    摘要 ( 100 )   PDF (3307KB) ( 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2001~2021年丹江口流域降水资料及MODIS云水路径产品,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地面降水与空中云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21年丹江口流域面雨量略有增加,空间分布西南多东北少、季节特征显著。(2)丹江口流域平均液水路径小于300 g/m2,季节变化不明显,空间差异不大,与反演算法的局限性有关;而平均冰水路径和云水路径分别为150~500 g/m2和250~750 g/m2,均在夏季出现峰值、季节特征与面雨量吻合,且由于受地形影响、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定量分析显示,云水路径与面雨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3)丹江口流域冬季云水更新周期较长,12月可达34.5 h,夏季云水循环较快,7月云水更新周期仅为2.7 h。
    生态环境
    长江口浑浊带至口外海滨输沙变化研究
    张迨, 何青, 谢卫明, 郭磊城, 林建良
    2022, (12):  2682-2692.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2
    摘要 ( 53 )   PDF (1656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口浑浊带至口外海滨区是流域来沙“源汇转换”的主要区域,研究大通站减沙70%背景下区域含沙量及悬沙通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与2013年洪枯季大小潮水沙现场观测数据开展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因流域来沙显著减小,与1982年相比,2013年枯季大小潮以及洪季小潮的垂线平均含沙量和潮周期悬沙通量均分别减小40%与25%;(2)受河口航道整治与围垦等工程影响,局部区域水动力条件增强,成为2013年洪季大潮期间,北槽与南槽垂线平均含沙量与潮周期悬沙通量分别增大80%与114%的重要原因;(3)源汇转换表现为2013年洪季南汇近岸区域向口内输送为主的泥沙较1982年增加101%,该部分泥沙成为南北槽输沙循环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对定量评估流域减沙与局地工程在河口区的响应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海岛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策略研究——以舟山本岛为例
    吴一洲, 姚申益, 吴思琴, 吴婕, 蒋清清
    2022, (12):  2693-2705.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3
    摘要 ( 55 )   PDF (16497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当前全国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时期,针对海岛城市的生态脆弱性和地理独特性,开展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精细化评估,对于规划编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浙江省舟山市本岛为例,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整体生境质量;结合海岛地理特征和生态过程,运用最小积累阻力(MC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基于要素叠置,研判空间冲突,提出国土空间的结构优化和分区管控策略。结果表明:(1)舟山本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空间差异显著。RSEI高值比例达60.94%,由海岸向内陆呈三圈层递增趋势。(2)由“源地-廊道-缓冲区”构成的生态网络体系是全岛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生态源地占比达43.32%,占据核心腹地;生态廊道67条,总长276.5 km,多位于南部源地斑块破碎区。(3)空间冲突集中于本岛中南部,主要与新城扩张和产业发展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提炼海岛城市“内源外廊周缓、集聚间有离析”的空间结构概念模型,并针对舟山本岛提出了“一轴四廊、五片九岬”的结构优化和“核心保育、缓冲修复、优化协调”的分区管控策略,旨在为海岛城市生态安全与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朱翔, 王晖, 吴宜进, 卫思雨, 余洋
    2022, (12):  2706-2717.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4
    摘要 ( 50 )   PDF (4691KB) ( 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影响。如何平衡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1995~2020年拟合的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和Landsat影像数据,采用改进的夜间灯光指数和遥感生态指数分别表征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同时引入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评价了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经历了低水平(1995~2005年)—快速发展(2005~2015年)—中等水平(2020年)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发展之势,但区域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2)生态环境经历了稳定—下降—恢复三个阶段,整体质量相对较好,变化阶段基本与城镇化吻合;(3)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快速进入协调状态,并达到中、高度协调,与中心城市紧密相连的周边城市也逐步由失调状态过渡到中度协调状态,同时超过半数的城市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但总体趋势均在向协调发展,至2020年这些城市中仅少数城市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其余均达到基本协调状态。
    鄱阳湖流域水文连通性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
    曾冰茹, 李云良, 谭志强
    2022, (12):  2718-2728.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5
    摘要 ( 45 )   PDF (3665KB) ( 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下垫面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域的水文连通性,进而导致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自动地球科学分析系统(SAGA),引入考虑景观单元地形和土地覆盖等多因素的地形湿度指数和网络指数方法,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水文连通性的空间格局,揭示了坡度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等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与贡献,并以此探讨水文连通与水土流失、洪涝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发现,鄱阳湖流域的水文连通性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总体上,鄱阳湖流域可分为近湖区的强水文连通区、河流水系周边的中等水文连通区和上游山区的弱水文连通区。进一步空间分析得出,坡度低缓的低洼区通常NI值较高,而起伏变化大的地区NI值较低,表明了地形因子对水文连通性具有重要影响。就鄱阳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而言,灌木林和森林的水文连通性最弱,湿地、水体和耕地的较好,黄壤和黄棕壤的水文连通性最差,冲积土、水域和水稻土的较好。这是因为在地形的主导作用下,流域下垫面的土壤入渗能力、蓄水和产流特点等共同影响了水文连通性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虽然侧重于从宏观角度上识别鄱阳湖流域的水文连通及其影响因素,但最终可为流域土壤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灾害应对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汤逊湖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特征评价及治理策略
    袁赛波, 赵彬洁, 王红丽, 张静, 杜明普, 刘康福, 李震宇, 高兆波, 曹秀云, 宋春雷
    2022, (12):  2729-2742.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6
    摘要 ( 38 )   PDF (3342KB) ( 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n recent years, the water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angxun Lake basin are frequent. With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inTangxun Lake, the water quality was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re were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sediment internal pollu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Tangxun Lake.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l pollution in Tangxun Lake, this study focused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 and the release law of internal pollution of different lake area. and the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internal pollution in Tangxun Lake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nutrient content in sediment of Tangxun Lake is obvious. The main pollutants were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organic matter, and the pollution depth was about 0.2-0.8 m,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ose pollutants in winter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summer. (2) The average release rates of TN, TP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from surface sediments of Tangxun Lake were 91.77 mg/m2/d, 3.25 mg/m2/d and 1 391.45 mg/m2/d, respectively, and the release rates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different lake area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diment pollution and water quality of Tangxun Lake, we suggested that environmental dredging and in-situ sediment improvement c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areas with serious internal pollution. In the late, the appropriate time sequence should be arranged to restore submerged vegetation in the appropriate area, so as to further control the release of internal pollut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comprehensive water environment control of Tangxun Lake basin.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安敏, 李文佳, 吴海林, 安慧, 黄进
    2022, (12):  2743-2755.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7
    摘要 ( 55 )   PDF (9282KB) ( 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确把握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有效识别其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基于遥感技术,获取三峡库区2000~2020年的生态因子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网格技术对RSEI进行行政区映射,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呈现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和“良”的面积平均占比达72%;(2)三峡库区湖北段生态环境状况优于重庆段,其中湖北兴山县生态环境状况最好,RSEI指数平均为0.474,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集中在重庆核心城区;(3)人口密度、城镇化、三大产业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而人均GDP与其他因素联动才能有较强影响力。研究表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关注第二产业转型,重点控制人口规模以及城镇化发展。
    农业发展
    耕地上山撂荒成因及空间优化路径探究 ——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
    党昱譞, 李超, 谢臻, 孔祥斌, 张凤荣
    2022, (12):  2756-27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8
    摘要 ( 37 )   PDF (2091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绕耕地、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是兼顾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城市发展需求的土地空间置换制度。然而,“耕-建”占补平衡却造成了大量耕地上山并撂荒的现象,有悖于“藏粮于地”的耕地保护方针。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粮食产能核算模型,剖析山区农业大县万年县补充耕地撂荒特征、成因及粮食产能效应,提出联动“耕-林”占补平衡制度实现空间优化的方案。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万年县补充耕地呈现上山和细碎化趋势,撂荒率约为14.77%。(2)当补充耕地海拔高度>130 m∩斑块面积<0.2 hm2、或所在村常住人口密度<400人/hm2∩斑块面积<0.2 hm2、或临近耕地交通距离>40 m∩斑块面积<0.2 hm2、或海拔高度>110 m∩临近耕地交通距离>70 m时,撂荒可能性较大。(3)可开垦利用为耕地的林地共3 183.39 hm2,其中有林地、其他林地、稀疏林地分别占88.25%、9.74%、2.01%。(4)通过上山耕地与稀疏林地置换可弥补撂荒造成的297.48 t粮食产能流失。研究认为,补充耕地撂荒是未考虑土地利用“条件-状态-功能”耦合关系导致空间错配的结果,山区土地整治要联动“耕-林-建”占补平衡制度,实现上山耕地与山下宜耕林地空间置换,优化土地利用状态,实现区域土地多功能协同。
    村域乡村发展影响因素及边际效应研究——基于长江流域典型县域比较分析
    李涛, 佟嘉欣, 周苗苗, 杨胜强
    2022, (12):  2768-2779.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19
    摘要 ( 56 )   PDF (2074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边际效应,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重庆市不同区域513个村为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增强回归树(BRT)模型,从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人力资本、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治理水平6个方面分析乡村发展影响因素及边际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基础对于不同区域乡村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2)产业组织化程度、常住人口情况、村民参与和产业发展活力与经济发展较好区县乡村发展呈显著正相关,且边际效应也随之增加;产业组织化程度、耕地流转规模、驻村干部和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较滞后区县乡村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除驻村干部以外其他因素边际效应也随之增加;(3)受劳动力外流影响,劳动力状况对经济发展较好区县乡村发展呈负相关,边际效应也随之减少,而驻村干部对增强经济发展滞后区县乡村治理效能有明显正向作用。因此,经济发展较好区县乡村发展应进一步整合“人、地、业”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而经济发展较滞后区县乡村发展应重点突破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依托驻村干部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回弹效应研究
    黄晓慧, 杨飞, 陆迁
    2022, (12):  2780-2788.  doi:10.11870/cjlyzyyhj202212020
    摘要 ( 53 )   PDF (949KB) ( 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碳农业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重要实践,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因素。基于2008~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农业碳排放回弹效应,探讨其形成机理和特征。研究表明:(1)地区间农业碳排放差异明显,并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的阶段变化特征。(2)一方面,农业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另一方面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业资源投入,增加农业碳排放,导致形成回弹效应。(3)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普遍存在回弹效应,有的省份出现回火现象,区域和年份上存在差异。最后,提出对策建议降低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回弹效应。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