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4, Vol. 33 >> Issue (9): 1953-1968.doi: 10.11870/cjlyzyyhj202409010
陈龙高1,2,王欣瑶1,2,杨小艳3,吴海倩1,2,林莹1,2,陈龙乾1,2*
CHEN Long-gao1,2,WANG Xin-yao1,2, YANG Xiao-yan3, WU Hai-qian1,2, LIN Ying1,2,CHEN Long-qian1,2
摘要: 耕地利用兼具碳源与碳汇双重效应,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重心转移与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法,研究了近30年江苏耕地变化碳效应及其驱动力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30年间绝大多数区域耕地地均净碳排放呈吸收效应,苏中、苏北耕地利用碳吸收总量效应相对苏南更大;各县区耕地流入净碳排放呈减少趋势,且苏北耕地流入净碳排放减少幅度明显快于苏南;耕地流出净碳排放增量则均为正值,苏中、苏北增量增加幅度快于苏南县区;耕地流入碳积蓄整体呈沿海地区和南部县区高、其他县区低的特点。(2)驱动力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增加会导致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增加,但二三产业产值与人口数量因素在多数区域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呈负向贡献;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最大,村庄用地增加亦呈正向贡献;交通区位因素在不同区域贡献方向不同;高程、植被与水体因素对耕地变化碳排放呈正向贡献,坡度则呈负向贡献,地质灾害距离在大部分区域亦呈负向贡献。研究揭示了耕地变化的碳排放贡献与驱动力影响的时空分异,进而从耕地资源管理利用角度提出促进江苏省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成果可为制定相应的减碳增汇对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也可为其他地方开展此类工作提供方法参考。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