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    

中国省域尺度碳收支核算与碳达峰碳中和预测

蔡辰;赵荣钦;肖连刚;谢志祥;冯梦雨;吉佳宇;肖千虎   

  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摘要: 开展省域尺度碳达峰碳中和预测,对于区域差别化碳减排/增汇政策的设计、推动区域公平协同减排、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各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对2005—2019年的碳收支进行核算,基于STIRPAT模型探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通过设置惯性发展、规划控制、达峰约束和绿色发展等四种不同情景对2020—2060年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并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碳峰值及碳中和度。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尺度碳排放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碳吸收相对稳定且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则不显著;(3)绿色发展情景为最优情景,此情景下各省可在2020—2023年实现碳达峰,且2060年可在全国层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议未来应结合不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探索因地制宜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以推动在区域协同减排和公平发展基础上“双碳”目标的实现。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覃柳婷, 王秋玉, 曾 刚. 长三角技术多样化、外部创新合作对城市非典型知识组合产出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10): 2122 -2133 .
[2] 张英浩, 汪明峰, 汪 凡, 匡爱平. 长三角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地理格局及影响因素 ——以5G基站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12): 2557 -2567 .
[3] 王恒, 方兰. 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4): 868 -882 .
[4] 贺正楚, 蔡湘杰, 潘红玉, 刘亚威. 长江经济带金融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及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 895 -904 .
[5] 李 轩, 赵进勇, 张 晶, 艾祖军, 韩会玲, 王 琦, 于子铖, 冯 硕. 赤水河上游鱼类产卵场砾石群修复模拟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 939 -949 .
[6] 童纪新, 吕 晴. 长江经济带水足迹与省市规模时空关联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 961 -972 .
[7] 向籽佺, 刘 峰, 唐雨婷, 王江海, 赖佳鑫, 张苧尹, 刘 英. 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归因 ——以重庆市江津区两个村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 973 -984 .
[8] 范雯霆, 陈诚, 姚斯洋, 崔桢, 何梦男, 林妙丽, 王智源, 陈求稳. 平原河网区湖泊湖荡群沉积相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 985 -994 .
[9] 焦香香, 张饮江, #, 刘小梅, 鲁 仙, 赵志淼. 上海典型河湖水系蓝绿空间指标体系构建及融合度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 995 -1004 .
[10] 金院, 汪勇, 胡洁, 韩瑞超, 林跃胜, 徐仪红, 苗雨青, 吴立. 升金湖重金属污染历史、来源解析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 1005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