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9, Vol. 18 >> Issue (1): 7-.

• 自然资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

雷广海1|刘友兆1*|陆效平2   

  1.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 南京 210024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9-01-20

DRIVING FORCES AND SPACETEMPORAL VARIANCE OF URBAN LAND USE INTENSITY IN 13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Liu Guang-hai1,Liu You-zhao1,Lu Xiao-ping2   

  1. 1.College of Public Ada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2.Jiang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Nanjing 210024,China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9-01-20

摘要:

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依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原则,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和方式不同;(2)不同城市,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和地域差异,其中,省会南京最高,苏北的宿迁最低。最后,对造成这种时空差异的现象从区域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等方面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集约度, 时空变异, 驱动力

Abstract:

Highefficient and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is an essential request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Based on connotation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the evaluation principle of intensive deployment of city land,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index system in evaluating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ity land,and conducts a demonstration analysis in 13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by the way of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cluster analysis.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from 1997 to 2006,the urban land use intensity had increased in all cites,but varied in amplitude and mode in different cities.Urban land use intensity was descending sharply from the southern and the middle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in which Nanjing was the tiptop and Suqian was the lowest .Final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iving forces which caused this phenomenon of spacetemporal variance of urban land use intensity,such as reg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urban functions,properties and scale,etc

Key words: urban land use, intensity, spacetemporal variance, driving force

[1] 田柳, 陈江龙, 高金龙. 城市空间结构紧凑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26-34.
[2] 戴刘冬, 周锐, 张凤娥, 王新军. 城市土地利用对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68-77.
[3] 翟天林, 金贵, 邓祥征, 李兆华, 王润.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94-1602.
[4]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2000~2014年武汉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34-1042.
[5]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胡美娟, 洪永胜.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44-551.
[6] 何建华, 王宵君, 杜超, 李纯, 施璇.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系统仿真模拟与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8): 1270-1278.
[7] 刘莉, 邓欧平, 邓良基, 辜莉娟. 2003~2011年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133-1141.
[8]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994-1002.
[9] 孙洪波, 杨桂山, 万容容, 吴业. 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力差异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8): 759-.
[10] 余瑞林, 周葆华, 刘承良. 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6): 522-.
[11] 夏叡, 李云梅, 李尉尉. 无锡市城市扩张的空间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2): 1109-.
[12] 陈书卿, 刁承泰.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用地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梁平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2): 1125-.
[13] 刘付程,史学正,于东升. 近20年来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土壤酸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6): 740-740.
[14]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形成、变化及其空间作用机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1): 34-40.
[15] 仇恒佳,卞新民.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1): 81-8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 勇,陈国阶,杨定国. 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1): 72 -77 .
[2] 陈正洪,万素琴,毛以伟.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5): 623 -627 .
[3] 张磊,董立新,吴炳方,周万村. 三峡水库建设前后库区10年土地覆盖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107 -112 .
[4] 李 娜,许有鹏, 陈 爽. 苏州城市化进程对降雨特征影响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3): 335 -339 .
[5] 禹 娜,陈立侨,赵泉鸿. 太湖介形类动物丰度与生物量[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546 .
[6] 孔令强. 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185 .
[7] 孙维侠, 赵永存, 黄 标, 廖菁菁, 王志刚, 王洪杰. 长三角典型地区土壤环境中Se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113 .
[8] 于苏俊,张 继,夏永秋. 基于遗传算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动态规划[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2): 180 -184 .
[9] 时连强,李九发,应 铭,左书华,徐海根. 长江口没冒沙演变过程及其对水库工程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4): 458 -464 .
[10] 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 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3): 287 -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