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20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1-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极化区功能识别与发展理论、实例
    极化区功能识别与评价指标研究
    虞孝感, 王磊
    2011, (07):  775. 
    摘要 ( 4180 )   PDF (73020KB) ( 3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城市密集化地区中具有国家战略和拥有重要国际竞争力功能的区域被称之为极化区。在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经济合作与竞争越来越加剧的背景下,各国都把加强极化区建设作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介绍并评述了德国评价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包括决策和控制功能、创新和竞争力功能,以及门户功能;其次,针对我国发展阶段和特色,构建了识别我国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并以极化区理论为指导,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规划的功能定位进行比较和评述。当前,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国务院批准了多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区域规划,是从我国东中西和各省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或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角度有国家意义的区域。通过比照极化区的功能含义,认为其中有的战略区功能定位与极化区的功能相一致,有的可作为新极化区培育,有可能发展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极化区,这两种是今后我国极化区研究的主要区域

    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
    段学军, 张予, 于露
    2011, (07):  783. 
    摘要 ( 4121 )   PDF (21598KB) ( 31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析了长江沿江六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即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基于极化区理论,提出了国家战略发展区识别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产业和服务业区位熵的定量分析,初步识别了各战略发展区的功能,即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创新和门户功能,皖江城市带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带动和创新功能,鄱阳湖经济区主要承担生态保育和区域带动功能,武汉城市圈主要承担中部带动和创新功能,长株潭城市群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和带动功能,成渝经济区主要承担西部生态保育、西部带动功能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兆德|杨 琦
    2011, (07):  790. 
    摘要 ( 1708 )   PDF (983KB) ( 6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县(市)作为研究单元,采用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1986、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通过比较各单元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的特点;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探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经济活动有明显的经济中心指向、沿海指向,空间发展依然以极化为主,新的发展极已经出现,但分布在区域的边缘地带,带动作用不大;大都市区整体规模加剧膨胀,核心和外围地区出现极化和反极化现象;东部地区出现网络化发展的雏形。原有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经济全球化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知识网络的空间极化与扩散研究——以我国生物技术为例
    汪涛, HENNEMANN Stefan, LIEFNER Ingo, 李丹丹
    2011, (07):  796. 
    摘要 ( 1579 )   PDF (954KB) ( 3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知识网络是由创造、转移、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行为主体在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彼此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国际ISI和国内VIP数据库中2000~2009年发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合著论文作者信息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国际和国内省级层面运用UCINET和Pajek软件分析知识网络的空间极化和扩散规律。总体上看网络仍处于量的扩张期,网络的稳健性正在逐步提高,网络结构开始向成熟型转变。国际层面上看,知识网络的空间极化现象明显。国内层面上看,知识网络由等级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空间上相应地经历了由一极向多核再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依据知识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将知识交流区域分为知识集聚区、知识门户区、知识途径区及知识边缘区四大类型,并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提出对策建议

    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研究
    王志宪, 吕霄飞, 张峰
    2011, (07):  802. 
    摘要 ( 1651 )   PDF (912KB) ( 7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综合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且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应借此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此过程中,青岛要进一步优化蓝色经济的空间布局,并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完善产业结构。为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青岛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突破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强半岛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并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西部开发战略的丽江市发展定位初探
    刘文娟, 舒舍玉, 王润, 肖黎姗, 孙艳伟
    2011, (07):  807. 
    摘要 ( 1608 )   PDF (1081KB) ( 4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相比差距仍较大,公共服务领域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以丽江市为例,分析了丽江过去30 a的经济包括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比较了其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指标完成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纵向上丽江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横向对比全国其他地区和城市,在经济尤其在社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少数民族问题尤为突出。最后结合丽江的区域和旅游发展实际,讨论了今后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倾斜和定位,指出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定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战略以及支持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区规划和建设是这一定位的重点。
     

    城市化与区域极化
    江苏省城市化战略调整研究
    甄峰|欧向军|王春慧|姜煜华
    2011, (07):  813. 
    摘要 ( 1466 )   PDF (1036KB) ( 4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一直处于全国城市化发展的前列,对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近些年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在空间格局及动力机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大中城市成为城市化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城市化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城市化发展动力也日趋多元化。同时,江苏省城市化仍然面临着区域差异显著、集聚效应不强、公共服务能力不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将会发生适应性的调整。指出以城市土地空间扩张及城市数量增加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已经基本不适应江苏省新时期新战略的要求,进而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全省城市化战略重点的调整方向,即质量提升战略、统筹协调战略及空间优化战略

    开发区的“第三次创业”:从工业园走向新城
    罗小龙|郑焕友|殷洁
    2011, (07):  819. 
    摘要 ( 1489 )   PDF (1048KB) ( 6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开发区是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新产业空间。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界将我国开发区发展阶段总结为“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两个阶段,但是目前我国开发区普遍出现了从工业园向新城区转型的趋向。从企业家型城市的理论视角,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发展与转型的实证研究,论证开发区建设进入“第三次创业”的新阶段——即从工业园向城市新区的转变。在新一轮转型中,苏州工业园实施了企业家的城市策略,采取了园区再定位、创造新城市空间等企业家城市行动,园区的新城功能和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研究也发现园区管委会的管治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促进经济增长管理向社会和城市综合管理转型。该研究将对我国新一轮开发区的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城乡一体化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结构构建——以淮安市为例
    何伟
    2011, (07):  825. 
    摘要 ( 1497 )   PDF (889KB) ( 3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概括了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6种空间结构模式,分别是:单极中心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带动的空间结构、城乡融合区的空间结构、三维城乡合作带动的空间结构、田园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和都市圈带动的空间结构;分析这些模式的适用条件和对城乡一体发展的效应。然后,分析淮安城乡发展的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即全市区域空间结构处于极核与点轴并重发展阶段,乡镇人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导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低。针对这样的状况,提出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思路是:推进由点轴式结构向网络式结构的尽快转变;在大力建设中心城市的同时,积极建设片区重点中心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以保证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高质量实施

    产业发展与空间极化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理格局与地理集中
    张维阳|段学军|高金龙|刘剑
    2011, (07):  830. 
    摘要 ( 4078 )   PDF (11519KB) ( 31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地理集中具有更加强烈的内在要求,这导致其地理格局与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差别。在产业集中指数等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从地理学视角,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08年断面数据,从整体产业和分行业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地理格局和地理集中的现状和变动趋势。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和陕、川两省,省区间差距悬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份额同经济发展显著相关。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时间尺度产业集中持续增强,近年来趋于稳定;地理格局逐渐清晰,核心省区凸显。不同行业由于产业性质、发展基础、资源需求和市场群体的差异,有其各自的集中态势和演变趋势。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格局分析
    林明水|谢红彬
    2011, (07):  837. 
    摘要 ( 1459 )   PDF (953KB) ( 4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经历了提出、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意义,应用引力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进行计算,并用Mapinfo90专题地图显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双核”城市群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沿海放射长廊,中、西部“次增长点”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多级体系,沿海发展轴对中、西次增长点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度由沿海向内陆山区随着距离成本的增加呈现出衰减规律;区域内陆各城市之间的彼此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其中山地地形条件和距离成本是海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阻碍因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三角地区货运量动态研究
    吴威|曹有挥|梁双波|肖琛
    2011, (07):  843. 
    摘要 ( 1420 )   PDF (877KB) ( 3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长三角地区16市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增长、空间格局变动及集装箱运输的空间竞争与格局演变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货运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长三角地区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及平均运距均大幅增长,货运量地域空间结构变动复杂,总体上极化特征突出,在时间演化上趋于区域均衡化,但同时货运量与生产地出现了一定的分离态势;集装箱运输竞争激烈,上海中心枢纽港地位初步确立,宁波港具明显的空间集聚优势,但集装箱港口体系总体空间集聚功能尚不突出。货运量动态变化在宏观层面主要受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供应链及制造业模式转变的影响,在中微观尺度上,则主要受到区域经济系统与综合运输成本、区域分割与交通管理体制等的影响

    长江沿江地区发展态势评估与分类
    于露|段学军
    2011, (07):  848. 
    摘要 ( 4147 )   PDF (27930KB) ( 27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区域发展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评估区域发展态势是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前景的基础。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成本的辩证关系出发,以长江沿江产业带40个地级城市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标识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本最重要的指标,构建了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复合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发展成本的基础上,依据二维判别矩阵,将长江沿江地区划分为高发展高成本区、高发展低成本区、低发展高成本区和低发展低成本区等4种类型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分别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措施,为长江沿江地区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提供依据

    人口、土地、水、能源与空间极化
    人口变化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以德国为例
    约瑟夫·尼珀|克里斯蒂娜·舒尔茨|于露
    2011, (07):  856. 
    摘要 ( 1439 )   PDF (1802KB) ( 3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分析人口变化如何影响德国的城镇和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如何应对人口变化的主要结果——人口缩减和老龄化的。人口减少对二战以来东德和西德的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以前,两德的城市与区域规划一直是建立在人口增长的假设之上。两德统一以后,人口缩减和老龄化对城市和农村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首先,研究了人口缩减和老龄化的起因和结果,由于人口变化在东德更为显著,因此以东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重点讨论如何应对人口衰减和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紧缩式”和“穿孔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减少建筑面积和增加绿色空间或利用强度较小的土地类型来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则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方式来应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一条可行的路径是通过撤销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有计划地舍弃部分村庄,将村民在城镇中进行集中安置

    基于适宜性分区的规划用地协调性与合理性评估
    陈景芹|陈雯|孙伟|武清华
    2011, (07):  866. 
    摘要 ( 4035 )   PDF (7042KB) ( 27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是我国目前主要空间规划,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两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空间适宜性分区的提出,缓解了“两规”矛盾的升级,极大促进了“两规”之间的联系,也为其协调提供基础依据。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案评估出发,探索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规划协调评估方法,并以无锡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评估结果分析表明:无锡远景规划在环境敏感地区建设用地增长较快,适宜开发地区增长缓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未来用地需求,约束建设用地扩张,不符合无锡现实发展情况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空间选择
    魏文佳|陈江龙|刘 飞 | 叶 欠
    2011, (07):  873. 
    摘要 ( 1417 )   PDF (1070KB) ( 2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潜力释放的空间优选则是城乡空间格局统筹的基础。基于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构建经济发展潜力、居住便利性和生态环境耦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居住适宜性空间序列,形成适宜性分区,并根据农村居民点潜力的空间分布,统筹考虑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的要求,建立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优先序的选择矩阵,形成分时序、分空间的潜力释放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陆渡镇、浏河镇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最优的区域主要位于沿江的东海等4个行政村,次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陆渡等3个行政村,第三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斑竹等10个行政村,第四优先潜力释放区域包括天浜等6个行政村,最后释放潜力的区域主要是陆渡镇和浏河镇建成区内的农村居民点。最后,提出了不同区域潜力释放模式的建议。
     

    经济发达地区水环境约束分区与产业准入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
    孙 伟
    2011, (07):  879. 
    摘要 ( 4491 )   PDF (39813KB) ( 27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致使区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协调水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许多国家开展水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为流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水体为对象,较少关注水陆空间联系以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限制,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胁迫作用。为此,综合考虑水环境容量和压力两方面要素,提出水环境约束分区方法,并以无锡市区为例讨论了分区评价单元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压力的矩阵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压高容区、高压低容区、低压高容区和低压低容区等4种类型区,据此提出产业准入与布局调整导向。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发展与水环境关系、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邹沛思 | 贺灿飞
    2011, (07):  886. 
    摘要 ( 1806 )   PDF (872KB) ( 7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3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利用LMDI方法对3省市1995~2007年的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分析,得到能源消费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长三角能源消费形势严峻,并较多地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上海和江苏的能源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发展,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能源强度降低,而江苏却正好相反。近年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该省工业规模扩大,能源强度有所升高,但是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刘定惠| 杨永春
    2011, (07):  892. 
    摘要 ( 1721 )   PDF (880KB) ( 4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中小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
    谢贤健 | 屈小斌 | 兰代萍 | 胡学华
    2011, (07):  897. 
    摘要 ( 1517 )   PDF (10746KB) ( 3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内江市为例,采用土地利用信息图的方法、引入均质度的概念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在ArcGis9.1软件技术支持下,选取5 m×5 m、10 m×10 m、15 m×15 m 3种不同大小的网格系统,分析内江市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内江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质度在086以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展布比较集中;3种不同大小的网格系统对土地利用均质度的影响有一定差异,在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复杂,用地比较零碎的地方,网格尺度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均质度影响较大;而在土地利用类型单一,某种用地类型为主的区域,网格尺度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均质度影响较小。其原因是网格越大,越能掩盖零散分布的细小土地斑块,强化了区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反,随着网格的缩小,小地块的信息就可以逐渐提取出来,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变得复杂。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