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2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3-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乡土地精明利用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曹 伟 | 周生路 | 吴绍华 | 王 军 | 檀学勤 | 张忠金 | 陈理凤
    2013, (01):  1. 
    摘要 ( 1070 )   PDF (2028KB) ( 1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精明土地利用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借鉴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将其拓展至城乡地域系统中,提出了城乡土地精明利用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土地数量控制、土地形态紧凑、土地利用效益3方面在内的城乡土地精明利用测度指标体系。以位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长三角南京浦口区为例,从土地数量控制、土地形态紧凑、土地利用效益3方面,测度了浦口区土地精明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2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精明度分别为3804、4948和6248,浦口区土地精明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土地精明利用测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测度区域土地精明利用水平与状况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江南水乡河网分区保护研究
    金 妍 | 车 越 | 杨 凯
    2013, (01):  8. 
    摘要 ( 1153 )   PDF (2209KB) ( 2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河网水系是江南水乡重要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网的干扰日趋严重,村镇小水体出现大面积填埋,部分地区河网结构趋于简单,非主干河道不断减少。以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河网水系分区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江南水乡风貌保护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河网水系在江南水乡具有明显的廊道效应;(2)青浦区可划分为河网特殊保育区、河网重点保护区、河网风貌保留区、河网生态建设区和河网景观恢复区5个区域,并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水系分区保护方案;(3)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江南水乡河网水系保护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自适应性研究——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
    雷延军| 林 康
    2013, (01):  15. 
    摘要 ( 1024 )   PDF (2210KB) ( 3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阐述了新形势下产业转型与空间结构重塑的新要求,对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自适应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运用改革开放30 a以来的发展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与匹配关系,提出了苏南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实证表明,苏南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跨越实际上都是发展模式〖JP2〗再创新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重组。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结构和最佳匹配模式,两者只有在发展阶段上保持一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基于信息熵的武汉市城市生态系统演化分析研究
    吴宜进| 廖 乐| 袁绪英
    2013, (01):  21. 
    摘要 ( 1031 )   PDF (296KB) ( 1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信息熵的分析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武汉市2000~2010年城市生态系统发展为例,通过计算城市生态系统输入-输出熵流、代谢熵产生和系统总熵变,分析系统演化发展规律及原因;分别采用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将其进行指数化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近11 a内系统熵流和总熵总体是呈现振荡式下降趋势,而熵产生先升后降,武汉市总体不断向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但有序度不稳定;近年来协调发展度和综合发展度二者保持同时增长,说明武汉市城市生态系统不断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但武汉市目前仍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

    贵州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田修源 | 赵永涛
    2013, (01):  27. 
    摘要 ( 1039 )   PDF (369KB) ( 1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贵州省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在全国省际经济发展中属于落后省份。县域是省级区域的重要单元,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构成部分。以县域为单元,选取了3类10项指标,运用定量方法系统分析贵州省经济空间差异现状,借助于GIS技术将贵州省县域发展状况可视化。研究表明:贵州省内同等发展层次的县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聚集;多数地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没有体现;交通通达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显著相关;少数民族区域普遍落后;旅游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鉴于此,贵州省未来发展方向是对中心城市、少数民族县域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加快区域性干道、地区性支线公路以及当地便道等次级交通道路的建设,方便物资的流通、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把旅游业作为贵州省的主导产业加以发展

    拉萨市河坝林地区回族聚居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成因
    陈 轶 | 吕 斌 | 张 纯 | 谭肖红
    2013, (01):  32. 
    摘要 ( 1065 )   PDF (584KB) ( 2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城市民族社区研究在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针对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研究很多,但对中小城市出现的跨族聚居区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分析拉萨市多民族聚居区的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了跨族聚居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包括社会阶层特征、流动性特征、社会网络特征、社会孤隔特征。最后,总结了这些特征形成的成因

    自然资源
    上海滨海地区风况时空分布研究
    董 毅, 王宗星, 吴统贵, 虞木奎, 成向荣, 段溪
    2013, (01):  40. 
    摘要 ( 981 )   PDF (298KB) ( 2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上海浦东新区沿海水杉防护林系统内外风况的时空动态进行为期3 a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风况分布特征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特点基本相符;(2)水杉防护林系统对风速有明显的削弱作用;(3)风速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时分,而峰值一般出现在正午时分;(4)随着季风环流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防护林的防风效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湖南省水资源供需系统模拟研究
    李静芝 |朱 翔 |李景保 |郭辉东
    2013, (01):  46. 
    摘要 ( 1297 )   PDF (433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湖南省水资源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传统发展型、发展经济型、节水型、协调型等4种不同方案条件下,2010~2030年湖南省水资源供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紧张;(2)在协调型模式下,水资源供应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且用水效率最高,是湖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方案;(3)为了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还需完善用水管理、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水利建设、加大循环利用和环境整治,提高节水技术水平和水资源保障水平

    下荆江故道通江特性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蔡晓斌| 燕然然| 王学雷
    2013, (01):  53. 
    摘要 ( 1060 )   PDF (355KB) ( 2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下荆江河道周围密集分布着多条故道,其中包含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国家级亲鱼原种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生态意义和保护价值。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系统分析了各故道的分布特征及通江特性。下荆江故道的形成过程与荆江河道的演变密不可分,从下荆江各故道形成的时间间隔来看,下荆江故道周边河道将再次进入河势变化的潜在不稳定期。从其形成机制来看,水沙形势变化引起的河道冲淤格局是其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在1950~2008年荆江河道水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实施前后故道附近河道冲淤监测结果以及下荆江堤防的控制性影响,研究了未来下荆江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通江故道产生的潜在影响

    水电工程干扰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风险评估
    宋 策 | 谭奇林
    2013, (01):  59. 
    摘要 ( 1043 )   PDF (4871KB) ( 2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数值模拟方式预测和评估水电工程对其影响区内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风险,其目的在于辨析工程对取水水质安全的影响。以汉江上游待建旬阳水电站库区内水源地为例,建立二维水流和水质数学模型,分析了水域水动力学和水质变化特征,选取最不利方案进行水质风险评估,并从水体水动力特征和营养状态判别了富营养化风险程度。研究表明:工程兴建后水源地水域水流变化和取水口临近支流潜在污染源的威胁,水质遭受污染的风险增大,在月河水质超标及特定水库运行条件下许家台取水口水质无法保障。同时,水域富营养化水平相比建库前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研究可为水电开发涉及水源地项目的水环境影响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度的定量估算与动态变化研究
    于秀娟 |燕 琴 | 刘正军 | 郗利华 | 王 苑
    2013, (01):  66. 
    摘要 ( 1034 )   PDF (4145KB) ( 2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其时空分布和变化对政府进行区域规划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MODIS植被指数是区域植被覆盖度提取的重要数据源。利用2000年1月到2009年10月的MODIS 250 m归一化植被指数16 d合成产品(MODIS NDVI)和其他MODIS辅助数据估算三江源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分析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在混合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NDVI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利用重构后的MODIS数据估算植被覆盖度。与2007年8月的野外采样点数据比较,估算精度是8772%,相关系数r为0889 7,表明该模型估算大面积植被覆盖度是可行的。将获得的植被覆盖度分为5个等级,从年最大化植被覆盖度Mfc的角度进行10 a里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和时空格局变化分析。趋势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9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波动式变化,东北部地区得到改善,西部地区在退化,总体呈现退化趋势;时空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破碎度降低,趋于集中化分布;不同等级覆盖度分布的复杂化程度降低

    美国内陆核电取水量与水资源保障条件浅析
    周彦辰 |胡铁松 |张楠楠 |靳 顶
    2013, (01):  75. 
    摘要 ( 1055 )   PDF (348KB) ( 2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我国核电建设步伐加快,核电规划由滨海逐步向内陆延伸,且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加强与完善核电水资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以美国内陆核电站为研究对象,针对核电建设对水资源量的需求,分别对内陆核电站历史取水量情况和电站冷却水水源地水资源保障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内陆核电站在施工建设期的取水量较小,正常运行期的取水量主要与核电机组冷却方式有关,直流冷却方式取水量远大于循环冷却方式,且三代核电技术与二代相差不大;另一方面,美国内陆核电站冷却水水源地的水文特征计算结果对我国的内陆核电选址建设和低放废液储存罐容量设计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农业发展
    皖江城市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动态研究
    谷家川 |查良松
    2013, (01):  81. 
    摘要 ( 1255 )   PDF (4557KB) ( 4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 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 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 ),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其中平均增幅最大为六安298万t/a,最小为铜陵009万t/a;碳排放强度最大为六安,较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平均降幅最大为滁州64774 t/(亿元·a),最小为铜陵19760 t/(亿元·a);人均农业碳排放量最大为滁州,最小为铜陵,人均增加量最大为六安460 kg/a,最小为合肥039 kg/a;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最大为芜湖836%,最小为马鞍山345%。最后根据该区农业碳源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为其降低农业碳排放提出一些建议

    近50年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范 莉 |王 勇 |张天宇
    2013, (01):  88. 
    摘要 ( 1064 )   PDF (5740KB) ( 2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60~2010年重庆3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IDW插值法分析了重庆市全年及温度生长期的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农业气象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重庆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037℃/10 a,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亦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1162℃/10 a,以东北部偏东地区增加趋势尤为明显;全市年降水量和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均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态势,平均下降速率分别为1972 mm/10 a和1185 mm/10 a;约90%的站点年均日照时数和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且西部减少的趋势较东部更加显著

    生态环境
    基于ARDL模型长三角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翟石艳 | 王 铮
    2013, (01):  94. 
    摘要 ( 1950 )   PDF (665KB) ( 2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长三角地区(研究该区域为上海、浙江、江苏,简称长三角,下同)碳减排措施的实施是否会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间存在何种联系,这些均是在长三角碳减排政策制定中亟待考虑的问题。利用1990~2010年,长三角的能源经济样本数据,使用ARDL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Granger)定量的研究了上述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分别为回归变量时,均存在其它解释变量和每个回归变量间的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关系中,存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负向弹性影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能源消费每增长1%,经济增长0.67%。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为负,碳排放量每增长1%,经济则减少0.49%。Granger因果关系的研究表明:滞后长度分别为3,4时,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倒的单向因果关系。不存在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且亦不存在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在长三角,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节能减排政策将不会阻碍该地区经济增长。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应首先考虑能源结构优化,降低长三角高碳能源的消费比重

    东湖沉积物和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的垂直分布
    李小平 |刘剑彤 |司开松 |敖鸿毅 |李金坡 |田广宇
    2013, (01):  104. 
    摘要 ( 1053 )   PDF (320KB) ( 1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武汉东湖3个样点沉积物及间隙水不同形态磷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位于排污区附近的1号点沉积物TP浓度最大,位于湖心位置的2号点TP浓度最小;(2)3个样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均为FeP(铁结合态磷)所占比例最大(3885%~5914%),LP(不稳定态磷)所占比例最小(027%~149%);(3)东湖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较高,有较大的磷释放潜力;(4)东湖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正磷酸盐和上覆水中正磷酸盐存在较大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可能不是间隙水和上覆水之间磷交换的决定性因素

    丹江口水库典型库湾及支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雷 沛 |张 洪 |单保庆
    2013, (01):  110. 
    摘要 ( 1436 )   PDF (418KB) ( 2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支流及库湾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效应阈值标准(NYSDEC)和Lars 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环境风险。研究表明,库湾沉积物与支流沉积物中Ni、Pb含量较为接近;库湾沉积物中Cd、Cr、Cu、Zn含量分别高达186、2712、9991、4783 mg/kg,均超过支流沉积物中相应重金属含量2倍以上。各采样点表层(0~10 cm)沉积物中Pb含量均低于LEL值(最低效应阈值),Cd、Ni含量均介于LEL值和SEL值(最高效应阈值)之间,而Cr、Cu、Zn含量均有超过SEL值的现象发生。考察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发现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Ni和Pb均未发生富集,而Cd、Cr、Cu和Z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712、180、163和284。根据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可知Ni和Pb主要来自于天然地球化学来源,而Cd、Cr、Cu和Zn则主要受人为源影响。以丹江口库区土壤(黄棕壤)中重金属背景值为参比,发现表层沉积物总体处于高生态风险,且以Cd生态风险为主;参与评价的5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Cu>Cr>Zn>Pb

    中国区域环境质量动态综合评价——基于污染排放视角
    袁晓玲|李政大|刘伯龙
    2013, (01):  118. 
    摘要 ( 1118 )   PDF (554KB) ( 2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污染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空气、水、废弃物、垃圾、噪声、土壤等6个方面构建包含11个指标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基于整体差异驱动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全国30个省区2003~2010年的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环境总量视角评价,西部最好;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视角评价,东部最小;从人均污染物排放视角评价,西部最多。本文还借鉴经济学的收敛性检验方法,研究中国区域环境质量的内在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