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2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3-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城市工业碳排放及其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叶懿安, 朱继业,李升峰, 徐秋辉
    2013, (03):  257. 
    摘要 ( 1922 )   PDF (345KB) ( 3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IPCC国际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参考方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2005~2009年的工业碳排放进行核算,具体分析比较16个城市的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工业碳排放强度、工业碳排放变化率等影响因素,并通过关联性分析和脱钩分析对比城市工业碳减排现状与发展趋势,得出:(1)2009年长三角工业碳排放量达到 20 979.79 万t,其中煤炭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主导,达到9525%;(2)2005~2009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平均工业碳排放强度从125t/万元降低到088t/万元,上海的工业碳排放水平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江苏8个城市的工业碳排放强度较为接近,浙江省的7个城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3)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与工业经济强度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4)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碳排放量脱钩分析显示上海等13个城市落在弱脱钩区域

    基于SNA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经济联系分析
    刘耀彬|戴 璐
    2013, (03):  263. 
    摘要 ( 1359 )   PDF (3316KB) ( 4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从网络的基本形态、结构属性和网络特征3个维度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整体和分区的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网络中心性角度看,整体网络中的中介程度不高,城市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不高,而各个圈层网络表现为南昌市的中心度很高,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从小团体分析的角度看,整体网络被划分为两个联系紧密的团体,而核心区网络则出现了结构洞。(3)从角色分析角度看,整体网络角色可大致分为经济领导、辐射输出、接受辐射以及普通角色,而整体网络优势尚未发挥。由此,依据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实现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化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自然资源
    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荣天 | 张小林 | 李传武
    2013, (03):  272. 
    摘要 ( 1381 )   PDF (2124KB) ( 3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镇江市丘陵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整体上镇江市东部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聚落形态较为规则;而中西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且聚落形态较破碎;镇江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交通、水系、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聚落分布具有低海拔区位取向;经济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小,但斑块密度大,而经济欠发达区的乡村聚落景观斑块面积大,但斑块密度小;乡村聚落距离道路500 m及水系1 000 m的区域内空间分布最为密集;同时乡村聚落与耕地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趋同性规律

    基于PSR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谢 天| 濮励杰 | 张 晶 | 朱 明
    2013, (03):  279. 
    摘要 ( 1269 )   PDF (401KB) ( 2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成为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的城市扩张边缘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研究目的:通过典型研究区域南京市栖霞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探讨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研究方法: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文献法。研究结果:9 a内栖霞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但受到产业发展模式制约,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仍不高。研究结论: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不同于城镇与乡村的特点。引入PSR模型进行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在研究区的评价实践中是成功的,评价结果能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其演变,也能较好的表现出研究区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刘大均| 谢双玉 | 逯付荣 | 胡 静
    2013, (03):  285. 
    摘要 ( 1316 )   PDF (389KB) ( 28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优秀旅游城市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空间的重要节点,具有集散地功能,其空间结构的优化关系到区域旅游空间整合以及整体效应的发挥。运用分形理论,从空间聚集性、关联性和可达性等方面对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结构定量刻画与分析,结果表明:将分形理论运用于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可行的,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的特征;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围绕中心旅游城市——成都市呈集聚态分布,向心性明显;优秀旅游城市具有集中到某一地理线上的趋势,空间关联性强;交通网络可达性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周边呈逐渐衰减的空间格局。最后,提出构建“大成都”优秀旅游城市群、“K”形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发展带等优化四川省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

    基于湖泊形态分析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大梁子湖为例
    高 燕 |李江风 |匡 华
    2013, (03):  291. 
    摘要 ( 1342 )   PDF (2025KB) ( 2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旅游开发建设压力下,湖泊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湖泊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鲜少从湖泊形态入手,而湖泊形态参数所揭示的湖泊水文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开发造成影响。以GIS技术为工具,选取大梁子湖分形几何维数和欧式几何形态指标(岸线发育系数、形状率、近圆率、紧凑度、空间包容面积)作为湖泊形态参数,通过Mapgis软件分析,获得大梁子湖湖泊形态分形维数为1.549,同时进一步计算出构成大梁子湖的6大湖泊的欧式几何形态指标,以此构建基于湖泊形态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湖泊形态和旅游开发适宜性关系模型,揭示湖泊水文特征与景观吸引力、生态脆弱程度、旅游环境安全性以及游客环境容量等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标的内在联系,为湖泊旅游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库区不同林型土壤的入渗能力研究
    刘目兴| 杜文正| 张海林
    2013, (03):  299. 
    摘要 ( 1522 )   PDF (514KB) ( 3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环刀入渗法,观测了三峡库区山地不同海拔地段森林土壤的入渗过程,对比分析了典型林型下土壤各发生层的入渗率和常用入渗模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同林型下土壤入渗能力的差异在各发生层内表现不一致;腐殖质层和淋溶淀积层的入渗率差异相似,温性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入渗主要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质地较重的粉壤土入渗能力比质地较轻的砂质黄壤差;母质层则相反,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黄壤母质风化度低,土壤密度大,渗透性能较差;同一林型土壤的不同发生层相比较,山地棕壤和山地黄棕壤的入渗能力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腐殖质层<淋溶淀积层<母质层,而山地黄壤则呈相反趋势。温性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黄棕壤的入渗率随时间下降明显,而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降低幅度较小,趋于稳定入渗的时间较短。入渗曲线拟合显示,Horton方程对3种森林土壤入渗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是描述三峡库区森林土壤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农业发展
    基于高光谱遥感和HJ1卫星的冬小麦SPAD反演研究
    夏 天| 周 勇| 周清波| 吴文斌
    2013, (03):  307. 
    摘要 ( 1306 )   PDF (4186KB) ( 2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冬小麦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是评价其健康状况的重要农学参数,传统监测方法效率较低,旨在将田间监测和遥感技术相结合,探讨我国江汉平原地区冬小麦SPAD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选取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为研究区域,利用ASD Fieldspec 3地物光谱仪和SPAD502叶绿素仪在田间采集冬小麦冠层光谱和叶片SPAD,选取4种植被指数与叶片SPAD进行回归分析并构建预测模型。经模型精度检验,NDVI较适合对该地区冬小麦SPAD反演。然后将NDVISPAD反演模型与HJ1卫星影像相结合,进行研究区域的冬小麦SPAD反演,通过比较HJ1卫星影像反演SPAD与田间实测值,经分析均方根误差(RMSE)为632。结果表明,利用NDVI植被指数模型能够较好进行研究区内冬小麦SPAD反演。实现了从地面监测到卫星遥感不同尺度的冬小麦SPAD反演,为大面积冬小麦SPAD监测提供技术和方法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成分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张 杰, 卢李朋, 姜朋辉, 李 定, 张 亮
    2013, (03):  314. 
    摘要 ( 1369 )   PDF (1944KB) ( 3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安徽省1978~2010年的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在对33 a来粮食动态变化的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安徽33 a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未来20 a(2011~2030年)的粮食产量进行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以期为相关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1978~2010年,安徽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粮食生产在2011~2030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2030年粮食预测产量达到4 119万t,比2010年增长了1 039万t,年均增长15%。〖HJ1〗〖HJ〗

    生态环境
    聚落景观格局的空间粒度转换响应及其机理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地区为例
    冀亚哲| 张小林| 吴江国| 李红波
    2013, (03):  322. 
    摘要 ( 1330 )   PDF (2498KB) ( 3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镇江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2009年)1〖DK〗∶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按照中心属性值法和面积最大法从现状数据粗化为30 m、100 m、500 m和1 000 m栅格和矢量数据的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机理。结果显示:最大面积值法生成数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大,特别是其它土地,在空间粒度为1 000 m时消失,中心属性值法在空间粒度转换中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小,并且是随机的;在聚落景观变化方面,研究区斑块密度、聚集度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降低,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邻近距离升高,说明聚落景观斑块破碎化降低、斑块面积扩大并趋于成片成团、空间分布更为离散等特征;聚落景观格局变化表明最大面积值法突出整体分布规律,中心属性值法突出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性;基于最大面积值法的聚落景观格局的空间粒度转换响应与其斑块面积结构和空间邻接有所关联

    环淀山湖区域污染源解析
    王寿兵| 钱晓雍| 赵钢| 张韦倩| 赵永军| 樊正球
    2013, (03):  331. 
    摘要 ( 1325 )   PDF (2202KB) ( 2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淀山湖是上海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近10 a来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急剧增加,藻类水华频发,对上海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为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采用排放系数法系统量化了2009年环淀山湖区域范围内6个镇主要污染源对该区域内水体的污染贡献,发现工业、农业、生活、城镇工矿和道路交通用地地表径流等污染源每年排放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为TN 84199 t、TP 11968 t、COD 16 776.07 t和NH3N 46110 t。生活污染源对TN和NH3N贡献最大,农业污染源对TP贡献最大,城镇工矿和道路交通用地径流对COD的贡献最大。各镇中,汾湖镇是最大的贡献者,而周庄镇贡献最小

    天沙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赵慧敏| 高凌颜| 刘敏超
    2013, (03):  337. 
    摘要 ( 1326 )   PDF (314KB) ( 2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集天沙河表层沉积物,检测其中Cr、Ni、Cu、Zn、Cd和Pb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别采用内梅罗指数法(NI)、地累积指数法、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淡水生态系统沉积物基准法(SQGs)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对几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鉴于各采样点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所得结果一致,杜阮河段、白沙河段及天沙河上游污染较严重,天沙河中下游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就各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而言,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Cd和Cu污染较严重,其次是Zn、Ni、Pb、Cr;而采用SQGs法的风险评价与其它方法所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主要原因是SQGs法基于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而其他方法多反映单一重金属污染效应或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

    富营养湖泊中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环境驱动力研究(英)
    王松波, 耿红
    2013, (03):  343. 
    摘要 ( 1294 )   PDF (477KB) ( 4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桥墩湖一周年的逐月采样,比较了影响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3种环境驱动力的相对重要性。桥墩湖是一个富营养湖泊,具有较高的营养盐和Chl a含量以及低的透明度。研究发现:水温和营养水平是影响轮虫数量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最重要的理化因子。由于大型枝角类数量的稀少,其对轮虫数量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短尾秀体溞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最重要的枝角类;然而大多数优势轮虫与短尾秀体溞密度峰值的共同出现可能反映了它们对高营养水平和高水温的共同喜好。在浮游植物中,绿藻是决定轮虫密度的最重要的浮游植物门类;而其中的隐藻则是影响轮虫群落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属。3组环境因子(理化因子、浮游植物、浮游甲壳动物)对轮虫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具有相似的解释大小。这些结果表明:在该富营养湖泊中,轮虫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可能主要受理化因子和食物资源的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对轮虫群落结构的塑造作用有限

    降雨和库水位升降对岩质岸坡的影响
    刘广宁|黄波林,陈小婷,王世昌
    2013, (03):  353. 
    摘要 ( 1287 )   PDF (6206KB) ( 2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峡库区蓄水以来,库水位在145~175 m周期性波动,库水位升降是诱发岸坡变形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降雨和库水位升降以龚家方4#斜坡为例,运用自动化远程监测其变形和该区域降雨量,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掌握降雨和库水位升降对滑坡变形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 在监测期间,个别时间段滑坡变形加剧是降雨和库水位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个别时间段降雨、库水位升降分别为斜坡变形加剧的主导因素,斜坡变形与10日降雨量相关性最好。监测表明目前斜坡仍处于变形阶段,通过对该斜坡的变形监测, 可以定量的分析和描述斜坡的运动状态, 对三峡库区其他类似斜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WRF模式热带气旋对西南低涡暴雨作用数值试验研究
    李 强,刘德,陈贵川,王中,廖峻
    2013, (03):  359. 
    摘要 ( 1263 )   PDF (604KB) ( 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WRF模式,利用发生在远距离“天鹅”台风作用下的西南低涡暴雨个例,通过修改台风动力风场,分析了不同数值试验中西南低涡降水系统对台风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天鹅”台风作用下,增强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导致了长时间强降水的发生;不同的台风动力风场作用下,西南低涡的移动路径具有明显的不同,降水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局地差异;在增强(减弱)台风倒槽动力风场环流作用下,低涡系统中心偏西(东)偏北(南),相应地,低空急流输送带偏东(西),进而导致中低层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偏东(西),以及中低层辐合带空间位置偏东(西),进而对区域性降水空间位置产生影响,导致了降水区域局地性差异,表明远距离台风对西南低涡环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遥感的2000~2009年鄱阳湖流域蒸散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赵晓松| 刘元波| 吴桂平
    2013, (03):  369. 
    摘要 ( 1402 )   PDF (4407KB) ( 2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蒸散是水循环过程重要的分量,分析鄱阳湖流域蒸散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子作用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提升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MODIS产品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了鄱阳湖流域2000~2009年的实际蒸散量,分析了流域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蒸散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蒸散较大的区域位于湖区水域和流域森林分布区域,而湖区周围和流域中部的农田和草地蒸散相对较小。2000~2009年流域年均蒸散量为795 mm。2003、2004、2007和2009年的枯水年份,蒸散值较高,变化范围为802~890 mm;(2) 鄱阳湖流域各子流域年蒸散量为666~1 031 mm,其中饶河和修水流域蒸散量高于其他流域,这是由于这两个子流域林地所占比例较高(大于70%)。流域蒸散占降水的比例为04~07,从年尺度上整个流域仍表现为水分盈余,但年内分配不均;(3) 流域蒸散与辐射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蒸散年内分布格局则与降水格局有关,表现为月降水距平越小,月蒸散量越大。在枯水年份,降水格局对蒸散的影响尤为显著

    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预警研究
    聂春霞,刘晏良,甘昶春
    2013, (03):  379. 
    摘要 ( 1265 )   PDF (389KB) ( 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进行预警研究,目的是在城市化引起生态环境退化之前,以便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构建城市化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拓学评价模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新疆2010~2014年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进行预测,对新疆2005~2014年城市化生态质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资源子系统经历改善—恶化—改善的过程,生态子系统先改善后恶化,环境子系统不断改善,总体上,城市化生态质量不断改善。因此,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应当控制人口增长,节约水资源,保证充足的水资源量和生态用水量;节约居民和工矿用地,保护绿洲,提高森林覆盖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等,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处于协调状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对洪灾风险的影响评价
    李国芳|郑玲玉|童奕懿|纪小敏
    2013, (03):  386. 
    摘要 ( 1559 )   PDF (391KB) ( 3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选择了里下河、秦淮河、武澄锡虞、浦东浦西、杭嘉湖和甬曹浦6个城市化典型区域,以1991、2001和2006年3个城市化发展阶段为代表,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法研究了城市化对洪灾风险的影响。通过基于洪灾形成机制构建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到洪灾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的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6个典型区域的洪水危险性和承灾体暴露性均有增加趋势,其中承灾体暴露性增加显著;尽管各区域的承灾体脆弱性随着防洪减灾能力的提升而有所降低,但综合洪灾风险总体上仍呈现加剧的态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最后,结合评价结论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洪灾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