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2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4-1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MCR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及优化模式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为例
    张 颖,徐 辉
    2014, (11):  148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1
    摘要 ( 830 )   PDF (2485KB) ( 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是实现布局优化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为例,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从而为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实施和村镇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金牛湖街道农村居民点现状在整体上存在“布局松散、面积零碎”的问题;各村(社区)之间地域差异明显、分布不均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沿“低坡度、低高程、交通便利”地带分布的显著特征;(2)按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程度,可将金牛湖街道划分为5种适宜性分区。其中,高度适宜区占街道总面积的165%,总体上能满足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3)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及适宜性分区结果,将各村(社区)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内部整改”、“逐步迁村并点”3种优化模式,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优化路径

    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动态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关兴良,胡仕林,蔺雪芹,鲁莎莎
    2014, (11):  1493.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2
    摘要 ( 625 )   PDF (2061KB) ( 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景观扩张指数、间隙度指数和相关分形维数分析了该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模式、空间形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结论:(1)城镇用地扩展基本模式呈现差异,第一阶段以边缘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第二、第三阶段以边缘式扩展为主;(2)城镇用地空间形态处于演化变动中,第一阶段城镇用地扩展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城镇用地分布呈现“均一化”,第二阶段城镇用地扩展显著趋缓,增长空间相互分离,以中心城市的孤立扩展为主,第三阶段城镇用地扩展呈现“首位式”“集中化”趋势,武汉市中心性显著增强,核心—外围差别显著,局部范围的空间融合初露端倪;(3)城镇用地扩展经历了多点“开花式”均匀扩展期、散点“离心式”缓慢扩展期和集聚“首位式”快速扩展期,这种差别化的城镇用地扩展模式与空间形态演化主要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建设方针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的综合影响

    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柯新利,杨柏寒,刘适,马才学
    2014, (11):  1502.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3
    摘要 ( 703 )   PDF (1726KB) ( 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是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核心目标。针对这一目标,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思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的区域,在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中拥有越高的优先度。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并根据此原则率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的演化速率,因而可以实现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2)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高的仙桃市、鄂州市和潜江市建设用地需求得到完全满足,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的武汉市和黄冈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提出了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新方法,可以为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周克昊,刘艳芳,谭荣辉
    2014, (11):  1502.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4
    摘要 ( 840 )   PDF (1775KB)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收,并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计划及区域政策制定中。以区域差异分析为基础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与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构建其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有助于认清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区域调控政策,这对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及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5年和201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GIS软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分析其综合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综合发展分值有所提升,但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整体呈现出以武汉和长沙为中心,以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发展格局,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较弱,制约各城市群发展的因素各异。因此,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努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同时,转变经济产业结构,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应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的投资强度;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区位及资源、科技人才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保护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区域宏观调控,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平衡区域内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及内部差异,促进技术转移和优势互补

    基于流动人口特征的环洞庭湖区县域城镇化的水平和性质分析
    王亚力,吴云超,赵 迪,熊建新
    2014, (11):  151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5
    摘要 ( 803 )   PDF (2984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流带有明显异地城镇化的性质,这种跨大区域的异地城镇化对人口流入区和人口流出区的影响是不同的。以环洞庭湖区为例,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县域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软件定量分析了湖区县域人口净流出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口净流出区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县域人口净流出率呈高度负相关的结论;进而,按县域城乡人口内外流比(城镇人口净流入与农村人口净流出之间的比例),将本区城镇化划分为主动型城镇化、内流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外流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和衰退型城镇等类型,并探讨了各类城镇化的人口流动的特征、动力机制和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对策

    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分析
    董 锋,徐喜辉,龙如银,韩 宇
    2014, (11):  1526.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6
    摘要 ( 831 )   PDF (978KB) ( 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Theil系数等方法对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Theil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呈现区域差异性,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导致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东部地区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人均碳排放西部地区差异最大、东部最小,碳排放强度中部地区差异最大、东部最小;基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碳排放差异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运用聚类分析将全国各省碳排放现状分为优、良、中、差四大类。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节能减排建议

    自然资源
    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
    张衡,全为民,陈渊戈,崔雪森
    2014, (11):  1534.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7
    摘要 ( 700 )   PDF (830KB) ( 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2006~2007年对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鱼类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获鱼类42种,隶属21科。生态类群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27种),其次为河口定居种(10种),而淡水鱼类、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和降海产卵洄游鱼类种类数很低。S1站点和S2站点类似,均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ectene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优势种。两站点鱼类群落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而时间上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和初春的样品聚为一组(Ⅰ组),夏、秋季的样品聚为一组(Ⅱ组)。通过SIMPER分析可知,两组间的平均相异性较高,达7303,共有17种鱼类对组间的贡献超过90%,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棘头梅童鱼、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刀鲚、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龙头鱼等。

    鄱阳湖夏候鸟小白鹭对环境样品中重金属的富集研究
    夏秋烨,倪才英,赵中华,宋鹏飞
    2014, (11):  1540.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8
    摘要 ( 588 )   PDF (841KB) ( 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采集鄱阳湖区北、中、南段小白鹭栖息区域(都昌县多宝乡洞子李村、鄱阳县珠湖乡瓢里山、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的环境样品(水样、土壤以及小白鹭食物)与小白鹭羽毛和蛋壳样本,分析其中Pb、Cu、Zn、Cd、V、Cr、Ni和As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判定鄱阳湖湿地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物富集特征。研究表明,环境样品中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Ⅱ类土壤标准,鄱阳湖水样重金属含量在Ⅰ类地表水标准范围之内,仅小白鹭食物(小鱼虾:小河虾、小鲫鱼、小八须鱼等)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国家食品标准。小白鹭对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表现为:除3个采样点小白鹭羽毛中Cr元素,瓢里山与青岚湖采样点小白鹭蛋壳中Cu元素对其食物的富集系数>1,构成富集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均不构成富集,但小白鹭羽毛和蛋壳中的各重金属元素对水样的富集系数为14628~8 00610,富集程度较高。而水体样品中的各重金属在小白鹭食物样品中均存在富集,系数高达51716~14 21937

    近50年鄱阳湖水位变化特征研究
    欧阳千林,刘卫林
    2014, (11):  154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09
    摘要 ( 1031 )   PDF (1315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鄱阳湖棠荫水文站近50 a(1962~2012年)水位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最大熵谱法分析鄱阳湖湖区水位的演变趋势和周期性。研究表明:(1)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没有显著变化趋势,年最低水位具有显著下降趋势;(2)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的突变点为2005年,突变后期转为微弱下降趋势,年最低水位的突变点为2003和2005年,突变后期下降速度加快;(3)年平均水位以25~26 a为第一主周期,6~7 a为次主周期,11 a、12 a、16 a年为第三主周期,年最高水位以19 a为主周期,年最低水位以6 a为第一主周期,16 a为次主周期;(4)未来10 a内鄱阳湖水资源量并无显著衰减趋势,洪水位并无上升趋势,年最低水位持续走低,进入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持续时间延长

    葛洲坝下游近坝区水域鱼类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
    周家飞,王从锋,刘德富,黄钰铃,向经文
    2014, (11):  155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0
    摘要 ( 579 )   PDF (1798KB) ( 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13年4月及6月,针对DIDSON的特点设计了携带声呐的船舶走航式及定点式两种方法,对葛洲坝下游近坝区水域(大江、三江至下游镇江阁处江段)进行水声学调查,观察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观测数据经去噪处理,获得鱼类资源结果。结果表明:葛洲坝下游近坝区鱼类资源分布呈明显的空间差异,大江水域鱼类密度显著高于三江水域,且近坝区高于下游江段,最大值为6924 ind./1 000 m3,位于大江电站下游约1 km处,最小值为153 ind./1 000 m3,位于宜化大楼江段。鱼类资源在时间上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6月份鱼类活动昼夜差别比4月份更明显,主要集中在上层水域,傍晚至凌晨鱼类活动较少。进一步分析发现,船闸的运行方式、水体中食物可获取程度、各鱼类种群生活习性差异等,均对鱼类资源时空分布产生影响。此外,开展适逢葛洲坝禁渔期,禁渔措施维持了近坝区水域春、夏季鱼类资源量的稳定性,是保护鱼类资源的有效而直接的方法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马宝珊,谢从新,霍斌
    2014, (11):  1558.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1
    摘要 ( 842 )   PDF (1613KB) ( 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生态环境
    杭州地区大中型水库富营养化状况及影响因子分析
    盛海燕,韩轶才,虞左明,刘明亮,何剑波,张银龙
    2014, (11):  1566.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2
    摘要 ( 502 )   PDF (1555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2008年和2009年对杭州地区17个大中型水库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地区大中型水库水质不容乐观,按照单因子指标评价法,只有3个水库符合Ⅱ类水体标准,2个水库符合Ⅲ类水体标准,2个水库为Ⅳ类水体,3个水库为Ⅴ类水体,其余7个水库均为劣Ⅴ类水体,定类指标均是总氮。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结果:丰水期2个水库处于贫营养状态,13个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2个水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枯水期16个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1个水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和总磷作为营养物质是这些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位于山区源头地区的水库水质最好,位于平原城乡附近的水库其次,位于城市下游及城区附近的水库水质最差

    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庙 成,丁明涛,王骏,周鹏
    2014, (11):  1572.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3
    摘要 ( 693 )   PDF (4783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芦山地震涉及的2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野外实地踏勘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当地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已查明芦山地震灾区782处次生山地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获取了这些次生山地灾害的基础信息。在GIS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环境背景、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研究表明: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烈度为ⅧⅨ区、中低山区、坡度0°~40°、坡向为东西两向、第三系砂砾夹泥岩区、河流冲刷强烈和年降雨量>1 200 mm的区域;发育成因主要是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的影响表现出与非地震条件下的新特征;地震效应重构了地表形态,为次生山地灾害发育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降水与河流冲刷作用的改变,影响边坡稳定性,为次生山地灾害提供动力;人类过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加速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

    基于GIS和AHP的芦山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王 骏,丁明涛,庙 成,周 鹏,黄 英
    2014, (11):  1580.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4
    摘要 ( 645 )   PDF (2667KB)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判断矩阵建立起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选取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植被覆盖、地震烈度及年降雨量作为评价指标,并阐明了各指标与泥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得到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等级分区图。通过评价,初步认识到研究区内芦山县、天全县、名山区、雨城区位于泥石流极高危险区,且评价分区结果与区内地灾点分布特征相吻合

    上海市典型城市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反硝化作用研究
    邓焕广,陈振楼,张菊,王东启,娄焕杰
    2014, (11):  1588.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5
    摘要 ( 527 )   PDF (918KB) ( 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城市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及其影响因子,在上海市城市河岸带的长风绿地选择了熊掌木、硕苞蔷薇和矮生百慕大草3种植被类型,于2012年3月(春初)、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测定了其下不同深度(2~5 cm、12~15 cm、22~25 cm和32~35 cm)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和土壤的粒度、含水率、SOC、NH4+和NO3-含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长风绿地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反硝化速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均表现为2~5 cm深度土壤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深度;熊掌木和硕苞蔷薇2~5 cm深度土壤反硝化速率均为春初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草地2~5 cm深度反硝化速率在春夏季显著高于春初和秋季;其他深度土壤均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植被类型、深度和季节对反硝化速率的单一和综合影响效应(除植被类型*深度外)均显著;反硝化速率与土壤的SOC、NH4+和NO3-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含水率和气温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干旱对湖北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赵林,徐春雪,刘雪莹,李汉青,江浩鸿,林爱文
    2014, (11):  159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610.11870/cjlyzyyhj201411016
    摘要 ( 505 )   PDF (894KB)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初至今中纬度地区气象干旱频发,而干旱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净初级生产力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备的首要环节,直接表征了区域生产能力和碳平衡调节能力。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湖北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基于SPI指数和SAINPP指数探究了干旱对其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省气象干旱的范围和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影响显著:(1)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时,NPP分别会降低2609%,3267%和3828%;(2)在大面积遭遇干旱的年份,NPP低值的森林面积明显增加,且干旱范围越广,植被生产力均值越低;(3)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的面积比例随干旱强度的增加呈线性趋势上升,SPI值小于-04,森林生态系统将有一半区域生产力水平降低;当SPI小于-16,超过80%的森林生产力都会降低

    川西南柳杉早材、晩材年表与温度和降雨的关系
    赵安玖,郭世刚,杨旭,陈昆
    2014, (11):  1603.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7
    摘要 ( 471 )   PDF (759KB) ( 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年轮宽度和气候要素的相关或响应分析已大量应用在气候树木生长的相互作用研究中。以川西南区瓦屋山自然保护区速生树种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的71个样芯,探讨了温度和降雨与柳杉早材、晩材年表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材径向生长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早材年轮指数序列与当年4月的平均温度、4月平均最高温度、上年9、10月平均最高温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当年7月平均温度以及上年11月最低温度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晚材年轮序列与当年10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柳杉早材年轮的生长过程中气温“滞后效应”表现明显,特别是在上个生长季的9~10月,最高温度的变化对柳杉当年生长季节形成较宽的年轮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季节温度、降水量变化影响早材、晚材年轮的形成与生长

    雅鲁藏布江流域近13年植被覆盖动态监测及与降水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姜琳,冯文兰,郭兵
    2014, (11):  1610.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8
    摘要 ( 580 )   PDF (9112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MODISNDVI 和SPOTVGT遥感数据探讨了雅鲁藏布江流域1998、2004、2010 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规律,并从空间上利用重心模型、从时间上利用相关系数模型分析了降雨因子对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低等和中低等覆盖度面积减少,而高等和中高等级有所增大;(2)从变化强度来看,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相对较稳定,3个时期的植被盖度变化都以稳定和轻微变化为主,此类变化强度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区域且其面积比例在3个时期都达到了70%以上;(3)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NDVI年际变化、月际变化与降水分别在空间重心迁移和滞后效应上均表现为较大的正相关性

    城市道路典型绿带结构对总悬浮颗粒物的净化效应
    陈小平,肖慧玲,周志翔,张梦,刘子琪,龚晓萍
    2014, (11):  1620.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19
    摘要 ( 664 )   PDF (983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简称机非隔离绿化带)对由机动车辆造成的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有较显著的净化效应。以典型结构类型的机非隔离绿化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布点采样测定空气中TSP浓度,定量地研究了道路绿化带对TSP的净化效益。同时,用郁闭度和疏透度表征了道路绿化带的配置情况,并研究其与TSP净化效率的相关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TSP净化效率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干道机非隔离绿化带的最优结构是乔灌结构、次干道最优结构是乔灌草结构、支路3种结构类型的道路绿化带对TSP净化效率差异不明显;绿化带疏透度在10%~20%时,郁闭度在75%~90%,绿化带对TSP净化效率较高;相对湿度对TSP净化效率的影响较风速和温度大

    自然资源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中国区域土地覆盖数据集融合及精度分析
    崔林丽, 陈昭, 尹球, 唐世浩, 刘荣高
    2014, (11):  1627.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20
    摘要 ( 603 )   PDF (1029KB)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土地覆盖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的信息是理解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来源,对全球变化研究至关重要。目前欧美等国家相继研制了全球范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并对全球科学界免费提供,这些数据集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完整的全球土地覆盖信息。然而,全球范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的种类多,特点不一,因此需要结合其优点,以适用于中国陆面。采用了一种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数据融合方法,对主要数据集进行中国区域土地覆盖数据集融合分类重建,并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分类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分析。检验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兼容多种数据集的特点,该项成果可用于全国和区域数值模式以及生态环境评价等进一步研究应用

    生态环境
    基于DCCA方法的成都市市区与周边城镇大气污染长程相关性分析
    史凯,刘春琼,吴生虎
    2014, (11):  1633.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1021
    摘要 ( 548 )   PDF (2511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成都市市区与其周边14个城镇的逐日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采用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DCCA分析)研究区域城市间大气污染的相关性及其随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成都市区与其周边城镇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且在不同的月份,相关性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相关性具有长期持续特征,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成都市区与其周边城镇大气污染的相关性随时间的变化并不遵循经典的马尔可夫过程,即不随时间呈现指数快速衰减,而是以幂律形式随时间缓慢衰减。进一步,结合不同月份间区域大气平均流场的分布特征,探讨了DCCA分析结果的科学性。研究结果说明,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控制下,成都市及其周边城市之间已经存在明显的相互输送和耦合作用,成都地区大气污染已由局地性污染转变为区域性大气污染。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的长期相关影响机制极有可能在特定月份加重成都市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这在成都市区及其周边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必须加以特别重视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